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家沟镇(Wǔjiāgōu Zhèn)

武家沟镇
(Wǔjiāgōu Zhèn)

武家沟镇位于涿鹿县西北部,距县城15千米,距张家口市(直线距离)60千米。因镇人民政府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54′-115°15′,北纬40°34′-40°40′。东与涿鹿镇、保岱镇交界,南与大堡镇接壤,西、北与宣化区傅家堡乡、王家湾镇相连。南北长约25千米,东西宽约15千米,总面积270平方千米,属浅山丘陵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桑干河横亘其中。海拔460米-1450米,最低点桑干河,最高点二郎山主峰。为轻壤质底砾石灌淤土、轻壤碳酸盐褐土等多种土质,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户籍6521户,户籍人口13133人。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02,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南北朝时期,现境先后为北魏、东魏广宁郡下落县属地,北齐、北周时,现境属北燕州(燕州)怀戎县。隋及唐前期,现境仍属燕州(唐改为妫州)怀戎县。唐长庆二年(822),现境属永兴县。五代十国时期,现境先后属后梁、后唐新州永兴县。辽会同元年(938),现境属奉圣州永兴县。金至宁元年(1213),成吉思汗攻克德兴府,现境纳入蒙古版图。元至元三年(1266),现境又属奉圣州永兴县。元顺帝至元四年(1338),奉圣州因大地震、大瘟疫更名“保安州”,现境又属保安州永兴县。明洪武三年(1370),属北平都司;明永乐十三年(1415),属保安州。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分属宣化县、怀来县。民国初期,分属涿鹿县、怀来县、宣化县。

1943年3月桑干河南33村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桑干河北14村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4年12月桑干河南28村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6村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桑干河北14村属宣化县二区(上坡地)。1945年9月桑干河南30村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4村属涿鹿县八区(保岱);桑干河北14村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村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7年1月桑干河南33村属蔚涿宣联合县十一区(傅家堡);桑干河北14村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上坡地),1村属宣涿怀(安)联合县、蔚涿宣联合县十二区(马军庄)。1948年3月桑干河南33村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桑干河北14村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村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桑干河南33村属涿鹿县孙家沟区;桑干河北14村属宣化县武家沟区,1村属涿鹿县城区。1950年5月孙家沟区更名八区,辖村未变。1952年11月桑干河北14村由宣化县划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一区在境内设长疃、东窑沟乡;八区设孙家沟、屈庄、马牙水、张家河、上葫芦乡。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武家沟、孙家沟、屈庄、上葫芦乡。1958年7月,上葫芦乡并入武家沟乡,屈庄乡并入孙家沟乡。1958年9月撤乡建立人民公社,分属桑洋(翌年1月更名涿鹿)人民公社、麦田(翌年1月更名董家房,1960年12月更名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分设长疃人民公社、孙家沟人民公社。1966年5月长疃人民公社驻地迁至武家沟,更名武家沟人民公社。1961年8月-1966年5月分属城镇地区和保岱地区工委、办事处领导。1983年2月撤销人民公社复置武家沟乡、孙家沟乡。1996年2月孙家沟乡与武家沟乡合并,同时改为镇建置,辖26个村民委员会。

武家沟镇地处桑干河上游,是涿鹿与宣化区的交界地。现有耕地25100亩,主要农产品有玉米、马铃薯、谷黍、大枣、香椿、杏扁、苹果、酒用葡萄等。有成品林120000亩、荒山荒坡130000亩,森林覆盖率34%。是全县唯一出产苇子的乡镇、陶艺乡镇。主要矿产有煤炭、赤铁矿石、砩石、麦饭石、澎润土等。曾是张矿集团涿鹿矿业公司、牛西矿、胡庄煤矿(接替井)驻地。劈山大渠、七一大渠从西窑沟引水途经镇域。大秦铁路、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涿鹿至怀安线(S314)途经镇域,是涿鹿通往宣化的便捷通道。相传炎帝、舜帝耕耘的厉山四倾梁,历史上的涿鹿古八景“笔架彩霞”“龙门叠翠”两大景观,影响较大的河南寺(弥陀寺),溪源古建筑魁星楼,桑干河漂流等景区、景点在本镇。

