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家堡乡(Xièjiābǔ Xiāng)
谢家堡乡位于涿鹿县东南部东西灵山脚下,乡政府距县城49.7千米。因乡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115°44′,北纬39°94′-40°04′。东与北京市门头沟区、涞水县交界,西、南与河东镇接壤,北隔灵山与卧佛寺乡毗邻。总面积183.7平方千米。地势为北高南低,海拔570~2400米,最低点九针台,最高点西灵山。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户籍2509户,6049人。行政区划代码130731206,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乡。
战国时期属上谷郡。秦汉时期属潘县。王莽新朝属树武县。东汉时期属潘县。西晋泰始十年(274)属幽州上谷郡。唐贞观八年(634)属妫州怀戎县。长庆二年属新州永兴县。会同元年(938)属奉圣州永兴县。金大安元年(1209)属奉圣州德兴府德兴县。元至元二年(1265)属奉圣州永兴县。元明清属保安州、涿鹿县。
1939年3月设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三区(梨园),辖池涧、莺窝沟等29村。1941年1月设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设涿鹿县十三区(上疃),辖谢家堡、赵家蓬境31村。1949年2月设上疃区,辖谢家堡、赵家蓬境44村。1950年1月,大庙、上疃区合并设立河北区(5月更名六区)。1953年5月,六区在谢家堡境设上疃、板铺、范家坡3乡,辖桃园沟、张家房等21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谢家堡乡,辖南将石、梨园等1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设范家坡乡,辖张家房、李家堡等5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范家坡乡、谢家堡乡合并设谢家堡乡,辖区未变。1958年9月属幸福(1960年12月更名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谢家堡人民公社,辖22个生产大队(增麻地沟、羊圈)。1962年1月-1966年5月属赵家蓬区委、区公所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谢家堡乡,辖白家口、南将石等21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575亩,主要农产品为玉米、大豆、谷子、马铃薯。有干鲜果面积1.56万亩,林地面积22.47万亩,主要干鲜果品为杏扁、鲜食杏、核桃等,主要树种为杨树、松树、桦树等,森林覆盖率85.2%。据《树木学》记载及省林业专家介绍,华北地区仅存的一棵狮子头麻核桃树在南将石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矿产资源有磁铁矿、锌矿石等。小清河发源于东西灵山,由北向南入拒马河,境内河道25千米,属大清河水系。有小学1所,幼儿园两所,乡卫生院1所,集贸市场1个。张涿高速(G95)设孔涧站,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在孔涧交汇。

谢家堡乡标准地名示意图图
表2-17 谢家堡乡村名一览表

一、张家房村民委员会
(Zhāngjiāf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张家房村民委员会驻张家房,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1′,北纬40°04′。东距门头沟区江水河9千米,西距麻地沟4.7千米,南距孔涧3.1千米,北距观音殿4.2千米。总面积9.45平方千米,86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马铃薯、杏扁。
约明初建村。张姓首先居住,故名张家房。因姓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范家坡乡,1956年6月属范家坡乡,1958年7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二、孔涧村民委员会
(Kǒngj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孔涧村民委员会由孔涧、分沟、麻地沟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孔涧,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8.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0′,北纬40°01′。东距大地4.7千米,西距任家沟1.2千米,南距范家坡1.8千米,北距张家房2.9千米。总面积21.64平方千米,37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孔涧,约明初建村。该村曾出土赵孝成王太子春平侯铍,有铭文,现为民间收藏。建村时此地有一孔涧水,故名孔涧。因地理位置得名。分沟,村子从入沟口处分叉,故名分沟。因地理位置得名。现已无人居住。麻地沟,沟内适宜种植麻,故取名麻地沟。因麻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0年3月12日,进犯平西根据地的日军其中一部2000余人由矾山、太平堡向孔涧进犯,在孔涧老婆岭附近,我军主力9团与之激战三昼夜,双方均伤亡甚重。1940年3月20日,矾山敌1500余人再次进犯孔涧,在老婆岭被我军主力部队阻击,双方对战三昼夜,敌受重创,23日狼狈逃回矾山。1940年11月17日,进犯谢家堡之敌另一路300余人在老婆岭附近被我军7团包围,激战数小时,毙敌60余人,缴获步枪3支,子弹百余发,其他军用品一部。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范家坡乡,1956年6月属范家坡乡,1958年7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由村东跨入大垭口京冀界,也是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与109线的交汇处。
三、范家坡村民委员会
(Fànjiāpō Cūnmínwěiyuánhuì)
