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城景区(Huángdìchéng Jǐngqū)
黄帝城景区位于矾山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0′,北纬40°21′。1995年5月、1996年6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先秦史学会、河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北省社科院等单位先后在涿鹿县召开了中华始祖文化研讨论证会,对涿鹿县黄帝文化最具代表作用的遗址遗迹进行考察研讨和确认。2007年,被收入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国家AAAA景区。
(一)黄帝城(Huángdì Chéng)
黄帝城位于矾山镇西2千米处,亦称中华第一城。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0′,北纬40°21′。黄帝城历史上被称为“青丘”“轩辕之丘”“涿鹿故城”。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黄帝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该城遗址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南北长510米~540米,东西宽450米~500米,总面积360多亩。城墙下层为叠土层,上层为夯土层,底宽10米,高3米~5米。其城门开在西南角。据传,城的构造分内外八阵,“天、地、风、云”为外阵,“龙、虎、鸟、蛇”为内阵,外四阵起防护城的屏障作用,内四阵修成斗智迷宫。现南、西、北三面城墙尚存。黄帝城里可见石器、陶器残件,并出土过石斧、石杵、陶纺轮、陶盆、陶甑以及象征王权的石钺等石器、陶器。1957年,有过小规模发掘,发现部分文物,《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曾作过报道。后又有过几次探访,但未正式发掘。黄帝城是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中央电视台第10套播出《发现黄帝城》系列节目。
(二)黄帝泉(Huángdì Quán)
黄帝泉位于黄帝城东南500米处,是当年黄帝部族人马饮水之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0′,北纬40°21′。黄帝泉为自流泉,水自平地涌出,积聚成池,池围97.2米,直径31米,水温常年保持在12.3~13.4°C,日流量4600~4800立方米,其源于地下5000米、3000米、1500米三层地下岩泉水,冬不结冰,夏不生腐,天旱不枯竭,久涝不盈溢。经国家地矿部、卫生部、化工部测定,黄帝泉是一种含锶质、重碳酸、钙镁型优质矿泉水。
相传,司马迁“北过涿鹿”,走得口干唇焦,头晕目眩,实在走不动了,便在黄帝泉边的树荫下睡着了。突然,他觉得狂风大作,一条黑龙从天而降。待他睁开眼时,一个白胡子老头坐在身边。那老头将一瓢泉水捧到司马迁面前说,太史令解解乏。司马迁一愣怔,心想,他咋知道我是太史令呢?老人看出了司马迁心思,笑着说,我们祖祖辈辈守着黄帝泉,我爷爷说,长安太史令来,黑龙必出水,刚才黑龙出水了,你就是长安太史令。老人又说,我们家几代人都等着给你讲黄帝的历史呢,后来,司马迁把老人讲的历史写进《史记》。
(三)桥山(Qiáoshān)
桥山位于涿鹿县城东南约20千米,东距黄帝城约10千米,在温泉屯以南,小矾山以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5′,北纬40°29′。《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当地人称天桥山,主峰海拔1091米,东峰上有一天然形成的拱形石桥巍然屹立,先后被称为穹山、穷山、乔山、桥山。古时,桥山南麓有三条道与黄帝城相通,桥山北麓有车马道与温泉屯相通,历代皇帝祭拜黄帝陵多由温泉屯“行宫”出发,经虎沟至桥山。
1.拱型石桥 (Gǒngxíng Shíqiáo)
桥山东峰南侧有天然生成的拱型石桥,站在此山下仰首上望,透过石桥孔洞,可视蓝天、白云,元鲜于枢《桥山》诗中“旁通日月上星辰”,即描绘此景。
