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东镇(Hédōng Zhèn)
河东镇位于涿鹿县东南部, 镇政府距县城84千米。因镇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115°36′,北纬39°87′-40°06′。东与涞水县交界,西与大堡镇、蔚县张家窑乡毗邻,南与蟒石口镇接壤,北与谢家堡乡相连。总面积396平方千米。地处山区,地势略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海拔552~1724米,最低点在圣佛堂,最高点为蕨菜洼。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户籍5302户,11343人。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07,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
战国时期属赵国、燕国。明清时期属保安州、保安县。民国初期属保安县、涿鹿县。
1939年3月圣佛堂、河北等21村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莺窝沟、九亩地等10村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圣佛堂、河北等12村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莺窝沟、九亩地等30村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圣佛堂、河北等25村属涿鹿县上疃区,莺窝沟、九亩地等39村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上疃、大庙区合并设立河北区(4月更名六区,驻河北),辖包括谢家堡乡在内的61村。1953年5月,六区在境内设圣佛堂、河北、董家站、大庙、苏涧、东安、狮子台7乡,辖40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赵家蓬、董家站、大庙、道洪寺4乡,辖40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调整合并设赵家蓬乡,辖18个村(社);设大庙乡,辖22个村(社)。1958年9月,设幸福(1960年12月更名赵家蓬)人民公社,辖原谢家堡、大庙、赵家蓬3乡的51个生产大队。1961年5月,分设赵家蓬人民公社,辖美吉、南山等19个生产大队。分设大庙人民公社,辖榆林寺、平台等22个生产大队。从1962年1月起属赵家蓬(下庄河)区委、区公所领导。1982年8月,两个人民公社因驻地搬迁更名河东人民公社、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乡,设河东乡、千树底乡。1991年2月撤销河东乡设河东镇。1996年2月千树底乡并入河东镇,辖40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6855亩,林地38.77万亩,草地2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73%。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杂粮、核桃、杏扁、山楂等,主要野生植物有蕨菜、苦菜、茼蒿、黄花菜等,主要野生药材有黄芪、柴胡、党参等,主要野生动物有狍子、野猪、山羊、野鸡、獾子、金钱豹等,主要矿产有磁铁矿、大理石矿、锰矿等。张涿高速(G95)、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野三坡至西合营线(S317)、联络线河东至九龙线(S514)途经镇域,张涿高速设河东站。有中学1所,小学两所,幼儿园9所,中心卫生院、千树底卫生院、民营医院各1所。著名旅游景区“野山坡”之“万仞天关”摩崖石剑紧邻岔河村南,张各庄“绕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仙人寨古人类活动遗址;红鲟鱼养殖基地。

河东镇标准地名图
表2-8 河东镇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岔河村民委员会
(Chà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岔河村民委员会驻岔河,位于河东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3′,北纬39°85′。东距涞水县庄户涧3.1千米,西距圣佛堂1.9千米,南距南山3.4千米,北距瓦盆窑2.4千米。总面积9.17平方千米,87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末建村。地处赵家蓬河与谢家堡河交汇的三角地带,故名岔河。因地理位置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0年3月14日,八路军挺进军主力七团、九团袭击岔河、谢家堡之敌。在我军连续三天袭扰打击下,300多名日军从岔河退缩谢家堡。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5月改称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圣佛堂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省联络线河东至九龙(S514)线途经村边。
二、圣佛堂村民委员会
(Shèngfót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圣佛堂村民委员会驻圣佛堂,位于河东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1′,北纬39°85′。东距岔河1.9千米,西距张各庄1.5千米,南距南山2.1千米,北距河东2.8千米。总面积7.09平方千米,46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性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唐代建村。村中建有“圣佛堂”观,故名。因原圣佛堂得名。“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四新庄。
1938年11月初,八路军第四纵队从冀东转战宣涿怀地区,中共冀热察区委决定正式建立中共宣涿怀联合县委员会(对外仍称抗日救国会,翌年更名抗敌后援会)。县党政机关常驻小河南、上疃、圣佛堂等村。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0年10月20日,向平西革命根据地进行第四次大“扫荡”的日军进犯宣涿怀根据地,县长佟旭野在圣佛堂不幸落入魔掌,1941年春为国捐躯。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圣佛堂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六区圣佛堂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南山村民委员会
(Nánsh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山村民委员会驻南山,位于河东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1′,北纬39°83′。东距涞水县大龙门5.1千米,西距东关3.4千米,南距香峰岩5.3千米,北距圣佛堂2千米。总面积5.86平方千米,24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明初建村。位于大独山之南,故名南山。因方位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圣佛堂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四、张各庄村民委员会