武家沟镇标准地名图

表2-3 武家沟镇村名一览表

一、石子坡村民委员会

(Shízǐpō Cūnmínwěiyuánhuì)

石子坡村民委员会驻石子坡,位于武家沟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5.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40°36′。东距朝阳寺1.7千米,西距长疃4.7千米,南距方家沟3.4千米,北距水泉庄1.2千米。总面积2.7平方千米,65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丘陵区,少砾质轻壤薄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金初建村。地处山坡,坡内石子较多,故名石子坡。因石子和山坡得名。亦说,辽代建村。

1945年1月属宣化县一区(马军庄),1946年3月属涿鹿县十二区(马军庄),1949年2月属涿鹿县城区,1950年5月属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长疃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北。

二、长疃村民委员会

(Chángtuǎ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长疃村民委员会驻长疃,位于武家沟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北纬40°35′。东距下葫芦2.6千米,西距韩家梁3.2千米,南距上葫芦2.7千米,北距王家楼1.2千米。总面积7.47平方千米,179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半山区,黏质灌淤土质。以农业为主,出产香椿。

传为战国时为雍洛城地。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到此定居,石、乔、桑、徐四大户从西到东依次排列定居,村庄呈长条形,故名长疃。因排序和形状得名。据传,清代十三省总镖局头胜英就是该村移民的后裔。现长疃村上方存胜家寨遗址。

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一区长疃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1953年5月属一区长疃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61年5月-1966年5月为长疃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中。

三、王家楼村民委员会

(Wángjiālóu Cūnmínwěiyuánhuì)

王家楼村民委员会由王家楼、侯家坡两个居民点组成,驻王家楼,位于武家沟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35′。东距长疃2.1千米,西距韩家梁1.3千米,南距上葫芦2.4千米,北距侯家坡1.1千米。总面积8.72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42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半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王家楼约汉初建村。据村人提供:此地是宣化、涿鹿交界处,历代是两县相互管辖有时漏管的地方,人称王家漏(意思是漏管),建村后取名王家楼(漏的谐音)。因“王家漏”谐音得名。侯家坡传说该地系辽代文德县(今宣化)一家财主强占的山坡地,当时地界应属永兴县(今涿鹿县)。两县为此争斗,官司打到奉圣州,州官断定:两县各选一名勇士,同时下手从沸腾的油锅里捞出一枚铜钱,哪方先捞到铜钱,哪方拥有那片山坡的土地权利。结果永兴县派去姓侯的勇士先捞到铜钱,地归了永兴县。县官为了“攘外安内”,则让流民到山坡定居,姓侯的勇士被拥为庄主,并取名为侯家坡。因姓得名。约12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长疃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四、李家圪塔村民委员会

(Lǐjiāgēda Cūnmínwěiyuánhuì)

李家圪塔村民委员会驻李家圪塔,位于武家沟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0.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34′。东距下葫芦3.8千米,西距韩家梁1.95千米,南距上葫芦1.1千米,北距王家楼1.4千米。总面积1.33平方千米,279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辽初建村。地处山梁,李家又是首户,故名李家梁。因姓和地形得名。约清末该村一部分属宣化管辖,一部分属怀来管辖,怀来原有李家梁,由于重名,后更名为李家圪塔。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长疃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2009年搬迁至长疃西。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南。

五、韩家梁村民委员会

(Hánjiāliá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韩家梁村民委员会驻韩家梁,位于武家沟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0.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40°35′。东距长疃3.1千米,西距武家沟0.27千米,南距马家湾1.48千米,北距槐树沟2.5千米。总面积0.8平方千米,940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半山区,少砾质轻壤薄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天启三年(1623)建村。韩姓为主,又地处山梁,故名韩家梁。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长疃乡, 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六、槐树沟村民委员会

(Huáishù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槐树沟村民委员会驻槐树沟,位于武家沟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40°37′。东距侯家坡2.5千米,西距涿宣界0.9千米,南距武家沟2.6千米,北距宣化区靳家埌4.1千米。总面积6.1平方千米,167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厚层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元天历二年(1329)建村。当地山沟有槐树,取名槐树沟。因槐树和地形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长疃乡, 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七、武家沟村民委员会