2.轿马地(Jiàomǎ Dì)
从桥山北麓登上桥山,即是十亩大的“轿马地”,为早年间祭祀官员停马落轿处。轿马地南有一人工凿成的祭台,祭台高1.5米,长宽各2米。祭台右侧一峭壁如削,上有△/△图形,峭壁上还有一人工凿成的大石室。
3.黄帝庙(Huángdì Miào)
黄帝庙位于桥山主峰正南、小矾山东北约1.5千米的黄土台地上,面积100余亩。黄帝庙大殿基址近于方形,东西长17米,南北宽14.5米,高8米。庙基表面有大量砖瓦堆积,堆积层中有西汉绳纹砖及板瓦、桶瓦,北魏砖瓦,辽、金砖瓦,多种纹饰瓦当,龙形砖雕。由此可见,此庙曾多次重修。1998年春耕时节,小矾山村民魏兴江在距庙基12米之西掘出精美黑色石斧一件,出土时,石斧置于四块板石中间,上面盖有石板一块。有学者认为,此为黄帝庙奠基物,其始建年代在龙山文化时期前。大殿基址正南不远处,有一高台建筑物基址。基址东西长约50米,分布着两大片对称的文物散布地面,地面所见物有表面磨光、胎壁3毫米左右的黑衣暗纹陶片、灰陶片,红陶极少见到,其陶片为轮制,烧制温度较高。可辨器物有鼎足、鬲足、豆足,其饰纹有弦纹、绳纹、附加堆纹等。其灰陶年代早的为西周。黄帝庙址北存有方石凿成的半块石臼,这半块石臼,三个人合力方可移动;东南的沟壁上,塌露出一眼古井,井筒一米见方,镶嵌柏木板,井深约40米左右。
4.黄帝殿(Huángdì Dìàn)
黄帝殿位于桥山西南,由台湾群益集团捐资兴建。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4′,北纬40°30′。2003年破土,2005年竣工。景区占地50亩,建筑面积700平方米,雕有秦始皇、汉武帝、东晋安帝、北魏道武帝、北魏明元帝、北魏太武帝、北魏文成帝7 位帝王和混元大师像。建有仿古亭一座,亭内立有混元大师题写的“黄帝殿”碑和石鼎。
5.不明建物基址(Bùmíngjiànwù Jīzhǐ)
桥山主峰南约100米,有不明建物岩石基址一处,长、宽、高各1.5米,系山岩凿成,酷似石桌安放于山巅。当地民众称作“石桌”,言为黄帝与仙人对弈之处。有学者认为,此为《山海经·大荒西经》所记之“轩辕之台”,李白《北风行》诗:“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鲜于枢《桥山》诗中“仙弈未终人世换”句,为指此而言。
6.墓冢样山体
(Mùzhǒngyàng Shāntǐ)
桥山主峰以南的山谷中,有天然形成的“墓冢”样独立山丘,群峰环绕中,独立山丘于谷中突兀耸起,岩石壁立,峰顶略呈凹形,在其凹陷之处踏之,山体发出沉闷的“空空”声。此山北面岩石中下部,岩石断开一个门洞之形。后面山体被人工凿断,出现一处明显的改水豁口。豁口呈▽形,上宽约10米,深约10米。古代有凿山为墓之例,有学者疑此“墓冢”样之山,或为黄帝长眠之处。
7.石臼(Shíjiù)
桥山主峰山顶有凿于岩石上的石臼一个,与山体相连。
8.石冢群(Shízhǒng Qún)
石臼山顶北坡有直径约1.5米左右、高约0.5米的积石冢30多个。
9.小釜(鬴)山古城址
(Xiǎofǔshān Gǔchéngzhǐ)
桥山黄帝庙遗址南有古城遗址,当地人称之为“古城地”。有学者认为此即小釜(鬴)山古城,现城墙无存,唯见红陶、黑陶、灰陶残片。小釜(鬴)山古城址南,有黄土梁汉墓群,共有汉代大墓冢6个。土梁顶部两座高大墓冢在十几里外都能望见,当地人呼其“双圪塔梁”。
10.大积石冢(Dàjīshízhǒng)
黄帝庙遗址东南约1千米,有叫作“陵寝地”的黄土坡梁,梁上有古建筑遗址。“陵寝地”南面是一个山峰,当地人称之为“台山”,其峰顶正处于桥山主峰与轩辕之丘遗址的中轴线上,此山顶存一座大积石冢,残高3米,直径约5米。
桥山地势奇特,山环水复,气象雄宏,面积90多平方千米。有学者认为,涿鹿桥山遗址,当在仰韶文化末、龙山文化早期。桥山是一处以桥山为基准的大型上古帝王陵地,极有可能所葬少典及其诸妃等先人,中有黄帝及其妃,下有黄帝子孙后代的古有熊国陵寝地。它比中部县“桥山黄帝陵”早近四千年(本目引用曲辰《桥山考辨》部分资料)。(四)蚩尤三寨(Chīyóu Sānzhài)
蚩尤三寨位于矾山镇龙王塘西,黄帝城南3千米处,是黄帝与蚩尤涿鹿之战时蚩尤安营扎寨的地方。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2′,北纬40°20′。黄帝与蚩尤的涿鹿之战进入相持阶段后,蚩尤在灵山河谷西侧筑蚩尤城。蚩尤寨。蚩尤寨高耸在蚩尤城西面的黄土丘上,与蚩尤城紧紧依偎。涿鹿之战中黄帝蓄水冲毁蚩尤城,《晋太康地理记》载:“蚩尤城,城无东面。”