范家坡村民委员会由范家坡、任家沟、吴家沟、王家沟、后沟、闫子沟等6个居民点组成,驻范家坡,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7.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北纬40°00′。东距王家沟1.5千米,西距后沟1千米,南距李家堡0.7千米,北距任家沟1.2千米。总面积11.87平方千米,34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范家坡,该村西高北低一面坡,明初范家来此定居,取名范家坡。因姓得名。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任家沟,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村。任姓人家在此居住,故名任家沟。因姓得名。约30人。吴家沟,吴姓家族居住,故名吴家沟。因姓得名。现已不足10人。王家沟,清末建村。王姓人家在此居住,故名王家沟。因姓得名。现已不足10人。后沟,在范家坡村后有小山一座,部分村民居住沟里,故名后沟。因沟得名。现已不足10人。闫子沟,闫姓人家居住,故名闫子沟。因姓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范家坡乡,1956年6月属范家坡乡,1958年7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
四、李家堡村民委员会
(Lǐjiā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李家堡村民委员会驻李家堡,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6.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北纬40°00′。东距大地5.4千米,西距后沟1.5千米,南距吕家湾3.5千米,北距范家坡0.8千米。总面积13.58平方千米,31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约明初建村筑堡,李姓在此居住,故名李家堡。因姓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4年3月16日,十二区队一连和独立三营,夜袭李家堡日伪据点,打伤日军情报主任,俘虏伪警察18名,缴获步枪18支。月底,李家堡日军据点被我军逼退。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范家坡乡,1956年6月属范家坡乡,1958年7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五、吕家湾村民委员会
(Lǚ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吕家湾村民委员会驻吕家湾,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8′,北纬39°96′。东距苇子地10千米,西距王涧5.4千米,南距胡家沟1.4千米,北距李家堡3.6千米。总面积4.88平方千米,24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辽末建村。地处山湾,吕姓人家来此定居,故名吕家湾。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范家坡乡,1956年6月属范家坡乡,1958年7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马兴玉(女)系该村人。
六、胡家沟村民委员会
(Hú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胡家沟村民委员会驻胡家沟,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8′,北纬39°55′。东距朱家峪1.1千米,西距西安1.7千米,南距白家口3.7千米,北距吕家湾1.4千米。总面积4.89平方千米,15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约金代建村。地处山沟又胡姓为首户,故名胡家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西。
七、朱家峪村民委员会
(Zhūjiāy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朱家峪村民委员会驻朱家峪,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8′,北纬39°94′。东距涞水县岭南台7.5千米,西距板铺1.4千米,南距白家口2.8千米,北距胡家沟1.1千米。总面积4.5平方千米,12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清初建村。地处山谷,朱姓又先在此定居,故名朱家峪。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0年11月17日,进犯谢家堡之敌600余人向朱家峪行进,被挺进军九团伏击,毙伤敌40余人。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
八、西安村民委员会
(Xī'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西安村民委员会驻西安,位于谢家堡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39°96′。东距胡家沟1.7千米,西距池涧2千米,南距杨树底1.2千米,北距吴家沟5.5千米。总面积18.41平方千米,9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传说金末元初该地建有一庵,从此这一带野兽隐迹环境安定,后人在庵西侧居住立村,取名西庵,后演变为西安。因方位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6年秋为涿鹿县民主政府驻地。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
九、板铺村民委员会
(Bǎnp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板铺村民委员会驻板铺,位于谢家堡乡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1.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7′,北纬39°94′。东距朱家峪1.4千米,西距杨树底1.1千米,南距白家口2.7千米,北距吕家湾2.1千米。总面积3.44平方千米,20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地处交通要道,明代设有铺房,过往客商在此食宿。当时铺房大都用木板筑成,板铺之称由此而来,清初建村沿用板铺。因古时建筑特色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二区(板铺)。1940年12月,在日军对平西抗日根据地残酷的“扫荡”中,该村共产党员赵连隆在石板沟开会时牺牲。妻子杨怀英继承遗志,继续抗日。1942年9月在板铺村被抓捕,经受酷刑拷打,1943年2月机智逃出。1944年10月,冀察行署授予她“民族英雄”称号,为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十、梨园村民委员会
