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耀镇(Huīyào Zhèn)
辉耀镇位于涿鹿县中部,由辉耀乡、石门乡合并而成,镇政府距县城15千米。因镇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115°32′,北纬40°24′-40°26′。东与栾庄、黑山寺、卧佛寺乡交界,西与大堡镇毗邻,南与河东镇接壤,北与保岱镇相连。地势南高北低,中间较窄,呈狭长地带,北部多为丘陵沟坡,中部为浅山区,南部为深山区,海拔780~2420米,最低点辉耀河川区,最高点西灵山。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总面积208.38平方千米,户籍5004户,12330人,以汉族为主,另有回族、满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12,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
辉耀镇历史悠久,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燕国在此地置范县。秦汉时期属潘县。王莽新朝时期属树武县。两晋时期属潘县。南北朝沿袭两晋。唐属怀戎县、永兴县。宋辽金属永兴县。元明清属保安州、保安县。康熙三十二年(1693)尤家园、相广、石瓮、岔道等属怀来县,辉耀、佐卫、罗晏沟、小斜阳等属宣化县。民国前期属涿鹿县。
1943年3月,石瓮、杨木林等7村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辉耀、寇家沟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小斜阳、佐卫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4年4月,史家沟、相广等6村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1月,石瓮、姚家沟等7村属蔚涿宣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4月,小斜阳、马家庙等13村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小斜阳、马家庙等13村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石瓮、杨木林等9村属涿鹿县九区(大堡),辉耀属涿鹿县八区(保岱),高家庄、荞麦川等4村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相广、凤凰庄等9村属涿鹿县保岱区,尤家园、杨木林等7村属涿鹿县大堡区,马家庙、荞麦川等16村属涿鹿县大庙区。1950年5月,境内分属二区(保岱)、七区(大堡)。1953年5月二区在境内设辉耀、西相广、岔道、穆家沟4个乡,辖甘庄、上水谷等17村,七区在境内设杨木林、荞麦川乡,辖马家庙、高庄等10村。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辉耀、岔道、马家庙乡,辖27个农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7月岔道乡并入辉耀乡,仍辖17个村(社),马家庙乡仍辖10个村(社)。1958年9月同属麦田(1959年1月更名董家房,1960年12月更名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辉耀人民公社,辖相广、连家堡等11个生产大队;分设石门人民公社,辖马家庙、杨木林等14个生产大队。1961年8月-1966年5月,公社属保岱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辉耀乡、石门乡。1996年2月石门乡并入辉耀乡,辖25村。1997年,小流水沟、姚家沟、大北沟、寇家沟、辛岔5个村合并到附近村。2008年8月撤乡建镇,设辉耀镇,辖20个村民委员会。

辉耀镇标准地名图
现有耕地7670亩,主要农作物为玉米、谷黍、马铃薯、向日葵及杏扁。有林地18万亩(其中林果8.1万亩),主要树种为松树、山杏、白桦等,林木覆盖率达52.1%。主要矿产为锰银、铅锌、石灰石、石英石、赤铁矿等。辉耀镇是涿鹿交通咽喉要道,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沙蔚铁路、太行山高速、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镇域。现有小学3所,镇卫生院1所,辉耀和岔道集贸市场2个。生态旅游景点有国家级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和西灵山自然林区、“十里大棚菜、十里经济坡”农业园区等。
表2-10 辉耀镇村名一览表

续表

一、辉耀村民委员会
(Huīyào Cūnmínwěiyuánhuì)
辉耀村民委员会驻辉耀,位于辉耀镇东部,为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0°24′。东距西相广2.8千米,西距下水谷3.6千米,南距石瓮3.5千米,北距甘庄2.7千米。总面积9.8平方千米,164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村西存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由于矿藏丰富,自春秋人们便在此炼银。唐时炼炉甚多,逐渐成为村落。因每日炉火闪闪,“辉耀”便成为村落名称,时有金、韩、白、段、胡等18家(姓)。明永乐年间又有山西移民18家(姓)迁入,形成前后18家(姓)。明清时期,建有寺庙神楼18座。又据碑文记载:该地原有座石灰窑,唐初建村时故名灰窑。宋初炼制白银,改村名为辉耀。因“石灰窑”演变得名。亦说,唐代之后这里有石灰窑,村名谐音辉耀。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涿鹿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辉耀乡,1956年6月属辉耀乡。1953年5月-1958年9月为辉耀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1961年5月至今为辉耀镇(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中。
二、西相广村民委员会
(Xīxiàngguǎ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西相广村民委员会驻西相广,位于辉耀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2.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40°23′。东距东相广0.5千米,西距辉耀2.8千米,南距穆家沟4.7千米,北距东泉子沟3.1千米。总面积4平方千米,447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杏扁。
此地原始社会就有人类活动,战国时期为范县县衙所在地,称县宫村。辽改为相广村,在西边的故名西相广。因方位得名。亦说,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西部为宣化县,东部为涿鹿县,东西相广由此得名。
1943年3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西相广乡,1956年6月属辉耀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二区西相广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三、东相广村民委员会
(Dōngxiàngguǎ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东相广村民委员会驻东相广,位于辉耀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3.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23′。东距上井沟9.1千米,西距西相广0.5千米,南距穆家沟4.5千米,北距东泉子沟2.8千米。总面积14.07平方千米,118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杏扁、杂粮。