蚩尤三寨分为南、中、北寨,从南至北一字排开,寨高数十丈,寨墙厚达3米,居高临下,十分坚固。三个土寨以中寨为中心,中寨与南寨相距300米,中寨与北寨相距200米。中寨长90米,宽42米,面积3780平方米;北寨长114米,宽96米,面积10944平方米,墙高10米,夯层清晰,保存完好;南寨长100米,宽72米,面积7200平方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蚩尤三寨隔壑相望,有路相通,紧相依偎,互为呼应。北寨有防御工事,疑是当年的前沿阵地;中寨呈阶梯型,并有一个低洼的平地,疑是当时的指挥中心;南寨内有大量陶器残片,疑是后勤供给基地。三寨森严壁垒,北寨有一小路与蚩尤城相通,是唯一与外界联系的要道。
北寨南端有一株1200多年的古榆树,当地人称为“蚩尤怪树”。此树的树身、树叶皆是榆树,但每到秋季来临,便结一种黄色的浆果,实为槲寄生。
据传,黄帝蓄水冲垮蚩尤城后,利用挖洞的办法攻下蚩尤寨。如今,北寨墙基仍可见半人高的洞口。曲折的洞穴深入寨腹,从北寨钻出。
(五)蚩尤泉(Chīyóu Quán)
蚩尤泉位于蚩尤寨旁龙王塘,是当年蚩尤部族人马饮水之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3′,北纬40°20′。泉水清澈,水面澹澹如镜,水质甘甜润泽。泉周8米,由360块条石砌成,直径2.5米,深15米左右。日流量为800立方米,水质为含硒质天然优质矿泉水。
蚩尤泉边有古树3株,即榆、松、杉,树龄均在千年以上。榆树苍郁如盖,树身上由树痂结成一牛首图案,正应蚩尤部落的牛图腾。松树高30米,胸围四人合搂不住,树干苍劲挺拔,笔直向上,树根沿泉环绕相拥,像是为古泉口镶了木雕。杉树主干高挺,傲然向上,树体呈塔形,枝叶茂盛,像一把巨伞,遮掩数户人家。
(六)蚩尤坟(Chīyóu Fén)
蚩尤坟位于黄帝城东南10千米的怀来县李官营八卦村附近,有一大一小两座坟冢,被称为蚩尤坟。
(七)蚩尤城(Chīyóu Chéng)
蚩尤城位于矾山镇龙王塘蚩尤南寨下的蚩尤城遗址,又被称凶黎之丘。
(八)阪泉(Bǎnquán)
阪泉位于矾山镇上七旗村中,距黄帝城5千米。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北纬40°19′。古涿水之源,原泉涌如注,水色清澈,除村人饮用外,还可浇田,现已干涸。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釜山(Fǔshān)
釜山即今矾山。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0′,北纬40°28′。“釜山”,当地人的口音“鬴”“釜”音近于“矾”,后世则讹书为矾山。另说釜山位于古代潘城(现涿鹿县保岱镇)西北窑子头北的后山。
(十)定车台(Dìngchē Tái)
定车台即矾山镇水磨村南的高地,黄帝城东南3千米,当地老人称之为车台地。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2′,北纬40°21′。相传黄蚩之战时,黄帝放置指南车的地方。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十一)温泉行宫
(Wēnquán Xínggōng)
温泉行宫位于温泉屯东,距县城20千米,约建于舜时,北魏重修,称“南宫”,为帝王祭祀黄帝时的行宫,亦称宜城。北魏时,先后有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文成帝“幸涿鹿,登桥山,观温泉,以太牢祠黄帝”。
(十二)炎帝庙(Yándì Miào)
炎帝庙位于矾山镇上七旗村北山,黄帝城西北5千米处,是涿鹿大战时炎帝屯兵的地方,建炎帝庙供炎黄二帝牌位。历代多次重修,最近一次为明朝。曾在庙后出土过早期契丹文残经幢一座,香炉一个,漆金碗一只,黄帝牌位一尊。“文化大革命”时期,炎帝庙被毁。2011年,台湾群益集团捐资365万元重建炎帝庙,占地750平方米,正殿高12米,两个配殿均高7米。
(十三)涿鹿山(Zhuōlù Shān)
涿鹿山系矾山盆地南面山峰的总称,环黄帝城。
(十四)涿鹿之野(Zhuōlù Zhīyě)
涿鹿之野是指黄帝城东南,八卦村西南,涿鹿山东北,灵山以北的灵山河谷谷口处一个喇叭状平野之地,包括蚩尤城、蚩尤泉、黄帝泉在内的地域,面积25平方千米左右,是黄帝擒杀蚩尤的战场。
(十五)阪泉之野(Bǎnquánzhīyě)
阪泉之野位于黄帝城西南、涿鹿山北的阪水河谷中,面积七八平方千米,是黄帝与炎帝阪泉之战的战场。