(Wǔ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武家沟村民委员会驻武家沟,位于武家沟镇东北部,为镇政府驻地。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40°34′。东距李家圪塔2.2千米,西距傅家湾2千米,南距马家湾0.9千米,北距槐树沟2.9千米。总面积3.93平方千米,66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明景泰三年(1452),山西部分移民奉诏迁此定居,地处山沟武姓较多故名武家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4年6月,八路军蔚涿宣北山支队二分队队长王耀华带着两个排奇袭武家沟据点,俘虏伪军20多人,缴获步枪30余支及弹药、粮食及其他物资一部。曾是张家口地区涿鹿煤矿驻地。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长疃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53年5月-1958年9月为武家沟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1966年5月至今为武家沟乡(镇)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省道涿鹿至怀安线(S314)途经村中。

八、马家湾村民委员会

(Mǎ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马家湾村民委员会驻马家湾,位于武家沟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0.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40°33′。东距上葫芦2千米,西距傅家湾1.9千米,南距北黄头4.5千米,北距韩家梁1.5千米。总面积1.42平方千米,36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岸,半山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出产香椿。

汉代开始有人类居住,有汉代遗址分布。明景泰三年(1452),在此居住的移民马姓为首户,此地又处河湾,故名马家湾。因姓和地形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东窑沟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南。

(Fù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傅家湾村民委员会驻傅家湾,位于武家沟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33′。东距马家湾1.95千米,西距牛家窑2.15千米,南距白家湾0.7千米,北距槐树沟4千米。总面积2.36平方千米,35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半山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明正德元年(1506)建村。傅姓移民为首户,又地处山湾,故名傅家湾。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东窑沟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南。

九、傅家湾村民委员会

十、牛家窑村民委员会

(Niújiāyáo Cūnmínwěiyuánhuì)

牛家窑村民委员会驻牛家窑,位于武家沟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2′,北纬40°33′。东距傅家湾2.1千米,西距西窑沟5.1千米,南距站庄1.6千米,北距宣化区下坡底4.2千米。总面积4.37平方千米,36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半山区,少砾轻壤中层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出产小枣。

明代中期该村原系武家沟武姓财主开办的一个小煤窑,武财主只顾从工人身上榨取血汗,不管工人死活,牛、景、姚姓挖煤工因窑塌死在窑内。当地民众为牛、景、姚姓三个挖煤工申冤到保安州,窑主被迫追恤了工人家属,煤窑随之倒闭。为纪念三位殉难的挖煤工,建村后取名牛景姚,后演变成牛家窑。因“牛景姚”演变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东窑沟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南。

十一、蛮子营村民委员会

(Mánziyí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蛮子营村民委员会由蛮子营、安家沟两个居民点组成,蛮子营,位于武家沟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5.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99′,北纬40°32′。东距站庄1.85千米,西距东窑沟1千米,南距千儿岭6千米,北距安家沟2千米。总面积9.47平方千米,有2个居民点,95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岸,半山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蛮子营辽时建村。原系辽的属地,中原起义军反辽在此驻扎,建村后取名蛮子营。因“蛮子营”演变得名。1981年地名普查中曾更名为满子营,后复称蛮子营。安家沟于明嘉靖元年(1522)建村。安姓为首户,又地处山沟,故名安家沟。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约13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4年6月,蔚涿宣联合县武装部长赵石青、工作人员萧震,用智谋把作恶多端的日伪军驻蛮子营村小队长郭维金抓获,被县民主政府镇压。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东窑沟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南。