地名来历含义同西相广,地处东边,故名东相广。因方位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西相广乡,1956年6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四、鸦沟村民委员会
(Y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鸦沟村民委员会驻鸦沟,位于辉耀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北纬40°22′。东距东相广2.4千米,西距下水谷5.5千米,南距石瓮2.1千米,北距辉耀2.5千米。总面积5.7平方千米,94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据该村钟文载:该村建立时,一说有条深沟状如乌鸦,二说沟内乌鸦多,隋大业八年(612)取名鸦沟。因深沟形状像乌鸦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西相广乡,1956年6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五、石瓮村民委员会
(Shíwè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石瓮村民委员会驻石瓮,位于辉耀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2.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0°21′。东距穆家沟4.9千米,西距蔡家沟3.9千米,南距岔道3.2千米,北距鸦沟2.1千米。总面积8.8平方千米,137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传说公元25年,汉光帝刘秀从上谷郡(今怀来县大古城)率兵西征,当走至该地时人困马乏,刘秀派人四处寻水不着,恰遇一樵夫。刘秀忙上前施礼:“请问老丈本地可有水源?”樵夫指着脚下回答:“刨土不过一仞(7尺)便见地河(潜流)。”果然刘秀兵士刨土不过六七尺深河水溢出,刘秀命人把一块三尺见方的岩石凿成一口石瓮,将浊水盛到瓮里澄清,供人畜饮用。后人便把此村取名为石瓮。明大将常玉春从紫荆关率兵入关至此,他的人马把石瓮打了个缺口,村人便告知常玉春此物的来历。常听说是汉光武帝刘秀所留之物,便寻一位石匠照原样又制了一个石瓮。至今两口瓮并存于村东口旁。因传说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涿鹿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岔道乡,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东。
六、史家沟村民委员会
(Shǐ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史家沟村民委员会驻史家沟,位于辉耀镇中东部,距镇政府驻地2.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19′。东距口前7.3千米,西距穆家沟4.2千米,南距水沟4.7千米,北距谷家房1.5千米。总面积9.33平方千米,16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约金代建村。史姓首居此沟,故名史家沟。因姓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穆家沟乡,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七、穆家沟村民委员会
(Mù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穆家沟村民委员会驻穆家沟,位于辉耀镇中东部,距镇政府驻地5.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北纬40°19′。东距史家沟4.2千米,西距石瓮4.9千米,南距连家堡2.5千米,北距东相广4.6千米。总面积10.45平方千米,43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唐永徽年间(650-655)建村。穆姓首居,故名穆家沟。因姓得名。
1 9 4 3 年3 月属怀涿联合县五区(五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穆家沟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二区穆家沟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八、岔道村民委员会
(Chàdào Cūnmínwěiyuánhuì)
岔道村民委员会由岔道、寇家沟、蔡家沟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岔道,位于辉耀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5.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0°18′。东距穆家沟4.4千米,西距寇家沟4.2千米,南距尤家园1.9千米,北距石瓮3.2千米。总面积16.6平方千米,121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岔道,该村存古城遗址,并有龙山文化遗址分布。此地为三条古道交叉点,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因地理位置得名。亦说,因地处紫荆关(易县境内)、天津关(涞水县境内)、夕阳关(大堡下关至岔道)三关要道,约西晋建村故称岔道。寇家沟,约元皇庆年间(1312-1313),寇姓一户在此山沟定居,故名寇家沟。因姓得名。约60人。蔡家沟,约明初建村。蔡姓为首户,故名蔡家沟。因姓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0年9月22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九团、宣涿怀县武装大队、模范军共1000余人,分别袭击石门、岔道等日伪据点。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涿鹿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岔道乡,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3年5月-1958年7月为岔道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国道正蓝旗至阳泉线(G239)途经村西。
九、尤家园村民委员会
(Yóujiāy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尤家园村民委员会驻尤家园,位于辉耀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8.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40°16′。东距罗晏沟3.4千米,西距车厂2.4千米,南距任家湾3千米,北距岔道1.9千米。面积4.8平方千米,14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西汉初天史(相当后来天官)因犯灭族之罪,化名尤姓隐居于此建庄立园,取名尤家园。因姓得名。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南。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岔道乡,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凤凰庄村民委员会
