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南镇(Dàhé'nán Zhèn)

大河南镇(Dàhé'nán Zhèn)

大河南镇位于涿鹿县南部深山区,由大河南乡、三里棚乡合并而成,镇政府距县城128千米。因镇政府原驻地得名。现驻地为大河南自然村黄金坎。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115°23′,北纬39°71′-39°87′。东、南与涞水县交界,西与蔚县毗邻,北与蟒石口镇相连,是张家口市的南大门。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海拔500~1200米,最低点上辛庄,最高点陈家台。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季风气候。总面积266.43平方千米。户籍9307户,10328人,均为汉族。行政区划代码130731110,行政级别为乡级,区划单位为镇。

战国时期大河南属赵国,后属易州。三里棚属代国,后属蔚州、蔚县。

1938年3月设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1949年7月设涞水县九区(台峪)。1 9 5 0 年1 月设涞水县八区(泡儿上)。1950年6月,六区大部和八区大部合并新建六区(大河南)。1953年6月六区设皮罗、穆家庄、大峪口、台峪、刘家蓬、泥海子、下庄河、大河南、蟒石口等11个乡。1956年6月撤区调整设大河南、邓家峪两个乡。1958年2月设大河南乡,10月设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涞水县大河南人民公社、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划入涿鹿县,设大河南人民公社,辖独石、上明峪等11个生产大队;设三里棚人民公社,辖陈家台、金石片等8个生产大队。1962年1月属赵家蓬(下庄河)区委、区公所领导。1983年2月撤销公社复置大河南乡、三里棚乡。1996年2月三里棚乡并入大河南乡,乡政府仍驻黄金坎。2008年8月撤乡建镇,设大河南镇,辖19个村民委员会。

现有耕地3269亩,主要农产品为玉米、核桃、杏扁、山楂,花椒。荒山匹配43205亩,林木覆盖率达到61.7%。主要矿产资源有金、银、铜、铁、钼、云母、海泡石、花岗岩等。野生动物有狍子、野山羊、野猪、獾子、野兔、野鸡、褐马鸡等。发源于杨家湖西北的大河南河境内流经28千米,入拒马河,属大清河水系。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野三坡至西合营线(S317)途经镇域。有小学1所,幼儿园4所,镇卫生院、民营医院各1所,集贸市场2个。

大河南镇标准地名图

表2-11 大河南镇村名一览表

一、上辛庄村民委员会

(Shàngxī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辛庄村民委员会由上辛庄、羊卧台、下套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上辛庄,位于大河南镇东南部,距镇政府驻地3.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39°68′。东距涞水县下明峪3.8千米,西距北车场3.8千米,南距下套0.6千米,北距黄金坎3.7千米。总面积8.9平方千米,有3个居民点,44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上辛庄,约明初建村。开始几户人家由卧羊台迁来,地势又高于卧羊台,取名上新庄,后演变上辛庄。因“上新庄”演变得名。羊卧台,最初是山羊歇晌的地方,故名羊卧台。因山羊歇晌而得名。约50人。下套,村子下方有套(离水比较近)地,故名下套。因地理位置得名。约4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野三坡至西合营线(S317)途经村东。

二、大河南村民委员会

(Dàhé'n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大河南村民委员会由大河南、黄金坎、马安、沙涧、下寺、色树院、口子、大林湖、北蓬等9个居民点组成,驻大河南,位于大河南镇西南部,距镇政府驻地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3′,北纬39°71′。东距色树院0.9千米,西距大林湖5.8千米,南距北车场1.5千米,北距马安0.9千米。总面积38.5平方千米,247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轻壤中层褐土、轻壤质厚层棕壤土、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等多质性土壤。以农业为主。

大河南,此地系古要道咽喉要塞,是通往中原的第一道关,名为关镇(紫荆关为第二关)。约明初山洪暴发关镇被毁,后在今季节河南岸重建村庄,故名河南。为与谢家堡公社的小河南有别,又称大河南。因河流和方位得名。黄金坎,约清初建村。地势坎坷不平,地下有金矿脉,传说有人在此挖过金人、金牛、金羊,人称黄金坎。因地势得名。约220人。1961年5月至今黄金坎为大河南镇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马安,山的形状像马鞍一样,故名马安。因山的形状得名。约120人。沙涧,系沙子较多的山涧,故名沙涧。因地貌特点得名。约120人。下寺,当初有个寺院,故名下寺。因寺得名。约40人。色树院,此地有色杉树一棵,故名杉色树院,后谐音色树院。因色树得名。约30人。口子,坐落于山口的地方,故名口子。因地理位置得名。约20人。大林湖,树木多,比小林湖面积大,故名大林湖。因比小林湖面积大而得名。不足10人。小林湖已无人居住。北蓬,当初有练兵教场,名北蓬。因其来源得名。不足1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53年6月-1958年10月为涞水县六区大河南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1961年5月为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政府驻地;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省道怀来至院头(S233)线、野三坡至西合营(S317)线途经村东。