十二、东窑沟村民委员会

(Dōngyáo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东窑沟村民委员会驻东窑沟,位于武家沟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6.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98′,北纬40°32′。东距蛮子营1千米,西距西窑沟1.5千米,南距千儿岭5.6千米,北距安家沟2.4千米。总面积3.58平方千米,938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岸,山区,属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东窑沟在原始社会末期就烧制陶器。汉代,上谷郡太守景丹命人在此建窑烧陶,建村时原名邓家庄。由于地处山沟东侧,建有陶窑,后改名东窑沟。因方位和窑得名。亦说,上谷郡太守景丹为在本郡境内建置陶窑,亲率部下巡察,发现此地土质粘润劲道,便命人在此建窑烧陶。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宣涿怀联合县、宣化县区干部经常在此活动。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东窑沟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3年3月-1956年6月为一区东窑沟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边。

十三、西窑沟村民委员会

(Xīyáo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西窑沟村民委员会由西窑沟、石胡沟两个居民点组成,驻西窑沟,位于武家沟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6.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97′,北纬40°33′。东距牛家窑5.1千米,西距宣化区柏子树8.4千米,南距千儿岭6.5千米,北距宣化区胡家沟4.2千米。总面积13.01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76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北岸,山区,黏质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西窑沟,汉末建村。地处山沟西侧,相对东窑沟故名西窑沟。因方位和窑得名。石湖沟唐初建村。该村附近有一个石湖(即谷),又地处山沟,故名石湖沟。因石湖和山沟得名。已无人居住。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宣涿怀联合县、宣化县区干部经常在此活动。1945年1月9日,因蛮子营张善告密,敌伪军包围石湖沟。正在此地传达察南地委会议精神的中共宣化县委书记梁敏章及妻子宋春茹等县区十多名干部被围堵。突围中,梁敏章、刘克及房东张明不幸中弹牺牲,宋春茹负伤。村妇田喜凤临危不惧,机智果敢,掩护八路军战士田林脱险。1947年7月19日凌晨,国民党华北“剿总”秘密调动傅作义部的暂三军及驻守张家口、蔚县、涿鹿、宣化、深井、化稍营等地的国民党“还乡团”5000多人,六路迂回,四面合围西窑沟一带。正在西窑沟进行土改复查的中共宣涿怀(安)联合县县区干部及县大队、北山支队20多名干部战士牺牲,90多人被俘。这是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察南地区最为惨痛的“西窑沟事件”。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五区(上坡地),1945年1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47年1月属蔚涿宣联合县六区(武家沟),1948年12月属宣化县二区(武家沟),1952年11月属涿鹿县一区(曹家园),1953年5月属一区东窑沟乡,1956年6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桑洋(涿鹿)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长疃人民公社,1966年5月属武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武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省道龙关至揣骨疃线(S311)途经村南。

十四、白家湾村民委员会

(Bái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白家湾村民委员会驻白家湾,位于武家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33′。东距上葫芦3.3千米,西距站庄3.8千米,南距北黄头4.2千米,北距槐树沟4.3千米。总面积6.47平方千米,17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半山区,轻壤质底砾石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元初建村。地处山湾,白姓又为首户,故名白家湾。因姓和地形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上葫芦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上葫芦乡,1956年6月属上葫芦乡,1958年7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十五、站庄村民委员会

(Zhà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站庄村民委员会驻站庄,位于武家沟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4.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1′,北纬40°32′。东距白家湾3.8千米,西距蛮子营1.8千米,南距屈庄5.9千米,北距牛家窑1.6千米。总面积7.51平方千米,18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半山区,轻壤质底砾土灌淤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杏扁。

原系千儿岭一家财主种地房(即临时休息站),元末有人在此定居,取名站庄。因休息站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上葫芦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上葫芦乡,1956年6月属上葫芦乡,1958年7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十六、上葫芦村民委员会

(Shànghúlú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葫芦村民委员会由上葫芦、西房两个居民点组成,驻上葫芦,位于武家沟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1.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40°33′。东距下葫芦3.9千米,西距马家湾1.9千米,南距溪源2.3千米,北距李家圪塔1.1千米。总面积6.07平方千米,155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桑干河南岸,半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杏扁等。苇子、香椿是特色产业。