(Fènghuáng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凤凰庄村民委员会由凤凰庄、连家堡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凤凰庄,位于辉耀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9.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17′。东距红土沟4.5千米,西距连家堡1.3千米,南距小斜阳3.9千米,北距史家沟2.6千米。总面积6.73平方千米,17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凤凰庄,传说很早以前,这有父子俩生活,父名张早,子叫阿大。阿大从小依赖父亲劳动养活,眼看三十岁没有成家立业。一天阿大从野外遛逛回家,对父亲言道,他亲眼看到一只金鸡落到南山坡上,父便言道:“那是凤凰,落到哪儿哪儿就有宝贝。”阿大听后便携带镐头,把那座荒山刨了遍也未寻到宝贝,回家便问其父:“我把那荒山刨遍了什么也没找到。”父曰:“你等着吧,秋后地里自然会生宝。”第二天刚亮,阿大正在熟睡,父亲便下地在阿大刨过的山坡撒下了谷种。秋后收到了金黄灿烂的粮食,父说:“阿大,这就是无价宝嘛!”至此阿大幡然自省,早起晚睡,辛勤劳动,不久娶到了一位美貌贤淑的少女,代代相传,后繁衍成庄,取名凤凰庄。因传说得名。连家堡,为防宋兵北进,辽筑寨扎屯堡并将其连一起,辽中期建村时取名连寨堡,后更名连家堡。因“连寨堡”演变得名。已无人居住。
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穆家沟乡,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一、罗晏沟村民委员会
(Luóyàn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罗晏沟村民委员会驻罗晏沟,位于辉耀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16′。东距凤凰庄3.9千米,西距尤家园3.4千米,南距石门4.3千米,北距穆家沟3.9千米。总面积6.85平方千米,57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丘陵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相传,该村地处山沟,曾有一块平整的巨石,唐代僧人唐僧去西天取经路经此地,在巨石上休息喂雁。后人在此立村,取名落雁沟,后演变为罗晏沟。因“落雁沟”演变得名。
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6年12月19日,该村农委会主任、支部组织委员楚善元,因反动地主告密,被驻石门的国民党16军独立团特务连包围逮捕杀害。原察哈尔省政府授予楚善元“民族英雄”称号,为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1949年2月属涿鹿县保岱区,1950年5月属二区(保岱),1953年5月属二区岔道乡,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国道北京至拉萨线(G109)途经村西。
十二、佐卫村民委员会
(Zuǒwèi Cūnmínwěiyuánhuì)
佐卫村民委员会驻佐卫,位于辉耀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1.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0′,北纬40°14′。东距水沟4.7千米,西距罗晏沟2.6千米,南距小斜阳1.1千米,北距凤凰庄3.7千米。总面积4.23平方千米,30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察哈尔通志》载:此地系关内通往塞外的古要道,战国时设卫,后建村,故名佐卫。因历史得名。
1 9 4 4 年5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大斜阳乡,1956年6月属岔道乡,1958年7月属辉耀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辉耀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三、小斜阳村民委员会
(Xiǎoxiéy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小斜阳村民委员会驻小斜阳,位于辉耀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1′,北纬40°14′。东距王家窑3.1千米,西距佐卫1.1千米,南距下大洼3.3千米,北距凤凰庄3.9千米。总面积7.29平方千米,39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
此地原为驻守协阳关兵丁居所,约唐中期建村,取名小协阳,后演变成小斜阳。亦说,太阳西下日光斜照村庄,故名小斜阳。因阳光照射得名。
1 9 4 4 年5 月属怀涿联合县四区(仓上),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五区(太平堡),1953年5月属五区大斜阳乡,1956年6月属卧佛寺乡,1958年9月属灵泉(矾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四、石门村民委员会
(Shímén Cūnmínwěiyuánhuì)
石门村民委员会驻石门,位于辉耀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40°12′。东距下大洼4.9千米,西距贾儿岭4.9千米,南距杨木林1.4千米,北距罗晏沟4.2千米。总面积14.43平方千米,88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灌淤土及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该村存战国时期人类居住遗址。碑文记载:辽初建村时从地下挖出一块石碑,上刻“石门寺”,故取名石门。因石碑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5月,八路军冀察军区十一分区七团主力围攻石门伪军据点,在强大的军事围攻和政治攻势下,伪军将阻挠投降的日军指挥官佐藤绑缚,全部缴械投降。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49年9月22日,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九团、宣涿怀县武装大队、模范军共1000余人,分别袭击石门、岔道等日伪据点。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杨木林乡,1956年6月属马家庙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1961年5月-1996年2月为石门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五、杨木林村民委员会
(Yángmùlí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杨木林村民委员会由杨木林、姚家沟、小流水沟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杨木林,位于辉耀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4.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北纬40°11′。东距下大洼4.4千米,西距贾儿岭5千米,南距姚家沟2.6千米,北距石门1.4千米。总面积25.31平方千米,96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杨木林,约战国时期有人在此落户,原系一片杨树林,后繁衍成村,故名杨木林。因杨树得名。姚家沟,该村地处山沟,宋初一家姚姓来此定居后繁衍成村,取名姚家沟。因姓得名。现已无人居住。小流水沟,此地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季节河沟,建村时相对邻村大流水沟取名小流水沟。因沟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四区(倒拉嘴),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九区(禅坊),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杨木林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七区杨木林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属马家庙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六、马家庙村民委员会