三、独石村民委员会

(Dúshí Cūnmínwěiyuánhuì)

独石村民委员会驻独石,位于大河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39°72′。东距苇子涧5.4千米,西距马安1.3千米,南距黄金坎0.4千米,北距刘家蓬1.8千米。总面积3.9平方千米,386人。聚落呈散状分布。属山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元末建村。此地有一块巨石特别引人注目,故名独石。因巨石得名。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边。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四、道水泉村民委员会

(Dàoshuǐquá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道水泉村民委员会由道水泉、道水涧、黄土梁、道水沟等4个居民点组成,驻道水泉,位于大河南镇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4′,北纬39°74′。东距邓家峪1.9千米,西距黄土梁3.7千米,南距独石2.1千米,北距龙泉湖6.5千米。总面积17.6平方千米,有4个居民点,52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道水泉,隋末建村。该村原有一眼地泉(即地河),经人工疏导可供人畜饮用,建村后取名道水泉。因地泉得名。道水涧,山涧水多,故名道水涧。因地势特点得名。约120人。黄土梁,山坡上黄土居多,故名黄土梁。因黄土得名。约50人。道水沟,山沟里都有水,故名道水沟。因山沟及水得名。约1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五、刘家蓬村民委员会

(Liújiāpé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刘家蓬村民委员会由刘家蓬、白草沿、大杨树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刘家蓬,位于大河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2.2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5′,北纬39°74′。东距两亩地1千米,西距道水泉1千米,南距独石1.8千米,北距大杨树1千米。总面积3.3平方千米,39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刘家蓬,清初建村。首户刘姓人家在此搭有临时篷(茅草屋),故名刘家篷,后演变为刘家蓬。因姓得名。因此地三白草居多,故名。大杨树,此地有杨树,故名大杨树。因杨树得名。不足5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刘家蓬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六、邓家峪村民委员会

(Dèngjiāy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邓家峪村民委员会由邓家峪、两亩地、龙潭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邓家峪,位于大河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3.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北纬39°73′。东距台峪1.4千米,西距道水泉1.9千米,南距独石2.6千米,北距辛安庄0.5千米。总面积7.4平方千米,有3个居民点,78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邓家峪,据村人刘凯、牛增库提供:该村地处山谷又系邓家首先来此定居,清代中期建村,故名邓家峪。因姓得名。两亩地,此地面积两亩,故名两亩地。因面积得名。约70人。龙潭,相传水潭里有龙,故名龙潭。因传说得名。约7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入选《涿鹿县志》人物的应维鲁(女,浙江省宁波人),1940年12月3日在黄花口村被汉奸、反动地主残杀,解放后政府将烈士遗骨迁至邓家峪烈士坟。现村南东山庄梨树台建有赵家蓬区烈士陵园。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至今。

七、辛安庄村民委员会

(Xīn'ānzhuā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辛安庄村民委员会由辛安庄、刘家河、菜树岗子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辛安庄,位于大河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6′,北纬39°74′。东距台峪1.1千米,西距道水泉2.2千米,南距邓家峪1.5千米,北距刘家河0.8千米。总面积3.5平方千米,有两个居民点,49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辛安庄,清末建村。当时只有几户人家,村名为下马。1920年,这几户人家建新房搬家,故名新安庄,后演变成辛安庄。因“新安庄”演变得名。刘家河,当初居住户以刘姓为主,故名刘家河。因姓得名。约30人。菜树岗子,因山岗上菜树居多,故名。因树得名。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八、台峪村民委员会

(Táiy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台峪村民委员会由台峪、罐儿上、北德峪、岩崖寺、张儿峪、黄安、上台峪等7个居民点组成,驻台峪,位于大河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7′,北纬39°74′。东距张儿峪1.4千米,西距辛安庄0.8千米,南距邓家峪1.7千米,北距龙潭0.48千米。总面积10平方千米,有7个居民点,1054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台峪,约明初建村。据村人陈桂学、陈玉林等提供:因地处两山之间,村内有一个两亩大的高台,故名台峪。因高台得名。罐儿上,地形像一个罐子,故名罐儿上。因地貌形状得名。约80人。北德峪,在张儿峪北面有一山沟,故名北德峪。因地理位置得名。约60人。岩崖寺,该地山垮塌把寺庙压在下面,故名岩崖寺。因寺庙被山压住而得名。约60人。张儿峪,始居住户为张姓,故名张儿峪。因姓得名。约60人。黄安,地处黄沙梁,故名黄安。因黄沙梁得名。约50人。上台峪,在台峪的北面(北为上),故名上台峪。因方位得名。约5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台峪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边。