上葫芦据堡门碑记,明成化十四年(1478)山西移民筑堡建村,官府取名薄字屯,后村民引用原山西村名中“葫芦”二字改为上葫芦。因原村名得名。另说,明初建村,因该村坐落在山湾上侧,山湾状如葫芦,故名上葫芦。西房清初建村。原是上葫芦的种地房子,又居上葫芦西,故名西房。因方位得名。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抗日战争时期,日伪涿鹿县公署在东山头王家寨中设置伪大乡,1943年被八路军端掉。1944年9月的一个深夜,八路军蔚涿宣北山支队二分队一个小队潜入上葫芦,翌日伪大乡职员上班后,20多名战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再次予以铲除。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区(保岱),1949年2月属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上葫芦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上葫芦乡,1956年6月属上葫芦乡。1953年5月-1958年7月为上葫芦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7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十七、溪源村民委员会

(Xīy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溪源村民委员会由溪源、四顷梁两个居民点组成,驻溪源,位于武家沟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北纬40°31′。东距四顷梁1.3千米,西距站庄7.9千米,南距护路湾2千米,北距上葫芦2.4千米。总面积9.54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56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地处浅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玉米。

溪源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人类居住,村北的堡角存有仰韶时期的夹砂泥质粗红陶,村南寨山、村东历山等地存有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黑陶。西汉时期形成村落,称东园、西园,因村内溪水长流,辽应历十三年(963)改现名。传说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见溪源之水,婉转如带,诗兴大发,命笔“幽溪鹿过苔还静,林深风吹鸟不知”等绝句。本村原龙王庙钟文载:辽应历十三年(963)建村。此地系古景“龙门叠翠”溪瀑之源,“笔架彩霞”之境,建村后,以风景为村名,故名溪源。因风景得名。四顷梁因此地山梁上有块平地,面积约四顷,据《水经注》等书记载,舜帝耕耘于此地,赈济天下贫民,而受百姓拥戴,元初建村取名四顷梁。因地理位置和面积得名。约150人。另据史书记载,炎帝焚林开荒、虞舜帝耕耘历山皆在四顷梁。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上葫芦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上葫芦乡,1956年6月属上葫芦乡,1958年7月属武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十八、护路湾村民委员会

(Hùlù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护路湾村民委员会驻护路湾,位于武家沟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6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8′,北纬40°29′。东距窑子头3.9千米,西距北黄头2.9千米,南距孙家沟3千米,北距溪源2千米。总面积4.59平方千米,354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种植玉米、谷物。

地处山湾,系古潘县、怀戎县(今保岱)通往塞外要道,官方在此设护路所,明初建村故名护路湾。因护路所得名。亦说,因道路常被洪水冲毁,官方设护路所在此,明初建村故名护路湾。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8月29日,冀察军区新五团和怀涿支队将涿鹿伪保警团团长张锦及所部围困于笔架山,下午在护路湾河缴械。1945年9月属涿鹿县八区(保岱),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孙家沟乡,1956年6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十九、孙家沟村民委员会

(Sūnjiā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孙家沟村民委员会由孙家沟、侯家寺、小流水沟三个居民点组成,驻孙家沟,位于武家沟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4.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40°27′。东距水沟5.3千米,西距南黄头2.9千米,南距小流水沟3千米,北距护路湾3千米。总面积18.72平方千米,有3个居民点,39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种植谷子、黍子、马铃薯、玉米、杏扁等。

孙家沟,春秋战国以前就有人类居住。此地为西山古道,曾称凤凰庄。1980年代该村曾出土商代山戎人墓葬。据孙氏家谱载:明初湖广巡抚孙朝政因面君陈述赈济饥民之事,被皇帝贬为民。孙携老小30余口在此山沟定居,取名孙家沟。因姓得名。约270人。侯家寺,明朝中期,本地有座观音寺,侯姓在此定居,故名侯家寺。因姓和寺得名。约120人。小流水沟,清初建村。村边有一条小河沟,故名小流水沟。因小河沟得名。约2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八区(孙家沟),1945年1月为蔚涿联合县八区区公所驻地;1946年3月为涿鹿县孙家沟区区公所驻地;1950年5月为八区人民政府驻地;1953年5月为八区和孙家沟乡人民政府驻地;1956年6月-1958年9月为孙家沟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61年5月-1996年2月为孙家沟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孙家沟乡,1956年6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二十、北黄头村民委员会

