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堡镇(Wǔbǔ Zhèn)
五堡镇位于桑干河南岸,镇政府距县城5千米,北距张家口市82千米。因镇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6′-115°35′,北纬40°33′-40°36′。东与温泉屯镇交界,南与栾庄乡接壤,西与保岱镇毗邻,北隔桑干河与涿鹿镇、东小庄镇相望。总面积 67.73平方千米,河川区,地势南高北低,东西狭长。海拔535米~699米,最低点桑干河滩,最高点戴家沟南山。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少雨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4.6~9℃ ,1月平均气温-8.3℃,极端最低气温-23.9℃(1984年2月3日)。户籍9699户,25687人。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03,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
战国时期属上谷郡,西晋泰始十年(274)属幽州上谷郡,唐贞观八年(634)属妫州怀戎县,长庆二年(822)属新州永兴县,辽会同元年(938)属奉圣州永兴县,金大安元年(1209)废奉圣州德兴府德兴县,元至元二年(1265)属奉圣州永兴县。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实行移民屯垦,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至本地建村筑堡,初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清道光十五年(1835),康庄、南二堡、百姓营等8村属怀来县,高堡、小堡、广恩屯等6村属涿鹿县。民国二十四年(1935),高堡、小堡、羊圈、戴家沟、杨窑、广恩屯6村属涿鹿县,其他村多属怀来县。
1944年4月境内设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辖穆家沟、鸦沟东北栾庄、小矾山等41村,本镇多数村庄属之。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8年12月设涿鹿县五区(1949年2月更名五堡区),辖高堡、栾庄、小矾山、里虎沟等39村,本镇多数村庄属之。1950年5月更名涿鹿县三区(五堡),辖36村。1953年5月三区设小堡、六堡、百姓营、栾庄、下井沟、小矾山、温泉屯、唐家洼8个乡,辖40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高堡乡、五堡乡,辖2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设立五堡乡,辖16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9月成立果林(1960年12月更名五堡)人民公社,辖原五堡、温泉屯、栾庄3乡42个大队。1961年5月分设五堡人民公社,辖康庄、百姓营等17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1966年5月,公社属五堡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五堡乡。1995年2月撤乡建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1.63万亩,果园2.72万亩,其中葡萄面积 1.53万亩。所有耕地基本实现了桑干河、桑南灌区清洪两套水灌溉。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林果产品以葡萄、富士系列苹果等为主,林木覆盖率达33%。是闻名张家口的水果之乡,全镇有14个果品专业村,4个畜牧专业村,140座储鲜库,“东林果西畜牧”的格局形成。工业以葡萄深加工、果品包装生产为主。大秦铁路、张涿高速(G95)、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线途经镇域。有寄宿制小学1所,省标幼儿园3所,中心卫生院1所,敬老院1处。

五堡镇标准地名图
表2-4 五堡镇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新胡庄村民委员会
(Xīnhú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新胡庄村民委员会驻新胡庄,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5.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北纬40°33′。东距上四堡6.6千米,西距周庄0.59千米,南距唐家洼4.7千米,北距康庄2.28千米。总面积1.73平方千米,74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和养鸡为主。
1954年11月修建官厅水库,怀来县胡庄村集体迁至涿鹿县建村,取名新胡庄。因来历得名。
1954年11月属三区小堡乡,1956年6月属六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线途经村东。
二、康庄村民委员会
(Kāng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康庄村民委员会驻康庄,位于五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40°35′。东距高堡0.53千米,西距东堡2.8千米,南距新胡庄2.3千米,北距丁堡1.9千米。总面积1.94平方千米,114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河川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及出租房屋为主。
传说此地原系北魏燕州(今保岱一带)州官康廉的书院,后因康廉居官公正,不畏权贵而得罪了上司,被削职为民。当时国政腐败,民不聊生,山东、湖广饥民成群结队到此谋生,康廉在此设了粥馆专济饥民,数月家资耗尽,全家以糠菜充饥。得他赈济的饥民在此一带定居,又联名上书朝廷,陈述康廉为人公正并誉为“糠粥”官。皇帝下诏,康廉官复原职。为纪念为民谋生的康廉,建村后取名康家庄,后简称康庄。因姓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怀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小堡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省道涿鹿至怀安线(S314)由此起点。
三、高堡村民委员会
(Gāo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高堡村民委员会驻高堡,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4.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40°35′。东距庄科1.5千米,西距康庄0.5千米,南距新胡庄2.5千米,北距丁堡2.1千米。总面积1.35平方千米,76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河川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及出租房屋为主。
战国时期在此筑城,置高邑,秦、汉、晋、南北朝在此地置高邑亭(亭:乡下行政机构名称)。明代移民迁此建村筑堡,故名高堡。因古代机构演变得名。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有“桥头堡”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亦说,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实行移民屯垦,山西部分移民迁此建村筑堡,因地势较高,故名高堡。
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7年8月17日,共产党察南独立团县区干部、武装人员配合,攻占高堡据点,生俘高堡国民党大乡乡长康存先等30余人。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小堡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6年6月-1958年7月为高堡乡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也是省道涿鹿至怀安线(S314)、县道涿鹿至黑山寺线(X414)的起点。
四、小堡村民委员会