(Zhānggè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张各庄村民委员会驻张各庄,位于河东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39°85′。东距圣佛堂1.5千米,西距连家沟1.7千米,南距南山2.7千米,北距牛角庄1.3千米。总面积3.94平方千米,47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张各庄村的“绕花”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说汉代张仪、格班两家在此隐居立庄,故名张格庄,后演变为张各庄。因姓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0年10月25日,牛角庄村共产党员杨景和在从马水去张各庄的路上,为掩护其他同志转移被敌人抓捕,英勇就义。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圣佛堂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五、连家沟村民委员会
(Lián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连家沟村民委员会驻连家沟,位于河东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8′,北纬39°85′。东距张各庄1.8千米,西距磨沟1.8千米,南距马水2千米,北距李家沟0.9千米。总面积0.75平方千米,12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明代中期建村。地处山沟又连姓为首户,故名连家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49年10月属李家沟村(生产大队),1961年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六、李家沟村民委员会
(Lǐ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李家沟村民委员会李家沟、磨沟、西山、庄家沟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李家沟,位于河东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北纬39°85′。东距张各庄1.1千米,西距礳沟2.7千米,南距连家沟0.9千米,北距牛角庄1.1千米。总面积3.37平方千米,217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李家沟,明初建村。地处山沟,李家首户,故名李家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磨沟,地处山沟,地形似石磨,取名磨沟。因石磨得名。已无人居住。西山,约汉代建村。地处大独山西侧,故名西山。因方位得名。不足10人。庄家沟,地处山沟,最初庄姓来此居住,取名庄家沟。因姓得名。已无人居住。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圣佛堂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七、牛角庄村民委员会
(Niújiǎo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牛角庄村民委员会驻牛角庄,位于河东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0.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0′,北纬39°86′。东距岔河3.7千米,西距康家沟1.8千米,南距张各庄1.3千米,北距河东1.2千米。总面积3.41平方千米,35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明中期建村。地处大独山麓,独山像头牤牛,村坐落地形似牛角,故名牛角庄。因地理位置和形状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圣佛堂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1968年-1998年为区公所驻地。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杨景和系该村人。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野三坡至西合营线(S317)途经村中。
八、河东村民委员会
(Hédō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河东村民委员会驻河东,位于河东镇东北部,为区公所、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1′,北纬39°87′。东距瓦盆窑2.8千米,西距康家沟2千米,南距牛角庄1.3千米,北距刘家沟1.4千米。总面积3.15平方千米,82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明初建村。村落正值一条季节河之东,故名河东。因河和方位得名。此地自古为军事要地,后废。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河北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2年8月公社管委会迁入。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1998年10月赵家蓬区公所迁入,至今为区公所、镇(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中。
九、刘家沟村民委员会
(Liú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刘家沟村民委员会驻刘家沟,位于河东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0.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1′,北纬39°88′。东距九针台1.9千米,西距赵家蓬2.2千米,南距河东1.4千米,北距下疃2.1千米。总面积5.91平方千米,69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地处沟洼,元初刘姓一家来此定居,故名刘家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4年,察南专署常驻刘家沟村。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王英系该村人。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河北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1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康家沟村民委员会
(Kāng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康家沟村民委员会驻康家沟,位于河东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北纬39°87′。东距河东2千米,西距三家台5.5千米,南距李家沟1.8千米,北距赵家蓬1.1千米。总面积3.89平方千米,46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明初建村。地处山沟,康姓首先来此定居,故名康家沟。因姓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河北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一、赵家蓬村民委员会
(Zhàojiāpé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赵家蓬村民委员会驻赵家蓬,位于河东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0.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9′,北纬39°88′。东距刘家沟2.2千米,西距三家台5.6千米,南距康家沟1.1千米,北距河北1.5千米。总面积12.6平方千米,46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属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质及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村后坡顶上存有古寨遗址,曾出土石铲、蚌器、陶器等。相传,战国时期,赵家蓬的仙人寨始为燕国的上谷治所。公元前300年,赵国“攘地北至燕代”,留下百姓在此居住。由于大家以木板搭棚,便叫这里赵家棚子。后人图吉庆将“棚”字改成“蓬”,意为村子繁荣、人丁旺盛、六畜兴旺。因历史事件得名。