(Běihuángtó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北黄头村民委员会由北黄头、全家崖、季家梁三个居民点组成,驻北黄头,位于武家沟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5.3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40°29′。东距护路湾2.9千米,西距全家崖1.4千米,南距季家梁0.7千米,北距马家湾4.5千米。总面积10.73平方千米,有3个居民点,42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马铃薯。

北黄头,元初建村。地处黄土崖北侧,故名北黄崖头,后简称北黄头。因地理位置得名。约180人。全家崖,辽初,一户全姓人家在崖头附近定居,故名全家崖。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约100人。“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更名红卫庄。季家梁,据碑文记载:辽代季姓一家在此山梁定居,故名季家梁。因姓和地形得名。约14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孙家沟乡,1956年6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二十一、南黄头村民委员会

(Nánhuángtó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南黄头村民委员会驻南黄头,位于武家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7.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27′。东距孙家沟2.9千米,西距屈庄2.8千米,南距刘家湾1.7千米,北距全家崖1.9千米。总面积10.83平方千米,37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玉米、马铃薯等。

原始社会末期有人在此居住,元初建村。地处崖头南侧,故名南黄崖头,后简称南黄头。因方位得名。

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屈庄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屈庄乡,1956年6月属屈庄乡,1958年7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北魏著名平文皇后王氏、军事将领王建均系该村人。

二十二、张家河村民委员会

(Zhāngjiā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张家河村民委员会由张家河、塔沟、柴家林、3个居民点组成,驻张家河,位于武家沟镇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3.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4′,北纬40°22′。东距上水谷5.3千米,西距果园3.5千米,南距塔沟4.3千米,北距侯家寺4.1千米。总面积26.62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25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马铃薯等。

张家河,隋朝建村。村前是条沙河,张姓在此定居,故名张家河。因姓和河得名。约200人。塔沟,唐初在沟边建一座“镇水塔”(至今尚存),后人定居于此,故名塔沟。因“镇水塔”得名。约100人。清初,柴姓一户在此定居,故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张家河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张家河乡,1956年6月属孙家沟乡。1953年5月-1956年6月为八区张家河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二十三、屈庄村民委员会

(Qū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屈庄村民委员会由屈庄、泉子沟、木厂、草沟、果园等5个居民点组成,驻屈庄,位于武家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8.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1′,北纬40°26′。东距刘家湾1.9千米,西距千儿岭4.8千米,南距果园3.9千米,北距站庄5.9千米。总面积17.93平方千米,有3个居民点,39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玉米、马铃薯。

屈庄,地处古代涿鹿通往西部的驿道旁。战国时期在此筑堡屯兵,名永安寨。唐时在寨东筑新堡,永安寨改为旧堡,两堡取双堡朝阳之义,名双阳堡。后军堡逐步演变成民堡。因双阳堡地处交通要道,商贾来往甚多,到唐朝中期,已成为涿鹿现境比较繁华的城堡之一。唐末,战事四起,一屈姓家族为躲避追杀,逃至双阳堡西的二十亩地(现地名)筑窑栖身。之后不久,双阳堡毁于山洪,屈姓家族迁至双阳堡新堡旧址居住,为达隐姓目的,取名曲家庄。随着岁月的流逝,屈姓家族确感已无杀身之祸,遂将村名改为屈家庄,但曲家庄这一称谓一直被历代官府沿用,清末才称为屈家庄,后简称屈庄。因姓得名。1990年,这里曾出土土炮3枚,上铸“奉圣州曲家庄”。约200人。泉子沟,秦初建村。村西南沟有个山泉,故名泉子沟。因山泉得名。约100人。木厂,唐末建村。唐时,宣化某寺在此采伐木头设木场,后演变为“木厂”。因放置木头场得名。约90人。果园,此地原是千儿岭一户人家果园,明末有人定居,故名果园。因果园得名。现已无人居住。草沟,此地有条山沟,杂草茂密,明初定居者故名草沟。因杂草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屈庄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屈庄乡,1956年6月属屈庄乡,1958年7月属孙家沟乡。1953年5月-1958年7月为八区屈庄乡、二区屈庄乡、屈庄乡人民政府(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二十四、千儿岭村民委员会

