张家堡镇(Zhāngjiābǔ Zhèn)
(Zhāngjiābǔ Zhèn)
张家堡镇位于涿鹿县北偏东、黄羊山脚下,距县城约10千米,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115°29′,北纬40°44′-40°49′。东与怀来县隔河相望,西靠黄羊山与宣化区接壤,南与涿鹿镇交界,北与下花园区毗邻,是涿鹿县的北大门。总面积69.14平方千米,地势由北向南倾斜,东南部为河川区,西北大部为丘陵山区,海拔514.6米-745.1米,最低点为单家堡,最高点为石堡滩。为沙壤质轻盐厚层土质、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户籍10402户,23825人。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01,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镇政府驻张家堡。2006年11月镇政府所在地由公路南侧迁至现址。
战国时燕国在张家堡置上谷郡茹县,东汉撤县后张家堡镇境内未有行政建置,是个由多县管辖的地带。清道光十五年(1835),分属涿鹿县、怀来县、宣化县。
1944年7月,杜庄、沙梁等7村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1月曹堡、石堡滩等6村属宣化县一区(马军庄)。1945年9月杜庄、沙梁等8村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曹堡、石堡滩等6村属涿鹿县十二区。1948年12月境内设涿鹿县六区(上太府),辖44村,其中本镇12村。1949年2月更名上太府区,仍辖44村。1950年1月属城区,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一区在境内设上太府、张庄、隆伏寺、张家堡4乡,辖14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单家堡、隆伏寺两乡。1958年9月属桑洋(翌年1月更名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张家堡人民公社,辖13村。1961年8月-1966年5月,公社属城镇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83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复置张家堡乡。1991年2月撤乡建镇,辖13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27210亩,3条干渠引洋河水灌溉东南部耕地,主导产业为玉米,“金土地”牌红薯和奶牛养殖小有名气。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铁、镁、钙等,主要分布在西北部的黄羊山一带。京新高速(G7)、张涿高速(G95)、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联络线鸡鸣驿支线(S509)途经镇域。京新高速涿鹿北站坐落张家堡西,直接省道S311线;城市大东环路由南向北至张家堡西交汇省道;东北距110国道5千米,距京张高铁下花园站4千米。有民办中学——北晨学校和公办小学3所,镇卫生院1所。是张家堡、下花园、鸡鸣驿等地的集贸中心之一。随着县城城区北扩,镇域的曹堡、隆伏寺、张家堡等区域新建住宅小区5个,县城外环路途经北张庄、赤脚寺、上太府等村,地名条数比一普增加了20余条。

张家堡镇标准地名图
表2-2 张家堡镇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张家堡村民委员会
(Zhāngjiā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张家堡村民委员会驻张家堡,位于张家堡镇东北部,为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44′。东距沙梁2.3千米,西距苏家房1.6千米,南距上太府3.4千米,北距青山0.9千米。总面积4.72平方千米,1765户,378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势由北向南倾斜,属半河川半丘陵区,少砾质轻壤后层褐土土质。村内建有涿鹿孔雀城、景泰豪庭、新民居3个住宅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养殖奶牛。
战国时期此地是上谷郡茹县属地,治所在张家堡东。这一带一直引洋河水种蔬菜,故称茹地(茹:蔬菜的总称),建县后故称茹县。当时辖今宣化区东部、下花园区和涿鹿县北部,是中原地区经紫荆关、居庸关、倒马关内三关通往塞外、山西等地必经之地,绾毂南北,抑控东西。东汉初撤县后,历代仍在此筑堡屯兵,后更名张屯堡。明初,移民迁入后分为二村,东村叫棘针屯,西村叫张家堡,“张”取“张望”之意。因历代在此筑堡屯兵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6年底,中共涿鹿县委宣传部部长张雷、县青联会主任李士元率护地队到桑干河北保庄、双树、棘针屯、张家堡、桃园等村演出自编歌剧《大报仇》等文艺节目。1947年5月,曾任八路军平西军分区北山支队队长,后任双树村武委会主任(秘密职务党支部书记)的梅华堂,在张家堡开展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被国民党还乡团逮捕,英勇就义于自辛庄东坟滩。1949年2月属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张家堡乡,1956年6月属单家堡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一区张家堡乡(镇)人民政府驻地,1961年5月至今为张家堡乡(镇)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中,省联络线鸡张线(S509)起自村东,京新高速涿鹿北站坐落村西。
二、沙梁村民委员会
(Shāli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沙梁村民委员会驻沙梁,位于张家堡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40°43′。东距下花园区小营6.4千米,西距隆伏寺4.3千米,南距单家堡1.4千米,北距下花园区棘针屯2.4千米。总面积2.18平方千米,570户,192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黏质草甸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约明初建村。此地系黄沙坡梁,取名沙梁。因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6年3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1月属城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张家堡乡,1956年6月属单家堡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省联络线鸡张线(S509)途经村北侧。
三、单家堡村民委员会