1939年4月底,驻涿鹿日军经大庙进犯河北村,八路军34大队在河北、赵家蓬之间与敌激战两昼夜,击毙敌30余人。1939年春-1941年为宣涿怀联合县一区区公所驻地;1956年6月-1958年7月为赵家蓬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河北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58年9月-1982年8月为赵家蓬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1962年7月-1968年为赵家蓬区公所驻地。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二、河北村民委员会
(Héběi Cūnmínwěiyuánhuì)
河北村民委员会驻河北,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8′,北纬39°89′。东距刘家沟3.5千米,西距三家台4.2千米,南距赵家蓬1.4千米,北距者衣石3.2千米。总面积6.56平方千米,86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元初建村。地处清水河北,故名河北。因清水河和方位得名。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一区(赵家蓬)。1939年4月底,八路军34大队在此地与敌激战两昼夜,击毙敌30余人。1941年1月属涞水县六区(上疃)。1944年为察南军分区驻地。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三区(上疃),1949年2月属涿鹿县上疃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0年1月-5月为河北区区公所驻地。1950年5月-1953年5月为河北区(六区)人民政府驻地。1953年5月属六区河北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六区及河北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三、者衣石村民委员会
(Zhěyīshí Cūnmínwěiyuánhuì)
者衣石村民委员会驻者衣石,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39°92′。东距宋家庄7.4千米,西距郭家湾3.7千米,南距河北3.1千米,北距九亩地5.3千米。总面积6.76平方千米,7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该地原有一座寺院,院中石碑上刻有“者衣石”三字,明代建村由此得名。因寺院石碑上的刻字得名(者同褚,褚衣石应为褚衣室,即存放有百套丝锦装衣服。见《汉书·南粤王传》:“上褚五十衣,中褚三十衣,下褚二十衣。”)
1939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河北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四、三家台村民委员会
(Sānjiā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三家台村民委员会驻三家台,位于河东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5.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39°88′。东距河北4.1千米,西距东三台3.5千米,南距城沟2.6千米,北距郭家湾3.5千米。总面积7.05平方千米,14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五代十国时,契丹在这一带设了九座瞭望台,此台系其中一台,后台废。明初三家异姓在此居住,故名三家台。因三家异姓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河北乡,1956年6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五、东三台村民委员会
(Dōngsān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东三台村民委员会驻东三台,位于河东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8.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39°88′。东距三家台3.5千米,西距董家站4.4千米,南距定安乐5.7千米,北距平台4.1千米。总面积15.12平方千米,4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五代十国时,契丹在这一带设九座瞭望台,狮子台、西台、平台、东三台、三家台、河北台、河东台、九针台和傅家台,每台派兵士十四名驻守,以监视中原军政动向。本台为其中一台,名东三台,后台废,元末建村,故名东三台。因瞭望台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4年,中共察南地委常驻东三台一带。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董家站乡,1956年6月属董家站乡,1958年7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六、董家站村民委员会
(Dǒngjiāzh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董家站村民委员会驻董家站,位于河东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39°89′。东距东三台4.4千米,西距谢家湖3千米,南距大峪口9.4千米,北距板木沟5.4千米。总面积18.81平方千米,26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元末建村。董姓居住,故名董家站。因姓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董家站乡,1956年6月属董家站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六区董家站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7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七、谢家湖村民委员会
(Xièjiāhú Cūnmínwěiyuánhuì)
谢家湖村民委员会驻谢家湖,位于河东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4.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39°90′。东距董家站3.1千米,西距美吉2.8千米,南距龙泉湖11.3千米,北距九厂5.1千米。总面积14.82平方千米,17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该地原有一天然湖泊,沧桑巨变,明代有谢家来此建村,故名谢家湖。因姓和自然湖泊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董家站乡,1956年6月属董家站乡,1958年7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八、美吉村民委员会
(Měijí Cūnmínwěiyuánhuì)
美吉村民委员会驻美吉,位于河东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6.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2′,北纬39°90′。东距谢家湖2.8千米,西距蔚县白石口16.1千米,南距南兑九沟1.5千米,北距九厂4.5千米。总面积35.51平方千米,10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轻壤质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该地为两沟交叉之地,形似梅花瓣,故有梅岔之称。明初建村时,人们渴望生活美满幸福,取吉祥之意,定名为美吉。因寓意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董家站乡,1956年6月属董家站乡,1958年7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十九、南兑九沟村民委员会