九、城子岭村民委员会

(Chéngzilǐ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城子岭村民委员会驻城子岭,位于大河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39°75′。东距梨花巷4千米,西距北德峪0.9千米,南距张儿峪0.4千米,北距泥海子0.8千米。总面积1.04平方千米,14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该地有仰韶文化分布,辽初在此筑城,建村后取名城子岭。因历史古城得名。亦说,据五代十国史:辽太宗于天福元年(937)击败后唐末帝李从珂,扶石敬瑭为“儿皇帝”,后挥兵北归至此掠钱十万缗,石敬瑭又将幽云十六州(包括新州暨今涿鹿县)献契丹,契丹在此筑城驻兵,控制中原通往塞外要道。辽初建村,故名城子岭。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49年10月属涞水县七区(汤各庄),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边。

十、泥海子村民委员会

(Níhǎizi Cūnmínwěiyuánhuì)

泥海子村民委员会由泥海子、大王峪两个居民点组成,驻泥海子,位于大河南镇东北部,距镇政府驻地7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8′,北纬39°75′。东距梨花巷3.9千米,西距黄安1.9千米,南距城子岭0.8千米,北距大韦子1.7千米。总面积12.6平方千米,80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中壤质碳酸盐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泥海子,据地质部门考证:此地白垩纪时为内海。汉初称为泥海。汉末建村,故名。后由于当地人每句话尾带有子音,遂称泥海子。因历史来源得名。大王峪,始居住户为王姓,故名大王峪。因姓得名。约80人。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3年6月-1958年7月为涞水县六区泥海子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杨培儒系该村人。省道怀来至院头线(S233)途经村边。

十一、上明峪村民委员会

(Shàngmíngyù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上明峪村民委员会由上明峪、木场、黄石堂、苇子涧口、苇子涧、梨坨、桑树巷等7个居民点组成,驻上明峪,位于大河南镇东部,距镇政府驻地4.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19′,北纬39°71′。东距涞水县郑家庄3.9千米,西距大河南6.7千米,南距桑树巷0.9千米,北距木场1.3千米。总面积8.33平方千米,461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上明峪,西汉初建村。地处山谷,村向朝阳,故名明峪,为区别附近的下明峪,取名上明峪。因区别于下明峪得名。木场,此地是堆积木材的地方,故名木场。因木材得名。约126人。黄石堂,该地的岩石为黄色下面有洞,故名黄石堂。因颜色和地形得名。约10人。苇子涧口,此地是进入苇子地的山口,故名苇子涧口。因苇子地得名。不足10人。苇子涧,当初有苇子地,故名苇子涧。因苇子地得名。不足10人。梨坨,山头上有梨树,故名梨坨。因梨树得名。现已无人居住。桑树巷,以桑树为名,故名桑树巷。因桑树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1939年8月属涞水县九区(泡儿上),1945年9月属涞水县三区(大河南、蟒石口一带),1949年7月属涞水县九区(台峪),1954年属涞水县大河南乡,1958年10月属易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大河南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大河南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十二、陈家台村民委员会

(Chénjiā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陈家台村民委员会由陈家台、杨家湖两个居民点组成,驻陈家台,位于大河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2.1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39°80′。东距龙泉湖10千米,西距蔚县岭南7.6千米,南距岔道河1.4千米,北距杨家湖4.6千米。总面积38.9平方千米,496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砾石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陈家台,约辽初建村。该村地处山上平台,陈家在此定居,故名陈家台。因姓和地形得名。杨家湖,最初是杨姓人居住,故名杨家湖。因姓得名。约40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38年6月-1941年,中共蔚县县委、县政府在陈家台、岔道河一带建立蔚县三区,区委、区公所驻陈家台。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瓦子蓬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韩文昌系该村人。

十三、岔道河村民委员会

(Chàdàohé Cūnmínwěiyuánhuì)

岔道河村民委员会驻岔道河,位于大河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8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39°79′。东距龙泉湖9.8千米,西距蔚县岭南8.6千米,南距瓦子蓬0.8千米,北距陈家台1.4千米。总面积14.3平方千米,18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砾石厚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约元初建村。地处山岔路口,附近又有一小流,建村后故名岔道河。因岔路口得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41年后,为蔚县县委、县政府驻地。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瓦子蓬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十四、瓦子蓬村民委员会

(Wǎzipé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瓦子蓬村民委员会驻瓦子蓬,位于大河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10.4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6′,北纬39°79′。东距卧羊台1.5千米,西距蔚县岭南8.8千米,南距三里棚2.8千米,北距岔道河0.7千米。总面积9.5平方千米,20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砾石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据本地出土陶器鉴定:约战国至汉初此地建有陶器窑,烧制平瓦、皿盆。后人定居繁衍成村,故名瓦子盆,后演变为瓦子蓬。因“瓦子盆”演变得名。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瓦子蓬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3年-1956年为瓦子蓬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十五、卧羊台村民委员会