(Shànjiā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单家堡村民委员会驻单家堡,位于张家堡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40°42′。东距阎家房7.2千米,西距上太府2.4千米,南距高庙2.6千米,北距沙梁1.4千米。总面积6.59平方千米,1247户,330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轻壤质体黏草甸灌淤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据《明史稿》和《保安州志》载: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欧、阎、赵、单四户奉诏迁此居住,唯有单氏家族兴旺,故名单家堡。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1月属城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上太府乡,1956年6月属单家堡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53年5月-1958年7月为单家堡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Cáo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曹堡村民委员会驻曹堡,位于张家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40°41′。东距北张庄2.9千米,西距沈庄2.5千米,南距北小庄新村2.4千米,北距桃园3.9千米。总面积5平方千米,1002户,242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黏质草甸灌淤土土质。建有荣仕华庭住宅小区。以农业和养殖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养殖奶牛。
约西汉建村。原王氏家族在此居住,取名王家房。后王氏家族逐渐衰弱,丁、吴、
四、曹堡村民委员会宋、曹四族不断兴盛互争村名。明代中期曹氏在朝居官,依势把王家房改为曹官堡,后人简称曹堡。因姓得名。
1945年1月属宣化县一区(马军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7年1月属宣涿怀(安)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8年12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隆伏寺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中。
五、上太府村民委员会
(Shàngtàif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太府村民委员会驻上太府,位于张家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41′。东距大姚庄3.4千米,西距北张庄1.9千米,南距界牌梁2.8千米,北距张家堡3.4千米。总面积4.09平方千米,1234户,357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沙壤质体黏草甸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原始社会末期便有人类活动,在此栽培水稻。唐初中原一名潘姓太守官员获罪被发配此地(当地群众称两府一庙:即上太府、下太府、高庙),后被朝廷召用在当地任府尹(相当知府级官员),人称潘知府,后改村名为上太府(太守府君的简称)。因古代官员职称得名。亦说,约西汉建村,原名上太符。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9年2月属上太府区,1950年1月属城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上太府乡,1956年6月属单家堡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系一区上太府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六、隆伏寺村民委员会
(Lóngfú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隆伏寺村民委员会驻隆伏寺,位于张家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43′。东距沙梁4.3千米,西距桃园3.6千米,南距北张庄2.5千米,北距苏家房1.7千米。总面积5.5平方千米,887户,207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沙质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地处丘陵又有沼泽地,地势此起彼伏,唐代建寺院,因地形取名隆伏寺,后经兵燹水火,寺废。(《北平风俗类征·市肆》引《妙香室丛话》:京师隆伏寺,每月九日,百货云集,谓之庙会。)元代建村,故名隆伏寺。因寺院得名。
1945年1月属宣化县一区(马军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7年1月属宣涿怀(安)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8年12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隆伏寺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一区隆伏寺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1958年9月为隆伏寺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中。
七、北张庄村民委员会
(Běizhāng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北张庄村民委员会驻北张庄,位于张家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40′。东距上太府1.9千米,西距曹堡2.9千米,南距杜庄1.1千米,北距隆伏寺2.5千米。总面积1.9平方千米,460户,135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黏质草甸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蒜。
汉初两个张姓家族在此定居,在南侧立村取名张家囫囵,在此定居取名张家庄,后简称张庄。因方位和姓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中为与河南张庄区别,更名为北张庄。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9年2月属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张庄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系一区张庄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八、杜庄村民委员会
(Dù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杜庄村民委员会驻杜庄,位于张家堡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40′。东距赤脚寺1.2千米,西距北小庄老村3.6千米,南距红庙堡1.6千米,北距北张庄1.06千米。总面积1.65平方千米,125户,43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黏质草甸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据村人提供:约西汉建村。此地原系土囫囵,张氏在此居住,取名张家囫囵,后张氏无后代,杜氏兴旺,更名杜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上太府乡,1956年6月属张庄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九、赤脚寺村民委员会