(Nánduìjiǔ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兑九沟村民委员会由南兑九沟、老人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南兑九沟,位于河东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7.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北纬40°89′。东距董家站7千米,西距蔚县白石口15.8千米,南距三家台河2千米,北距美吉1.9千米。总面积13.66平方千米,7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质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以林业为辅。
南兑九沟,汉初建村。此沟原有石碓臼一个(舂米用器),故名碓臼沟,后习惯写为兑九沟。因“兑臼沟”演变得名。为区别于卧佛寺乡兑九沟而名南兑九沟。老人沟,相传,此地年长者居多,故名老人沟。因村中年长者居多而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董家站乡,1956年6月属董家站乡,1958年7月属赵家蓬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郭家湾村民委员会
(Guō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郭家湾村民委员会驻郭家湾,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39°91′。东距者衣石3.7千米,西距平台2.8千米,南距三家台3.4千米,北距千树底2.3千米。总面积5.35平方千米,17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元末建村。地处山湾,郭姓首居于此,故名郭家湾。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一、平台村民委员会
(Píng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平台村民委员会驻平台,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9.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39°92′。东距郭家湾2.8千米,西距董家站5.7千米,南距东三台4.1千米,北距大庙1.6千米。总面积8.51平方千米,19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五代十国时,契丹在这一带设九座瞭望台,每台派十四名兵士驻守,平台为其中一台,后台废,明末定居者取平台为村名。因瞭望台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二、千树底村民委员会
(Qiānshùdǐ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千树底村民委员会驻千树底,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9.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39°93′。东距者衣石5.5千米,西距大庙0.5千米,南距郭家湾2.4千米,北距沙岭1.3千米。总面积2.79平方千米,12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明代朝内有一四品官沈炼,因直言谏君而触怒明主被贬至涿鹿县卧佛寺为民。后又加罪,沈炼化名刘炼,和爱妻抛弃家中老小三十多口,逃匿此地,在茂盛树林搭棚为家。十年后,刘炼又被复用为宣化府知事,这里繁衍成村,名千树底。因历史事件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82年8月-1996年2月为千树底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三、大庙村民委员会
(Dàmiào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大庙村民委员会驻大庙,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9.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39°93′。东距千树底0.5千米,西距板木沟5.4千米,南距平台1.6千米,北距瓦窑沟2.5千米。总面积2.72平方千米,31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北魏神龟元年(518)在此建龙王庙,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上自郡守下至百姓,诣庙祈年。唐初建村,故名大庙。因龙王庙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3年7月17日,八路军平西主力七团侦查员冯富贵带领6名战士,袭击日军驻大庙据点的伪军岗楼,将8名伪警察全部俘虏,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7支。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一直为区公所驻地。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六区大庙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7月-9月为大庙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61年5月-1982年8月为大庙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四、西台子村民委员会
(Xītáizi Cūnmínwěiyuánhuì)
西台子村民委员会驻西台子,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39°94′。东距沙岭2.4千米,西距毫岔1.1千米,南距平台2.3千米,北距瓦窑沟1.9千米。总面积2.85平方千米,17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五代十国时,契丹在这一带设九座瞭望台,每台派兵士十四名驻守,西台是其中一台,后台废,明末定居者以西台子为村名。因瞭望台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五、毫岔村民委员会
(Háochà Cūnmínwěiyuánhuì)
毫岔村民委员会驻毫岔,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39°94′。东距瓦窑沟1.7千米,西距板木沟3.2千米,南距西台子1千米,北距傅家台2.5千米。总面积7.47平方千米,179人。聚落呈带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此地系古邑城,名壕岔,后演变为毫岔。因“壕岔”演变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赵家蓬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河东乡,1991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六、瓦窑沟村民委员会
(Wǎyáo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瓦窑沟村民委员会由瓦窑沟、上园驼两个居民点组成,驻瓦窑沟,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39°95′。东距宋涧2.6千米,西距傅家台3.5千米,南距西台子1.9千米,北距上园驼5.3千米。总面积12.25平方千米,17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瓦窑沟,清康熙年间(1662)建村。据村人贺成提供:原系千树底的瓦窑,地处山沟,故名瓦窑沟。因瓦窑和地理位置得名。上园驼,此地位于下园驼北,故名上园驼。因地理位置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七、沙岭村民委员会