(Xiǎo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小堡村民委员会驻小堡,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4.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34′。东距南二堡2.2千米,西距东堡3.8千米,南距栾庄5.3千米,北距苑庄2.5千米。总面积3.12平方千米,115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土质。以养殖奶牛为主,农业为辅。
明万历年间建村,相对于同年建村的大堡故名小堡。因村庄大小得名。曾用名仁恩堡。亦说,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实行移民屯垦,山西部分移民迁此建村筑堡,因村堡较小,故名小堡。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小堡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三区小堡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县道涿鹿至黑山寺线(X414)由此起点。
五、头堡村民委员会
(Tóu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头堡村民委员会驻头堡,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3.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34′。东距南二堡1.58千米,西距小堡0.69千米,南距栾庄4.9千米,北距庄科1.1千米。总面积1.48平方千米,70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河川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万历年间移民在此建村筑堡,因排列序数为一,故名头堡。因排序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小堡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六、庄科村民委员会
(Zhuāngkē Cūnmínwěiyuánhuì)
庄科村民委员会驻庄科,位于五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35′。东距南二堡1.5千米,西距高堡1.5千米,南距头堡1.1千米,北距苑庄1.6千米。总面积0.87平方千米,53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河川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原系唐代妫州官方专为本州文人、武士设立的一个科第庄宅,辽代建村后取名庄科。因庄宅得名。
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小堡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
七、南二堡村民委员会
(Nán'èr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二堡村民委员会驻南二堡,位于五堡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34′。东距下四堡2.1千米,西距头堡1.58千米,南距栾庄5千米,北距汪源屯2.8千米。总面积5.6平方千米,216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河川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排列序数为二,又地处桑干河南岸,故名南二堡。因方位和排序得名。该村有一株弓腰柳树,弯度横跨村南道口,其景殊为别雅。传说建村不久即有此柳。原村址靠北,逐渐南移。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小堡乡,1956年6月属高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八、羊圈村民委员会
(Yángju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羊圈村民委员会驻羊圈,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2′,北纬40°15′。东距下四堡1.28千米,西距头堡2.3千米,南距栾庄4.8千米,北距南二堡0.8千米。总面积1.76平方千米,59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灌淤土、轻壤质碳酸盐褐土、轻壤中层淋溶褐土等多种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葡萄。
唐贞观四年(630)建村。此地原是桑干河北一户财主的羊圈,建村那年正值虎年,村人认为用“羊”为名不吉利。几次换名总认为不妥,最后仍取村名为羊圈,其意:肥羊满圈兴旺发达,有圈则防虎。因其来源和寓意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向阳。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九、三堡村民委员会
(Sān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三堡村民委员会驻三堡,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33′。东距上四堡0.7千米,西距羊圈1.3千米,南距栾庄4.6千米,北距下四堡0.68千米。总面积4.55平方千米,132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因排列序数为三,故名三堡。因排序得名。原村址靠北,现址为南移址。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
十、上四堡村民委员会
(Shàngsì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四堡村民委员会驻上四堡,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0.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33′。东距六堡2.04千米,西距三堡0.65千米,南距陈家窑5.6千米,北距下四堡0.9千米。总面积1.3平方千米,59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因地势较高,序数为四,故名上四堡。因地势和排序得名。原村址靠北,现址为南移址。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
十一、下四堡村民委员会
(Xiàsì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四堡村民委员会驻下四堡,位于五堡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0.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40°34′。东距杨窑3.4千米,西距羊圈1.3千米,南距上四堡0.9千米,北距大塘湾3.7千米。总面积1.04平方千米,57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地势较低,序数为四,故名下四堡。因排序得名。原村址靠北,逐渐南移。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十二、五堡村民委员会
(Wǔ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五堡村民委员会驻五堡,位于五堡镇西南部,为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6′,北纬40°33′。东距杨窑1.8千米,西距三堡2千米,南距六堡0.7千米,北距大西庄4.4千米。总面积3.83平方千米,198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黏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葡萄。
附近有战国时期人类居住遗址。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排列序数为五,故名五堡。因排序得名。原村址靠北,现址为南移址。
1943年3月,分上五堡、下五堡,属怀涿联合县五区,曾是区政府驻地。1945年9月,分上五堡、下五堡,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49年2月-1953年5月属五堡区公所驻地,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1956年6月至今为五堡(乡)镇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冯志恩系该村人。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北。
