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溉渠(Guàngài Qú)

三、灌溉渠(Guàngài Qú)

(一)总干渠(Zǒnggàn Qú)

总干渠位于县城以西桑干河北岸,西南—东北走向,属惠民北渠桑干河水系之源,故名总干渠。因规模和作用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115°16′,北纬40°35′-40°09′。起点武家沟镇石子坡南桑干河北岸,终点涿鹿镇西头堡分水闸,长3.4千米。改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原称北平坡渠。1976年,将渠首由朝阳寺上移至石子坡南引水,坝长78米、高1.7米、基深10米,2018年改造加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灌溉面积9.65万亩。新中国成立前,总干渠及下游渠道曾分别称惠民一干渠、惠民二干渠、惠民三干渠、公务渠、东辛渠、秦黄渠等,经1954年、1959年、1964年、1969年4次扩建,截弯取直,拓宽配套,成为现在的总干渠及下游一总干、西干、中干、一干、二干、三干、四干等渠道。

(二)一总干渠(Yīzǒnggàn Qú)

一总干渠位于县城以西、南,西—东走向,总干渠下第一条干渠,故名一总干渠。因排序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115°22′,北纬40°36′-40°36′。起点西头堡分水闸至汪堡分水闸,长6千米,灌溉面积4400亩。

(三)西干渠(Xīgàn Qú)

西干渠位于县城以西,西南—东北走向,总干渠下靠西的一条干渠,故名西干渠。因位置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115°21′,北纬40°36′-40°10′。起点涿鹿镇西头堡分水闸至季家寺西北,长5.25千米,灌溉面积9000亩。新中国成立前曾称惠民一干渠,1969年开始扩建延伸,1978年建成。

(四)中干渠(Zhōnggàn Qú)

中干渠位于县城以西、以北,先南北后西东走向,总干渠下第二条干渠,故名中干渠。因位置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115°22′,北纬40°36′-40°38′。起点涿鹿镇丁堡西分水闸,途经牛家场西,在马军庄东南拐弯向东(现隆都路),终点东小庄镇红庙堡,下段为排水沟,长3.9千米,灌溉面积5870亩。

(五)一干渠(Yī gàn Qú)

一干渠位于县城东,一总干渠下的第一条干渠,故名一干渠。因序号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2′-115°40′,北纬40°36′-40°35′。起点汪源屯分水闸,终点东小庄镇保庄,长15.1千米,灌溉面积近8000亩。

(六)二干渠(Èrgàn Qú)

二干渠位于县城东,先南北后西东走向,一总干渠下的第二条干渠,故名二干渠。因序号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115°31′,北纬40°37′-40°38′。起点涿鹿镇汪源屯分水闸,终点东小庄镇自辛庄,长8.1千米。2009年建设轩辕东路时大西庄以西段废除,以东部分也已干涸。

(七)三干渠(Sāngàn Qú)

三干渠位于县城北,西东走向,总干渠下的第三条干渠,故名三干渠。因序号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115°29′,北纬40°39′-40°39′。起点涿鹿镇季家寺,终点东小庄镇东辛庄,长11.28千米,灌溉面积1.63万亩。1969年拓宽延长,更现名。

(八)四干渠(Sìgàn Qú)

四干渠位于县城北,西东偏北走向,总干渠下的第四条干渠,故名四干渠。因序号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083-115°23′,北纬40°38′-40°41′。起点涿鹿镇季家寺,终点张家堡镇张庄,长10.6千米,灌溉面积8600亩。

(九)团结渠(Tuánjié Qú)

团结渠位于县城东南,西东走向,建于“文化大革命”年代,贯穿政治色彩,故名团结渠。因寓意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7′-115°34′,北纬40°37′-40°37′。1969年改建。起点东小庄镇下太府南桑干河北岸,终点双树,长7.7千米,灌溉面积2000亩。

(十)洋河一干渠(Yánghé Yīgànqú)

洋河一干渠位于涿鹿县东部,北南走向,属洋河水系,排序为一,故名洋河一干渠。因序号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6′-115°24′,北纬40°44′-40°43′。起点下花园区前堡南岸,终点张家堡镇隆伏寺。重修于明天启六年(1626),原称石洞渠、千家渠、千石渠,1969年进行改建整理拓宽,形成新的渠形体系,更现名。长6.53千米,灌溉面积2.27万亩。

(十一)洋河二干渠(Yánghé Èrgànqú)

洋河二干渠位于县城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属洋河水系,排序为二,故名洋河二干渠。因序号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4′-115°42′,北纬40°40′-40°35′。起点东小庄镇双树,终点东小庄镇保庄。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1969年进行整理拓宽,形成新的渠形体系,更现名。长6.86千米,宽2.5米,灌溉面积4600亩。

(十二)劈山大渠(Pīshān Dàqú)

