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阁(Tángé)
(一)文昌阁(Wénchāng Gé)
文昌阁位于古楼东原粮食局处。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明万历十一年(1582)知州刘必绍建文昌像于鼓楼,明崇祯十六年(1643)文昌阁失火,太守李修山重修。后四十年屡有修茸,清康熙年间地震,虽无损,又一次大修。楼高20米,占地225平方米,由墩台、门楼、中阁、顶楼四部分组成,砖木结构,是属于一种歇山顶式的建筑。
(二)玉皇阁(Yùhuáng Gé)
玉皇阁位于西关口与南关交汇处,也叫玉皇庙。据说是张南宅盖泰山庙所剩建筑材料于明隆庆年间,由知州贺溱建。阁上建筑全部用琉璃砖瓦建成。主供玉皇大帝,两边立36位天将,背后是观音塑像,北面二楼供刘备、关羽、张飞,阁下东北院为关帝庙。阁下有四个门洞,东门阁上刻金“四郎街”三字,南门主匾一块上书“中天立极”四字,西门上书“尚书里”三字,阁北上书“慧光四达”四个大字。关帝庙后改为南关居民委员会办公地,1967年拆毁,改建食品商场。
(三)阎公祠(Yángōng Cí)
阎公祠位于三官庙东院。阎生斗(?-1634),字文澜,山西汾县人。由贡生任保安知州。崇祯七年(1634)七月清太宗率骑兵十二万,由独石口入关,直扑明朝后方富庶之地宣府、保安等地抢掠财物,以作伐明准备。农历七月初十,骑兵八万人包围保安州城(今涿鹿城)。当时,保安州城无明军驻防,只有几百人的地方民团。知州阎生斗一方面急速向朝廷禀报军情:“伏乞速发兵马救援,以保危城”。一方面亲上城头,率军民与清兵作战,坚守古城三天三夜。七月十三下午,保安州被攻破。知州阎生斗望着州城死伤的百姓挥泪长叹曰:“我不能救百姓矣!”遂拔剑自尽于东南角魁星楼。其妻闻报,携幼子于州衙投井尽忠。后人为纪念此公,在原三官庙东院五公祠内建阎公祠。后为文化馆办公处,现为郡城瑞居住宅楼。
(四)忠义孝悌祠(Zhōngyìxiàotì Cí)
忠义孝悌祠位于现东风花园东南隅。道光九年,知州丁荣䌹重修,祠内祀观音奴、杨宇邦、刘雄、潘宗颜、李师圣、徐国泰、陈邦瑞、刘大信、陈延训、夏祖雨、张师圣、朱家庆、左梁、李荫、张士魁、李遇春、张尔训、张泰来、左枢、程德泽、程绍孔、王肇基、王宏基、朱有临、吴大行、陈素定、郭嵩、吴存周、冯应时、蒋德润、葛春华、葛维缙、霍新、刘泽达、刘宁远、蒋汉英、葛春茂、葛春芳、阎济宽、沈桂、胡廒、叶向升、宗应堂、王国桢44人。每年春秋二仲致祭,民国时祠宇为驻军摧毁无存。
(五)名宦祠(Mínghuàn Cí)
名宦祠位于启圣祠后。明万历十二年(1584),知州刘必绍改置戟门左侧。为了纪念对本县有贡献的贺溱、稽巅、刘必绍、李师圣、王陟国、格而古德、于成龙、邵嗣尧历代县官及州官而建的场所。
(六)乡贤祠(Xiāngxián Cí)
乡贤祠位于名宦祠后。明万历十一年(1583),知州刘必绍改置戟门右侧。为纪念稽巅、侯壁、张崇德、李思贤、夏时、沈炼、孟应登、马德良、朱启、王正养、杨福五、刘纬、王振铎、薛世美、王际隆、胡全、闪钦辰为当地作出贡献的历代有功人士而建。
(七)敬一亭(Jìngyī Tíng)
敬一亭位于文庙西南,有丰碑,明嘉靖年御制。敬一亭卧碑五:范氏公箴,程子四箴。明万历十二年(1584),知州刘必绍重修。祭酒办公的场所,明嘉靖七年开始设敬一亭,相当于今天的高等院校院长办公室。
(八)李公祠(Lǐgōng Cí)
李公祠位于三官庙东院。清康熙十三年(1674),知州杨汝楫为纪念云南人李帅圣而建。李在宣化做负责刑事的官,家住涿鹿城,明崇祯乙亥年(1635),宣化城清兵攻进,李率全家跳城而亡,后人在东院五公祠处设李公祠。
表3-3 涿鹿县城原有坛阁(祠)情况一览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