(Mǎjiāmiào Cūnmínwěiyuánhuì)
马家庙村民委员会驻马家庙,位于辉耀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7.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北纬40°09′。东距桦沟9.1千米,西距姚家沟4.3千米,南距大流水沟4.8千米,北距下大洼2.9千米。总面积8.08平方千米,18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扁杏。
此地有座燕简公庙,名叫马玉良的人在此守护,后逐渐繁衍成村,取名马家庙。因姓得名。
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 9 4 5 年9 月属涿鹿县七区(大斜阳),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49年12月属大堡区(七区),1953年5月属七区杨木林乡,1956年6月属马家庙乡。1956年6月-1958年9月为马家庙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七、大流水沟村民委员会
(Dàliúshuǐ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大流水沟村民委员会驻大流水沟,位于辉耀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1.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06′。东距上梨园2.7千米,西距小流水沟6.5千米,南距荞麦川2.3千米,北距马家庙4.9千米。总面积6.46平方千米,9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约辽初建村。时名流水沟,后为区别小流水沟改为大流水沟。因沟得名。
1943年5月属怀涿联合县二区(太平堡),1945年4月属怀涿联合县七区(大斜阳),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49年12月属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荞麦川乡,1956年6月属马家庙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八、牌楼沟村民委员会
(Páilóu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牌楼沟村民委员会由牌楼沟、李家坟2个居民点组成,驻牌楼沟,位于辉耀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3.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3′,北纬40°03′。东距荞麦川2.2千米,西距李家坟2.2千米,南距寺儿沟3.6千米,北距大流水沟3.6千米。总面积10.43平方千米,12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牌楼沟,明代建村。地处山沟又有一巨石墙,形似牌楼,故名牌楼沟。因石形得名。李家坟,附近有李姓坟墓,故名李家坟。因姓和坟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5年9月属涿鹿县九区(大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49年12月属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荞麦川乡,1956年6月属马家庙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十九、荞麦川村民委员会
(Qiáomàichu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荞麦川村民委员会驻荞麦川,位于辉耀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4.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04′。东距大北沟3.7千米,西距牌楼沟2.2千米,南距高家庄0.8千米,北距大流水沟2.3千米。总面积5.42平方千米,19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碑文记载:此地从春秋时代开始就有人种植荞麦,素有“麦川”之称,取名荞麦川。因荞麦得名。
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49年12月属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荞麦川乡,1956年6月属马家庙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七区荞麦川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
二十、高家庄村民委员会
(Gāojiā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高家庄村民委员会由高家庄、灵山沟、辛岔、大北沟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高家庄,位于辉耀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24.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40°03′。东距大北沟3.7千米,西距牌楼沟2.3千米,南距寺儿沟3.6千米,北距荞麦川0.8千米。面积29.6平方千米,32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山区,属少砾质轻壤中层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高家庄,约清初一家姓高的到此落户,取名高家庄。因姓得名。灵山沟,坐落于灵山脚下,故名灵山沟。因灵山得名。。现已无人居住。辛岔,相传,此村位处十八盘岭到二级岭的中心岔路口,清初建村故名心岔,后演变成辛岔。因“心岔”演变得名。现已无人居住。大北沟,此处原名小北沟,清代保安知州杨桂森便衣到现今谢家堡一带巡视,然后从十八盘岭(今辛岔村南)折回。正值饥饿之际,从沟里出来一个老太太手拎饭篮去地里送饭。杨桂森打发随从用钱买老人糗粮(即干粮),老太太说:“别看俺这沟小,人可不小气。”说罢从篮子里取出两个菜饽饽送给两人,便扭身走去。知州大人边吃边笑着说:“陌生人解囊相助,可谓大气。”回府后便给此沟取名大北沟。因沟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5年9月属涿鹿县二区(太平堡),1949年2月属涿鹿县大庙区,1949年12月属太平堡区,1950年5月属七区(大堡),1953年5月属七区荞麦川乡,1956年6月属马家庙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石门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石门乡,1996年2月属辉耀乡,2008年8月属辉耀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