劈山大渠位于桑干河北,西至东北走向,劈开黄羊山,故名劈山大渠。因工程规模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97′-115°23′,北纬40°32′-40°44′。起点武家沟镇东窑沟西,途经武家沟、涿鹿、张家堡3个镇,终点黄土港北,穿越29道深沟、24座山峰,建有68座隧洞。28个村受益,灌溉面积1.8万余亩。1958年始建,1960年建成,初期长31.5千米,宽2米。1968年延长干渠10千余米,1974年通水,总长达到42.115千米。建有配套支渠22条。劈山大渠是新中国成立后涿鹿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在河北乃至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当代文学大师、中国文联主席郭沫若带领田汉、叶圣陶等8名著名作家到涿鹿参观访问,即兴题诗歌颂英雄的涿鹿人民的战天斗地精神。

(十三)劈山二干渠(Pīshān Èrgànqú)

劈山二干渠位于桑干河北,西东走向,由武家沟镇长町南桑干河引水,在劈山大渠下,故名劈山二干渠。因排序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115°09′,北纬40°31′-40°31′。长16.32千米,有枢纽工程1座。武家沟、涿鹿镇的10个村受益,设计灌溉面积1万亩,现实际灌溉面积4700亩。1990年始建,1992年建成。

(十四)七一大渠(Qīyī Dàqú)

七一大渠位于桑干河南,西东走向,党的生日通水,故名七一大渠。因通水日期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95′-115°26′,北纬40°32′-40°30′。起点武家沟镇西窑沟涿宣界大险崖处,途经武家沟、保岱、栾庄、五堡4个乡镇,终点在五堡镇戴家沟白跑河,45个村受益,灌溉面积5.8万亩。1974年12月始建,1976年7月1日竣工,长37.8千米,宽3米,隧洞62座,隧洞总长13千米。有支渠48条,总长106千米。总渠、支渠有建筑物73件。

(十五)桑南一干渠

(Sāngnán Yīgànqú)

桑南一干渠位于桑南二干渠南,西东走向,属桑南灌区水系,由南向北排序为一,故名桑南一干渠。因排序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115°43′,北纬40°33′-40°32′。起点武家沟镇马家湾南,终点温泉屯镇窝铺,途经武家沟、保岱、五堡、温泉屯、栾庄5个镇(乡),包括一、二、三干渠共48个村受益。原名桑南大渠,系石板梁扬水站的输水干渠。1965年延长到马家湾对岸取水,变扬水为自流水,1966年建成通水,长23.9千米。1969年续建延长13.48千米,后更名桑南一干渠,全长37.63千米,宽5米~2米,灌溉2.767万亩。配套支渠120条,长125千米,建筑物275件。

(十六)桑南二干渠

(Sāngnán Èrgànqú)

桑南二干渠位于桑南一干渠北,西东走向,属桑南灌区水系,由南向北排序为二,故名桑南二干渠。因排序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115°43′,北纬40°35′-40°33′。起点武家沟镇朝阳寺,终点温泉屯镇红彤营,途经保岱、五堡、温泉屯3个镇,33个村受益。长27.41千米,灌溉面积2.273万亩。该渠原为清同治八年(1869)所建的长盛渠,渠口在西孤山下,百户渠口上,灌溉1000亩。新中国成立前后多次延长和拓宽,并分段命名为南干渠、延长渠、东大渠。1969年三渠连接统称为桑南二干渠。配套支渠87条,长87千米,建筑物180件。

(十七)桑南三干渠

(Sāngnán Sāngànqú)

桑南三干渠位于桑干河南岸,西东走向,属桑南灌区水系,由南向北排序为三,故名桑南三干渠。因排序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115°27′,北纬40°34′-40°34′。起点保岱镇西堡西北,终点五堡镇杨窑,17个村受益。长12.57千米,灌溉面积9270亩。该渠原为明万历十年(1582)建,称百户渠。清光绪元(1875)年东延,称东顺渠。1941年百户渠更名惠民南渠。1969年截弯取直,部分渠道改线,废除东顺渠名称,通称桑南三干渠。配套支渠36条,长33千米,建筑物88件。

(十八)长顺渠(Chǎngshùn Qú)

长顺渠位于武家沟镇境内,西东走向,寓意长久通顺,故名长顺渠。因寓意得名。起点武家沟镇东窑沟西,终点石字坡,长17.6千米,有4个引水口,东窑沟、傅家湾、李家圪塔、长疃等7村受益。

(十九)跃进渠(Yuèjìn Qú)

跃进渠位于矾山镇境内,1958年“大跃进”年代修建,故名跃进渠。因寓意得名。由西灵泉河引山洪水,长18.6千米,宽3米,10个村受益,设计灌溉面积2.39万亩。1989年之后,该渠利用率逐年降低,2009年干渠仅存7500米,实际灌溉面积8500亩。

(二十)环山渠(Huánshān Qú)

环山渠位于黑山寺乡境内,环山而建,故名环山渠。因地势得名。1966年修建,由西灵泉河引山洪(泉)水,长18.724千米,灌溉面积近两万亩。

(二十一)峪峰渠(Yùfēng Qú)

峪峰渠位于大堡镇境内,1958年修建,后增修延长,1989年干渠总长9.94千米,宽2米。由三涧口河引山洪(泉)水,设计灌溉面积6万亩,2018年实际灌溉面积不足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