(Líy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梨园村民委员会驻梨园,位于谢家堡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6.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39°98′。东距王涧3.1千米,西距莺窝沟7千米,南距魏家3.5千米,北距灵山沟4.3千米。总面积8.68平方千米,3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此地系十八盘岭。辽会同元年(938),耶律德光扶石敬瑭当了“儿皇帝”后北归,一路鼓乐庆贺,在十八盘扎了三个剧场,边游山边娱乐。后在此建村,故名梨园。因戏场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
十一、王涧村民委员会
(Wángj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王涧村民委员会由王涧、南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王涧,位于谢家堡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4.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北纬39°96′。东距池涧1.9千米,西距梨园3.1千米,南距南沟0.5千米,北距大木场10千米。总面积10.03平方千米,12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王涧,约清初建村。此地是涧水停积处,取名汪涧,后演变为王涧。因“汪涧”演变得名。南沟,过去因韩、戎两个家族在沟南居住,故名南沟。因方位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
十二、池涧村民委员会
(Chíj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池涧村民委员会驻池涧,位于谢家堡乡西北部,距乡政府驻地2.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4′,北纬39°96′。东距西安2千米,西距王涧2千米,南距桃园沟3.7千米,北距吴家沟6千米。总面积3.03平方千米,10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该村正处两山之间,山下有天然池塘,水可饮用,明末有几家来此定居取名池涧。因地理位置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
十三、谢家堡村民委员会
(Xièjiāb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谢家堡村民委员会由谢家堡、高崖根、杨树底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谢家堡,位于谢家堡乡西南部,为乡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39°94′。东距朱家峪2.7千米,西距聂家沟3.1千米,南距白家口1.8千米,北距西安2.1千米。总面积9.81平方千米,62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谢家堡,此地是古代军事要地、交通咽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明初在此筑堡,湖广谢姓迁此定居,故名谢家堡。因姓得名。高崖根,村子紧靠高崖,故名高崖根。因地理位置得名。现已无人居住。杨树底,村中有棵大杨树,当地人习惯称为杨树底。因大杨树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8年3月,晋察冀边区派地方干部王巍、郭永明、韩光等在谢家堡村召开上层绅士和群众大会,张贴布告,宣布建立宣(化)涿(鹿)怀(来)联合县抗日民主政府。20日前后,中共宣涿怀联合县工作委员会秘密建立(对外称抗日救国会),这是涿鹿县最早创建的中共地方组织。接着,这里建立了中共涿鹿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0年3月14日,八路军挺进军主力七团分两路夜袭谢家堡之敌,激战一夜,歼敌近百名,缴获轻机枪1挺,掷弹筒1个,步枪10余支。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板铺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1961年5月至今为谢家堡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十四、白家口村民委员会
(Báijiākǒ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白家口村民委员会由白家口、羊圈两个居民点组成,驻白家口,位于谢家堡乡东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8′,北纬39°92′。东距涞水县岭南台9.4千米,西距桃园沟2.1千米,南距南将石3.3千米,北距谢家堡1.8千米。总面积9.05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9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白家口,系谢家堡通往涞水的关口要道,元代白姓人家来此定居,取名白家口。因姓得名。羊圈,明初建村,原是白家口人的羊圈,故名羊圈。因羊圈得名。约40人。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
十五、桃园沟村民委员会
(Táoyuán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桃园沟村民委员会由桃园沟、水磨、邢家沟、聂家沟4个居民点组成,驻桃园沟,位于谢家堡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1.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4′,北纬39°92′。东距东岗2.1千米,西距邢家沟1.26千米,南距宋家庄1.1千米,北距池涧3.6千米。总面积12.85平方千米,52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桃园沟,该地正处沟洼,以生产核桃著称,辽代建村故名桃园沟。因核桃得名。水磨,新中国成立初期建村。时有“水磨”一座,故名水磨。因水磨得名。约100人。邢家沟,清末建村。邢姓家族在此居住,故名邢家沟。因姓得名。聂家沟,清末建村。聂姓家族在此居住,故名聂家沟。因姓得名。约60人。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0年10月,日军对宣涿怀根据地疯狂“扫荡”,宣涿怀县大队第二排排长王泰在邢家沟附近战斗负重伤,宁死不屈,壮烈牺牲。约120人。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王泰系该村人。省道怀来至院头(S233)线途经村边。