(Qiān'érlǐ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千儿岭村民委员会由于千儿岭、苏家湾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千儿岭,位于武家沟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10.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97′,北纬40°27′。东距屈庄4.7千米,西距宣化区草叫梁4.8千米,南距马牙水4.3千米,北距东窑沟5.6千米。总面积17.87平方千米,有5个居民点(其中3个无人居住),230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马铃薯。

千儿岭,据村人介绍,原始社会末期有人类居住,1950年代曾出土嵌着铜箭头的人头骨。由于地处古驿道旁,山岭重叠,建村故名千儿岭。因地貌特点得名。约150人。苏家湾,明末,有一户姓苏的人家在此居住,又地处山湾,故名苏家湾。因姓和地理位置得名。约8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6年11月上旬,共产党地方武装在千儿岭击溃国民党“义民还乡纵队”20余人。之后,又在附近打垮由保岱出扰之国民党军200余人,毙伤20余人。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1953年5月属八区屈庄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屈庄乡,1956年6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二十五、刘家湾村民委员会

(Liújiāwā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刘家湾村民委员会由刘家湾、樊家梁、前湾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刘家湾,位于武家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9.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25′,北纬39°95′。东距樊家梁1.2千米,西距屈庄1.9千米,南距前湾1.2千米,北距南黄头1.8千米。总面积7.34平方千米,有3个居民点,116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马铃薯等。

刘家湾,早期有人类居住,原名后湾。明代,刘姓移民迁入,人数较多,改名刘家湾。因姓和地形得名。约100人。樊家梁,明末,樊姓一家在此山梁定居,故名樊家梁。因姓和地形得名。约10人。前湾,早期有人类居住,地处山湾,相对后湾故名前湾。因山湾得名。约10人。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屈庄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屈庄乡,1956年6月属屈庄乡,1958年7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

二十六、平方寺村民委员会

(Píngfāngsì Cūnmínwěiyuánhuì)

平方寺村民委员会由平方寺、马牙水、马家沟、李家梁、常家梁、牛心山、武家贝等7个居民点组成,驻平方寺,位于武家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5.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4°93′,北纬40°24′。东距马牙水3.6千米,西距宣化区傅家堡3.2千米,南距宣化区天桥湾3.3千米,北距马家沟0.7千米。总面积29.88平方千米,有7个居民点(其中两个无人居住),原有145人,2019年异地分散搬迁。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谷子、马铃薯等。

平方寺,隋建村时,附近有座“平方寺”,建村后故名平方寺。因寺得名。马牙水,村后山峰像马牙,山有溪水,元朝建村时取名马牙水。因像马牙得名。马家沟,元初,马姓一户人家在此沟定居,故名马家沟。因姓和地形得名。李家梁,明末,李姓在此定居,地处土梁,故名李家梁。因姓和地形得名。已无人居住。常家梁,明末,常姓人家在此山梁定居,故名常家梁。因姓得名。现已无人居住。牛心山,明初建村。村落建在牛心山脚下,故名牛心山。因山得名。现已无人居住。武家贝,明末,姓武的几家在此居住,因此地是背坡,故名武家背。后“背”字演变成“贝”。因姓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43年3月属蔚涿宣联合县七区(傅家堡)。1943年5月,蔚涿宣地区武工队队长王耀华带领10名骨干,化装成日伪军,潜伏于关帝庙中。第二天一早,智取马牙水据点,烧毁炮楼,俘虏了20几个伪军,缴获了14支步枪、1挺轻机枪和许多弹药。1945年1月属蔚涿联合县七区(平方寺),1945年9月属涿鹿县十一区(孙家沟),1949年2月属涿鹿县孙家沟区,1950年5月属八区(孙家沟),1953年5月属八区马牙水乡,1955年12月属二区(保岱)马牙水乡,1956年6月属屈庄乡,1958年7月属孙家沟乡,1958年9月属麦田(董家房、保岱)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孙家沟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孙家沟乡,1996年2月属武家沟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