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路(Zhīlù)

三、支路(Zhīlù)

(一)丰产巷(Fēngchǎn Xiàng)

丰产巷位于西关村西部,该巷系新中国成立后新建,寓意粮食丰收高产,故名丰产巷。因寓意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115°20′,北纬40°37′-40°37′。起点王家园路,至该巷终点,南北走向,长45米,宽4米,水泥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21。

(二)水磨巷(Shuǐmò Xiàng)

水磨巷位于县城中部,原有一盘水磨,故名水磨巷。因水磨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115°20′,北纬40°37′-40°36′。起点王家园路,至该巷终点,南北走向,长45米,宽2米,水泥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64。

(三)薛家巷(Xuējiā Xiàng)

薛家巷位于县城南部,薛姓为大户,故名薛家巷。因姓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15°21′,北纬40°36′-40°36′。1966年更名红光二条,1981年恢复原名。起点大南巷,至该巷终点,东西走向,长120米,宽3米,水泥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14。

(四)唐家巷(Tángjiā Xiàng)

唐家巷位于县城南部,唐姓为首户,故名唐家巷。因姓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15°21′,北纬40°37′-40°36′。1966年更名红光一条,1981年恢复原名。起点大南巷,终点欣荣巷,东西走向,长190米,宽3米,水泥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26。

(五)包家巷(Bāojiā Xiàng)

包家巷位于县城中部,包姓居民较多,故名包家巷。因姓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15°21′,北纬40°37′-40°37′。1966年更名红英一条,1981年恢复原名。起点侯家园街,至该巷终点,东西走向,长50米,宽3米,水泥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46~52。

(六)小南巷(Xiǎonán Xiàng)

小南巷位于县城南部西关路南侧,巷道窄小,故名小南巷。因规模和方位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15°21′,北纬40°37′-40°36′。1966年更名爱国巷,1981年恢复原名。起点西关路,至该巷终点,南北走向,长32米,宽4米,沙土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18。

(七)乔家巷(Qiáojiā Xiàng)

乔家巷位于县城南部,原有乔姓大户在此居住,故名乔家巷。因姓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115°21′,北纬40°37′-40°37′。1966年更名建国巷,1981年恢复原名。起点阁西路,终点南关大街,南北走向,长180米,宽4米,沙土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为1~18。沿途经过二建住宅楼等重要地物。

(八)台后街(Táihòu Jiē)

台后街位于县城东部,东北方向有戏台,故名台后街。因戏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115°21′,北纬40°37′-40°37′。起点夏家坑,终点向阳街,南北走向,长150米,宽4.5米,水泥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60。

(九)闪家巷(Shǎnjiā Xiàng)

闪家巷位于县城东部,闪姓住户较多,故名闪家巷。因姓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115°22′,北纬40°37′-40°37′。1966年更名向阳一条,1981年恢复原名。起点向阳街,至该巷终点,南北走向,长60米,宽3米,黏土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8。

(十)费家巷(Fèijiā Xiàng)

费家巷位于县城东南部,原费姓为大户,故名费家巷。因姓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115°22′,北纬40°37′-40°37′。1966年更名向阳二条,1981年恢复原名。起点向阳街,至该巷终点,东西走向,长46米,宽3米,土质路面,道路等级为支路。门牌号范围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