(Shālǐ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沙岭村民委员会驻沙岭,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9.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39°94′。东距者衣石5.3千米,西距西台子2.4千米,南距千树底1.3千米,北距苏涧2.2千米。总面积4.86平方千米,10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元末建村。紧依沙岩山岭,故名沙岭。因沙岩山岭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苏涧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八、刘家湾村民委员会
(Liú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刘家湾村民委员会驻刘家湾,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39°95′。东距九亩地2.2千米,西距苏涧1.2千米,南距郭家湾4.5千米,北距莺窝沟3.2千米。总面积7.4 平方千米,21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据村人刘柱等提供:清初,一些关内人因遭蝗旱灾,流落于此山湾定居立村,取名刘家湾。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苏涧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二十九、九亩地村民委员会
(Jiǔmǔd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九亩地村民委员会由九亩地、魏家两个居民点组成,驻九亩地,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北纬39°96′。东距魏家1.5千米,西距苏涧3.1千米,南距者衣石5.3千米,北距辛岔5.6千米。总面积11.55平方千米,17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多砾质轻壤质中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九亩地,此地系李子园一家财主的九亩地,后耕耘的佃农在这里定居,遂繁衍成庄,故名九亩地。因面积得名。魏家,相传早有魏姓人氏居住,故名魏家,亦称魏涧。因姓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苏涧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苏涧村民委员会
(Sūj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苏涧村民委员会由苏涧、宋涧两个居民点组成,驻苏涧,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39°96′。东距刘家湾1.3千米,西距瓦窑沟2.7千米,南距宋涧0.9千米,北距莺窝沟2.4千米。总面积5.72平方千米,18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苏涧,据村人牛义秀、白有贵提供:此山间长有紫苏(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带紫色。种子可榨油,嫩叶做菜,枝叶也可入药)。传说辽兵入关,百姓为避兵患,纷纷从州内逃至此山涧居住。当时难民以此充饥,建村后取名苏涧。因紫苏和地理位置得名。宋涧,清初建村。因地处山涧又宋姓为首户,取名宋涧。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约30人。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苏涧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六区苏涧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一、莺窝沟村民委员会
(Yīngwō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莺窝沟村民委员会驻莺窝沟,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3.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39°98′。东距梨园7.1千米,西距卢家峪5.8千米,南距苏涧2.4千米,北距寺儿沟2.2千米。总面积8.21平方千米,18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明初建村。地处山沟,山上莺窝较多,故名莺窝沟。因莺窝和地理位置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苏涧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二、寺儿沟村民委员会
(Sì'ér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寺儿沟村民委员会驻寺儿沟,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5.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40°00′。东距辛岔3.6千米,西距上园驼2.8千米,南距莺窝沟2.2千米,北距高家庄3.7千米。总面积9.22平方千米,12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据村人周文武、周海提供:约明代中期建村。地处山沟,山坡上建有观音寺,故名寺儿沟。因寺和地理位置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三区(梨园),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苏涧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三、板木沟村民委员会
(Bǎnmù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板木沟村民委员会驻板木沟,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39°94′。东距毫岔3.2千米,西距榆树洼4.1千米,南距董家站5.4千米,北距傅家台2.2千米。总面积10.42平方千米,10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明初董姓一家从陕西迁来,在此用木板筑成房子居住“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屋”)。建村后仍以板木为村名。因建房材料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大庙乡,1956年6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四、傅家台村民委员会
(Fùjiā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傅家台村民委员会由傅家台、卢家峪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傅家台,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4.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4′,北纬39°91′。东距瓦窑沟3.6千米,西距狮子台3.3千米,南距板木沟2.2千米,北距卢家峪2.1千米。总面积7.33平方千米,11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傅家台,本系契丹在这一带设置的九座瞭望台之一,每台派兵士十四名驻守,以监视中原各国军政动向,后台废。傅姓首居于此,故名傅家台。因姓得名。卢家峪,元代建村。地处山谷,建村时以卢姓为主,故名卢家峪。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不足30人居住。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狮子台乡,1956年6月属道洪寺乡,1958年7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五、道洪寺村民委员会