十六、宋家庄村民委员会
(Sòngjiā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宋家庄村民委员会由宋家庄、东岗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宋家庄,位于谢家堡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2.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4′,北纬39°91′。东距东岗0.6千米,西距邢家沟1.4千米,南距上疃1.5千米,北距桃园沟1.16千米。总面积4.28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39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宋家庄,约辽代建村。宋姓居住,故名宋家庄。因姓得名。东岗,在宋家庄村东面岗子上居住,故名东岗。因方位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十七、上疃村民委员会
(Shàngtuǎ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疃村民委员会驻上疃,位于谢家堡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3′,北纬39°90′。东距南将石3.2千米,西距下疃1.1千米,南距小河南1.1千米,北距宋家庄1.5千米。总面积7.8平方千米,65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原名中疃,元初被洪水冲毁,部分居民迁至村北重建新村,北为上,故名上疃。因方位得名。
1938年11月初,八路军第四纵队从冀东转战宣涿怀地区,中共冀热察区委决定正式建立中共宣涿怀县委员会(对外仍称抗日救国会,翌年更名抗敌后援会)。县党政机关常驻小河南、上疃、圣佛堂等村。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十八、下疃村民委员会
(Xiàtuǎ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下疃村民委员会驻下疃,位于谢家堡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北纬39°90′。东距小河南0.3千米,南距九针台1.4千米,西距者衣石6千米,北距邢家沟2.9千米。总面积0.7平方千米,14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地名来历含义同上疃。南为下,故名下疃。因方位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S233)线途经村中。
十九、小河南村民委员会
(Xiǎohén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小河南村民委员会驻小河南,位于谢家堡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5.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3′,北纬39°89′。东距南将石3.7千米,西距下疃0.3千米,南距九针台1.2千米,北距上疃0.08千米。总面积1.4平方千米,50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约明初建村。村落正处于一条小季节河之南,故名小河南。因河和方位得名。
1938年涿鹿县党政机关常驻小河南等村。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省道怀来至院头(S233)线途经村中。
二十、南将石村民委员会
(Nánjiàngshí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将石村民委员会驻南将石,位于谢家堡乡正南部,距乡政府驻地4.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39°89′。东距涞水县柏林城8.2千米,西距小河南3.7千米,南距涞水县高家沟2.3千米,北距白家口3.2千米。总面积9.36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11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文玩核桃”是该村著名特产。
南将石,传说,唐代突厥派兵在此以石筑城,唐将督军鏖战月余,终于攻破石头城,唐将也因伤重卧石而卒。后称此石为将军石,元末在石南侧建村,故名南将石。因方位和将军石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据《树木学》记载及省林业专家介绍,华北地区仅存的一棵狮子头麻核桃树生长在本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刘永均系该村人。
二十一、九针台村民委员会
(Jiǔzhēn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九针台村民委员会由九针台、瓦盆窑两个居民点组成,驻九针台,位于谢家堡乡西南部,距乡政府驻地6.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2′,北纬39°88′。东距南将石3.9千米,西距刘家沟1.9千米,南距瓦盆窑1.4千米,北距小河南1.2千米。总面积6.3平方千米,30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传说,此地原是一片汪洋,后经民众疏导洪水入海造成良田。留有歌谣“汪洋洪水九针定,花开鸟语盈平台”等句,由此得名九针台。五代十国时契丹在这一带设九座瞭望台,每台派兵士十四名,台台相望,宛如九针插在中原咽腹之处。本台为第九台,后台废立村,故名九针台。因九座瞭望台得名。瓦盆窑,因清末有人长期在此建窑烧制瓦盆,故名瓦盆窑。因古时烧制瓦盆得名。约70人。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5年9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5月属六区(河北),1953年5月属六区上疃乡,1956年6月属谢家堡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谢家堡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谢家堡乡。张涿高速(G95)河东出口设于此。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也是省联络线河东至九龙线(S514)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