十三、六堡村民委员会
(Liù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六堡村民委员会驻六堡,位于五堡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0.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6′,北纬40°33′。东距九堡3.8千米,西距上四堡2千米,南距戴家沟1.8千米,北距五堡0.7千米。总面积4.01平方千米,213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沙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附近有战国时期人类居住遗址。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序数为六,故名六堡。因排序得名。原村址靠北,现址为南移址。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三区六堡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朱世杰系该村人。
十四、杨窑村民委员会
(Yángyáo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杨窑村民委员会驻杨窑,位于五堡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40°34′。东距九堡2.5千米,西距五堡1.8千米,南距戴家沟2.5千米,北距下太府4千米。总面积1.04平方千米,74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辽代中期,此地系桑干河北杨姓的石灰窑,后有人定居,取名为杨家窑,后简称杨窑。因姓得名。该村原为六堡的一个自然村,1976年从六堡析出成为行政村。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十五、七堡村民委员会
(Qī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七堡村民委员会驻七堡,位于五堡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1.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北纬40°34′。东距九堡1.45千米,西距杨窑1.2千米,南距戴家沟3.4千米,北距辛兴堡2.6千米。总面积5.2平方千米,180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序数为七,故名七堡。因排序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7年5月21日,五区区长赵连银、武委会主任杜万钧率区小队在七堡开展工作时,遇到“还乡团”,激战两小时后撤退至虎沟一带,又遭遇国民党暂三军某连,因寡不敌众,赵连银等15名同志被俘。1947年6月17日赵连银从容就义于涿鹿城南门外。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六堡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十六、九堡村民委员会
(Jiǔ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九堡村民委员会驻九堡,位于五堡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2.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40°34′。东距百姓营2.3千米,西距杨窑2.5千米,南距小矾山7.1千米,北距辛兴堡3.3千米。总面积8.61平方千米,196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葡萄。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建村筑堡,序数为九,故名九堡。因排序得名。原村址靠北,现址为南移址。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百姓营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十七、广恩屯村民委员会
(Guǎng'ēntú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广恩屯村民委员会驻广恩屯,位于五堡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5.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北纬40°34′。东距孟家窑3.3千米,西距百姓营0.58千米,南距小矾山7.3千米,北距东小庄3.5千米。总面积4.37平方千米,180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葡萄。
汉代建堡,原名鸡思屯。明成化年间,保安州衙在此设立粥场,以济移民,改名广恩屯。因历史事件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4年1月14日,八路军平西主力七团一部夜袭广恩屯伪军据点,生俘伪军43名,缴获步枪39支、短枪7支、战马19匹等。1945年5月31日,会合于广恩屯的八路军四十四团一连、二连和七团的两个连,猛烈袭击到六堡一带活动的涿鹿伪警三中队150余人并接触怀涿支队之敌,敌不支,退回涿鹿城。至此,怀涿地区桑干河以南除矾山外,全部光复。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百姓营乡,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十八、百姓营村民委员会
(Bǎixìngyí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百姓营村民委员会驻百姓营,位于五堡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北纬40°34′。东距广恩屯0.6千米,西距九堡2.4千米,南距小矾山7.3千米,北距东小庄3.5千米。总面积3.93平方千米,180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河川区,中壤质低沙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葡萄。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须先到此登记安置,大部分被安置在桑干河沿岸,不成家族的杂姓人留此就地建村,称百姓营。因历史事件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百姓营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三区百姓营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五堡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五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边。
十九、戴家沟村民委员会
(Dài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戴家沟村民委员会驻戴家沟,位于五堡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40°31′。东距里虎沟8.3千米,西距栾庄6.2千米,南距陈家窑3.8千米,北距六堡1.7千米。总面积10.21平方千米,78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黏质轻度盐化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葡萄。
元朝末年,几户戴姓人家在此定居,又地处山沟,故名戴家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五区(小矾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五堡区,1950年5月属三区(五堡),1953年5月属三区下井沟乡,1956年6月属栾庄乡,1958年9月属果林(五堡)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栾庄人民公社,1969年属五堡人民公社,1970年迁村,1983年2月属五堡乡,1995年2月属五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