(十六)八卦村(Bāguà Cūn)
八卦村位于黄帝城东南10千米的怀来县李官营乡,是蚩尤坟的重要地望。
(十七)水关(Shuǐguān)
水关位于黄帝城西南20千米的卧佛寺乡,分水岭北麓。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6′,北纬40°10′。是黄帝重官应龙借西灵山之水建造蓄水池之地。
(十八)上下七旗(Shàngxiàqīqí)
上下七旗位于黄帝城北10千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北纬40°19′。是阪泉之战炎帝屯兵之地。设过七旗阵。
(十九)景区正殿(Jǐngqū Zhèngdiàn)
景区正殿位于黄帝城东,黄帝泉北200米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0′,北纬40°22′。据史书记载,黄帝泉正北方有黄帝祠,1950年代只余残垣断壁。1994年6月在原址重建黄帝祠,1997年10月建成后暂用名为景区正殿。占地104亩,是黄帝城文化旅游区的中心景点,仿照我国保存最好的唐代建筑佛光寺建造。整个大殿开间七间,进深三间,全部采用木结构,共用470方木料。层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斗拱尺度和比例较大,柱子粗壮,门窗为板门和直棂窗,格调古朴庄重,雄伟壮观。堂内塑像姿态各异,黄帝居中,右侧炎帝,左侧蚩尤,塑像高6米,泥塑。大殿四壁绘有壁画。壁画下方安装了环绕内壁三周的文化展示橱窗。正殿面临祭坛、广场。平面祭坛上置巨鼓、香鼎、大钟;广场有花岗岩甬道、港土归根碑、澳土归根碑。
(二十)轩辕湖(Xuānyuán Hú)
轩辕湖伴黄帝城,临三祖堂,由黄帝泉水汇集而成。轩辕湖面积100亩,容水量108万立方米,最深点12米。东、北两岸砌高16米的石堤坝,缓缓深入湖中。此湖为人工湖泊,春夏秋三季,湖水盈盈,碧波荡漾;湖畔白杨摇曳,绿柳垂丝,鸟语蝉鸣,瓜果飘香。隆冬雪飘,冰锁湖面,恍似一块巨大银镜,镶嵌于矾山盆地。
(二十一)千年黄帝杨
(Qiānnián Huángdìyáng)
千年黄帝杨位于黄帝泉西百米处,古杨树龄千年,树身四人合抱不住。当地人敬为神树,在农历四月十八、七月十五、十月初一享祭祀,以佑人平安。
(二十二)中华合符坛
(Zhōnghuá Héfútán)
中华合符坛位于景区正南,与正殿在同一中轴线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5°40′,北纬40°21′。2006年开工建设,2008年9月一期工程竣工,向游人开放。整个景区占地447亩,由天地广场、二层祭台、三层丹墀地、204米甬道、黄帝炎帝雕塑、蚩尤桥、18米高龙凤华表、民族图腾大观园和九龙腾飞雕塑等构成。主坛分四层,包括一层方坛和三层圆坛,寓意着“天圆地方”。圆坛分为三层,直径依次为129米、90米、69米。第一、二层分别门开“四面”“八方”,顶层为坛心,象征着天地之间“四面八方来朝,同心归向一统”。方形坛基高6米,坛面为99999平方米的中华统一广场,广场四角镶嵌象征四面八方向中央辐辏的四块合符石。
九龙腾飞雕塑位于中华合符坛顶端的丹墀地上,占地面积1.23万平方米。采用九条龙形钢柱共托巨型龙珠造型,龙形钢柱高45米,巨型龙珠直径18米,整个雕塑高54米,通体由钢结构包裹而成。
56根民族图腾柱安装在中华合符坛中央九龙柱的外围,每根重80吨,高9.9米,主干高4.69米,柱体从下到上由底座、中英文民族简介、所属民族文化生活图案、民族大观园、图腾标志五部分组成。底座上面为圆形,下面为方形,寓意着天圆地方;民族简介,分别用中英文雕刻出各民族的分布,特色文化、语言习惯等;所属民族文化生活的图案,雕刻的每个浮雕场景惟妙惟肖,展现出各个民族的文化精髓;民族大观园即民族文字,用中英文雕刻各民族的名称;柱子最顶端由图腾标志组成。
(二十三)蚩尤祠(Chīyóu Cí)
蚩尤祠位于矾山镇虸蚄口西南,黄帝城西南5千米处,省道怀来至院头线西侧。2003年兴建,2008年建成。景区占地40亩,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蚩尤祠分为蚩尤大殿、两座配殿、殿前台地及九龙壁,大殿依着山势,气势磅礴,与对面的万圣山遥遥相望,祠内供奉的蚩尤像由铜所铸,高3米,重3吨。是我国北方地区唯一一座专为蚩尤而建的祭祀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