(Wòyángtái Cūnmínwěiyuánhuì)

卧羊台村民委员会由卧羊台、上安两个居民点组成,驻卧羊台,位于大河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7′,北纬39°78′。东距上安2.8千米,西距瓦子蓬1.5千米,南距三里棚2.8千米,北距老人沟10千米。总面积18.5平方千米,205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砾石厚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卧羊台,据村人胡海生、杨从生等提供:此地原系一块平台地,邻村羊群夏季在此暂圈,成村后故名卧羊台。因羊圈得名。上安,地形似马鞍,在下安之上,故名上安。因地形和地理位置得名。现已无人居住。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瓦子蓬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2009年《涿鹿县志》立传人物郭文有系该村人。

十六、三里棚村民委员会

(Sānlǐpéng Cūnmínwěiyuánhuì)

三里棚村民委员会由三里棚、下安两个居民点组成,驻三里棚,位于大河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8.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39°76′。东距道水沟5.1千米,西距下安2.9千米,南距金石片2.7千米,北距瓦子蓬2.8千米。总面积16.3平方千米,339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少砾石轻壤中层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三里棚,该地在战国时期设过屯兵棚子,用树木、芦苇等材料搭成的小屋,棚约百余,每棚十四人的编制,占地长三里有余,共约1400兵士。汉初建村取名三里棚。因距离和棚子得名。下安,地形似马鞍,在上安之下,故名下安。因地形和地理位置得名。约40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瓦子蓬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6-1958年9月为蔚县三里棚乡人民委员会驻地。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1年5月-1962年1月为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驻地。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1996年2月属大河南乡。1962年1月-1996年2月为涿鹿县三里棚乡人民政府(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革命委员会)驻地。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十七、金石片村民委员会

(Jīnshípiàn Cūnmínwěiyuánhuì)

金石片村民委员会由北金石片、南金石片、沙滩三个居民点组成,驻北金石片,位于大河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6.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39°74′。东距下寺2.7千米,西距天津沟1.6千米,南距南金石片0.5千米,北距三里棚3.2千米。总面积14.3平方千米,203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质中层淋溶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北金石片,该村周围山上岩石成片且闪闪发光,人们给了它一美名:金石片,唐初建村取名金石片。后一部分人北迁另立村落,此村更名北金石片。因方位和岩石成片且闪闪发光得名。南金石片,该村山上的石头成为片状,故名南金石片。因石头形状得名。约60人。沙滩,此地沙子较多,故名沙滩。因沙子多得名。约50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天津沟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省道野三坡至西合营线(S317)途经村东。

十八、木府村民委员会

(Mùfǔ Cūnmínwěiyuánhuì)

木府村民委员会由木府、黑石塘、大地三个居民点组成,驻木府,位于大河南镇西部,距镇政府驻地9.9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3′,北纬39°72′。东距南金石片4.3千米,西距蔚县槽子水6.9千米,南距黑石塘1.6千米,北距下安4.3千米。总面积15.06平方千米,318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石轻壤中层淋溶褐土及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木府,此地原是幕府(即古代将军府署)驻地,明初建村故名幕府,后演变成木府。因“幕府”演变得名。黑石塘,山上有一黑石洞下面有水塘,故名黑石塘。因黑石洞和水塘得名。约140人。大地,山沟里一块平地,故名大地。因地理位置得名。约30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天津沟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

十九、天津沟村民委员会

(Tiānjīngōu Cūnmínwěiyuánhuì)

天津沟村民委员会由天津沟、口子、岔口河等3个居民点组成,驻天津沟,位于大河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驻地7.5千米。因驻地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15°05′,北纬39°74′。东距北金石片1.6千米,西距大地3.6千米,南距木府2.6千米,北距口子1.1千米。总面积24.5平方千米,402人。聚落呈团块状分布。属山区,少砾石轻壤质中层淋溶褐土及褐土土质。以农业为主。

天津沟,秦初建村。此沟原有一眼泉,称“天井”,建村后取名天津沟。因“天井”演变得名。口子,坐落于山口的地方,故名口子。因地理位置得名。约110人。岔口河,因位于两条小河的岔口而得名。因地理位置得名。约20人。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属蔚涿宣联合县十四区,1948年12月属蔚县十四区(龙降庄),1953年属蔚县天津沟乡,1956年属蔚县三里棚乡。1953年-1956年为蔚县天津沟乡人民政府驻地。1958年9月属蔚县其他人民公社,1961年5月属蔚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62年1月属涿鹿县三里棚人民公社,1983年2月属三里棚乡,2008年8月属大河南镇。省道野三坡至西合营线(S317)途经村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