(Chìjiǎo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赤脚寺村民委员会驻赤脚寺,位于张家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40°40′。东距高庙3.5千米,西距杜庄1.2千米,南距大塘湾2.9千米,北距北张庄1.2千米。总面积2.12平方千米,443户,108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黏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大蒜。
据碑文载:唐初此地有座赤脚寺院,寺院中塑有赤松子塑像(赤松子即古代传说中的赤脚仙子,相传为神农时雨师。赤脚寺又称“指雨庙”,有三指:一指为雨,二指无雹,三指晴)。寺院专设护院若干人,后定居为民,建立村庄,以寺院名取村名,故名赤脚寺。因寺院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六区(保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六区(尹文屯),1949年2月属上太府区,1950年1月属城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张庄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县城环城路途经村南。
十、黄土港村民委员会
(Huángtǔjiǎ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黄土港村民委员会驻黄土港,位于张家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40°44′。东距下花园区苏家房1.6千米,西距桃园2.3千米,南距隆伏寺1.7千米,北距下花园区磁炮窑1.4千米。总面积1.16平方千米,279户,775人。为天主教聚集村。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沙质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红薯注册“金土地”牌商标,在涿鹿、下花园一带小有名气。
约清初建村。村中有两座黄土圪塔,中间有条巷路,后有人在此定居,故名黄土巷,后人将巷字叫成港字。因黄土和路得名。
1945年1月属宣化县一区(马军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7年1月属宣涿怀(安)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8年12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隆伏寺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十一、石堡滩村民委员会
(Shíbǔt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石堡滩村民委员会驻石堡滩,位于张家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6.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40°44′。东距桃园2.9千米,西距宣化区魏家沟7.2千米,南距沈庄2.9千米,北距胡庄3千米。总面积13.34平方千米,32户,17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沙质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物。因地制宜,近年来村里开展民宿文化旅游,倡导绿色饮食。
据《保安州志》载:明初建村。此地沙石较多,又是季节河滩,故名石堡滩。因沙石、河滩得名。石堡滩民宿闻名遐迩。
1945年1月属宣化县一区(马军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7年1月属宣涿怀(安)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8年12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隆伏寺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十二、胡庄村民委员会
(Hú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胡庄村民委员会驻胡庄,位于张家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北纬40°46′。东距下花园区磁炮窑2.8千米,西距宣化区殷庄子6.8千米,南距桃园1.9千米,北距宣化区老龙背3.9千米。总面积12.26平方千米,22户,19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黄羊山脚下,北高南低,属丘陵区,沙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约唐光化二年(899)建村。时张、胡、徐、杨四家中唯胡氏家族兴旺,故名胡家庄,后简称胡庄。因姓得名。曾为县办煤矿驻地。
1945年1月属宣化县一区(武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7年1月属宣涿怀(安)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8年12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隆伏寺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十三、桃园村民委员会
(Táoy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桃园村民委员会由桃园和上桃园两个居民点组成,驻桃园,位于张家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40°44′。东距黄土港2.2千米,西距石堡滩2.9千米,南距北小庄老村4.8千米,北距胡庄2千米。总面积6.84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78户,13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黄羊山麓,属沙质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物、枣树。
此地古代树木葱茏,风景幽雅,称桃源。传说黄伯阳隐居于此,后转至清凉寺。唐代中期立庄,取名桃源,后称桃园。因“桃源”演变得名。因地处桃园北部,故名上桃园。因桃园得名。约70人。
1945年1月属宣化县一区(马军庄),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6年底,中共涿鹿县委宣传部部长张雷、县青联会主任李士元率护地队到桑干河北桃园等村演出自编歌剧《大报仇》等文艺节目。1947年1月属宣涿怀(安)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8年12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太府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隆伏寺乡,1956年6月属隆伏寺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张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张家堡乡,1991年2月属张家堡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