(Dàohóng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道洪寺村民委员会由道洪寺、南杨木林两个居民点组成,驻道洪寺,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7.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北纬39°98′。东距卢家峪2.3千米,西距李子园2.4千米,南距傅家台3.3千米,北距东安3千米。总面积18.16平方千米,13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道洪寺,据村人白秀贵、白秀功提供:早年村附近有座寺院名道洪寺,后废,明初建村故名道洪寺。因寺得名。南杨木林,地处杨树林之南,故名南杨木林。因方位和杨树林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东安乡,1956年6月属道洪寺乡,1958年7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六、东安村民委员会
(Dōng'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东安村民委员会由东安、榆林寺两个居民点组成,驻东安,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9.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北纬40°01′。东距上园驼5.7千米,西距榆林寺0.2千米,南距道洪寺3千米,北距南杨木林3.6千米。总面积11.85平方千米,12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东安,此地原有榆塞寺(边塞),见骆宾王《送郑少府辽》诗:“边烽警榆塞,侠客度桑干。”约元末成为村落,故名榆林寺,又名东安。因寺得名。榆林寺,地名来历含义同东安。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东安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六区东安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道洪寺乡,1958年7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七、蕨菜洼村民委员会
(Juécàiwā Cūnmínwěiyuánhuì)
蕨菜洼村民委员会驻蕨菜洼,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04′。东距李家坟3.5千米,西距上洗马5千米,南距南杨木林1.3千米,北距小流水沟1.9千米。总面积10.26平方千米,46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约金代建村。地处山洼,山上长有蕨菜,故名蕨菜洼。因蕨菜和地势得名。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东安乡,1956年6月属道洪寺乡,1958年7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八、狮子台村民委员会
(Shīzi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狮子台村民委员会由狮子台、横岭两个居民点组成,驻狮子台,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6.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39°97′。东距傅家台3.3千米,西距李子园1.3千米,南距横岭1.4千米,北距道洪寺2.1千米。总面积4.7平方千米,6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狮子台,五代十国时,契丹在这一带设了九座瞭望台,每台派十四名兵士驻守,监视中原军政动向。本台系首台名为狮子台,尾台为九针台。台台相望,像九根针插在中原后背之处,后台废。明初刘姓等户在此定居,以狮子台为村名。因历史事件得名。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六区狮子台乡人民政府驻地。横岭,清初建村。村西有一道小山岭,故名横岭。因小山岭得名。现居住不足10人。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狮子台乡,1956年6月属道洪寺乡,1958年7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三十九、李子园村民委员会
(Lǐziy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李子园村民委员会由李子园、水石堂、黄石堂、虎头掌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李子园,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7.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39°97′。东距道洪寺2.4千米,西距黄石堂2.1千米,南距横岭2.2千米,北距东安4.1千米。总面积29.3平方千米,10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李子园,约元末建村。当地时有一片李子树园,故名李子园。因李子树园得名。水石堂,清初建村。此地有一大石堂,堂里流水,建村后取名水石堂。因村中石堂流水得名。不足10人。黄石堂,清初建村。村中有一大黄石堂,故名黄石堂。因村中石堂得名。不足10人。虎头掌,因紧岭形似虎头掌岭而名,因山岭得名。不足10人。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狮子台乡,1956年6月属道洪寺乡,1958年7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四十、九厂村民委员会
(Jiǔchǎ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九厂村民委员会由九厂、榆树洼两个居民点组成,驻九厂,位于河东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7.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2′,北纬39°94′。东距榆树洼1.9千米,西距蔚县西金河口15.2千米,南距美吉4.4千米,北距水石堂4千米。总面积19.37平方千米,24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棕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林业为辅。
九厂,明末建村。该村建有酒厂,故名酒厂,后演变为九厂。因“酒厂”演变得名。榆树洼,元初建村。地处山洼,洼中长有榆树,故名榆树洼。因榆树和地理位置得名。约50人。
1 9 3 9 年春属宣涿怀联合县六区(大庙),1941年1月属涞水县七区(大庙),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四区(大庙),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1月属河北区(六区),1953年5月属六区狮子台乡,1956年6月属道洪寺乡,1958年7月属大庙乡,1958年9月属幸福(赵家蓬)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大庙人民公社,1981年1月属千树底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千树底乡,1996年2月属河东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