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工程的对象选择和情报收集

第二节 价值工程的对象选择和情报收集

一、对象选择

(一)对象选择的一般原则

价值工程的对象就是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它可以是一个系统、一种产品、一台设备或一项工程,也可以是它们中的某些组成部分。一般价值工程对象的确定大致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考虑:

(1)成本高,对整体成本影响较大的部分。这个部分的成本降低一点,工程成本就能有较大幅度的降低。

(2)工程数量大,材料用量多的部分。

(3)结构复杂,工序繁多,有可能简化的部分。

(4)质量差,用户意见多的部分。

(5)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不多,预计可在较短时期内取得一定经济效果的项目。

(6)资料较齐全或易于获得,目标较明确,具有该方面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预计发展前景较好的项目。

(7)同企业的发展方针、产品方向关系密切,适应社会需要的项目。

(二)对象选择的方法

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方法很多,具体方法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每种方法均有自己的优缺点和使用范围,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或组合应用。

1.经验分析法

经验分析法,又称因素分析法,是一种定性分析方法。该方法利用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员对所存在问题的直接感受,经过主观判断确定价值工程对象,是目前企业较为普遍使用的、简单易行的方法。

其优点是能综合、全面地考虑问题且简便易行,不需要特殊训练,特别是在时间紧迫或信息资料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此法较为方便。其缺点是缺乏定量依据,不够精确可靠,受分析人员水平和主观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只有在目标单一、产品不多或问题比较简单的情况下使用该方法,实际应用中常将该方法与其他方法结合起来使用。

2.费用比重分析法

费用比重分析法是根据各个对象所花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大小,选择价值工程的活动对象的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节约某种原材料或能源的活动中。例如,某企业要降低能源消耗费用,先列出各种产品所占该种费用的比例,然后选择其所占比重大的产品作为价值工程的活动对象,设法降低其动力消耗和成本。

3.ABC分析法

ABC分析法,又称成本比重分析法或不均匀分布定律法,是运用数理统计分析原理,进行价值工程对象选择的常用方法之一。这种方法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特(Pareto)在研究收入规律时总结出来。他发现占人口百分比不大的少数人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极大部分,而占人口百分比大的多数人的收入却占总收入的极小部分。类似这种现象在社会生活中也屡见不鲜。其基本原理是“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抓住关键的少数可以解决问题的大部分。

ABC分析法将数量占10%且成本占70%的那部分零部件划为A类,将数量占20%且成本也占20%的零部件划为B类,将数量占70%且成本占10%的零部件划为C类。其具体做法如下:

(1)把产品零部件按成本的大小,从大到小依次排列。

(2)计算出各种产品的累积成本和累计成本比重。对产品进行A、B、C分类。选取产品总数10%~20%,成本比重为70%的零部件划为A类;将数量占20%且成本也占20%的零部件划为B类;将数量占70%且成本占10%的零部件划为C类。一般情况下,A类产品是价值工程研究对象,如果人力和时间允许,可选B类产品作为一般对象,C类产品则不予考虑。

(3)画出A、B、C分类曲线图(又称帕雷特曲线),见图12-2,横轴表示产品种类,纵轴表示成本,根据A、B、C三类的累计成本比重和累计产品总数的数据确定相应的坐标点,从原点开始连接即可,见图12-3。

图12-2 ABC分类曲线图

图12-3 ABC分类曲线图

ABC分析法的优点是能抓住重点,把成本比重大的零部件或工序选为价值分析对象,利于集中精力,突破重点,取得较大成果,同时简便易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有时由于成本分配不合理,造成成本比重不大但用户认为功能重要的对象可能被漏选,ABC分析法的这一缺点可以通过经验分析法、强制确定法等方法来补充修正。

【例12-1】某企业生产5种产品,它们的成本和利润数据见表12-2。

分析表12-2,可知,D产品的成品占全部成本的18.54%,而利润只占全部利润的8%,所以D产品应作为价值工程的重点分析对象。

表12-2 产品成本利润百分比表

4.产品寿命周期法

产品从试制到被淘汰的整个过程称为产品寿命周期。产品一般会经过4个阶段:投产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处在投产期的新产品是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在设计新产品过程中,应大力进行价值工程活动,使产品有较大的价值,使它一进入市场就能扩大市场份额,取得较高的利润;处于成熟期的产品,如企业决定再增加较少投资,提高它的功能或降低成本和售价,也应选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或者产品销售额已下降,但还有可能对购买力低的用户打开销路,这样的产品也应选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

5.强制确定法

ABC分析法只是按成本比重的大小确定价值分析对象,而强制确定法从功能和成本两个方面进行考查,选择价值分析的对象。强制确定法建立在产品的功能和成本应相互协调一致的基础上,即对产品的某零部件而言,其成本应与其功能的重要性相匹配。该方法就是要找出成本与功能不相匹配的零部件,并把它们作为价值工程的研究对象。其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功能评价系数。将产品或产品的构配件排列起来,一对一地进行功能重要性比较,重要的得1分,不重要的得0分。然后对每一部件累计得分,全部的累计得分之和为总分。部件累计得分与总分之比即为该部件的功能评价系数,即

式中 Fi——第i个部件的功能评价系数;

fij——第j位评分者给第i个部件的功能评分值;

m——参加评分的人数;

n——部件的个数。

(2)计算成本系数。每一部件的成本与全部部件的总成本之比称为该部件的成本系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 Ci——第i个部件的成本系数;

COi——第i个部件的现状成本。

(3)计算价值系数。价值系数为功能评价系数与成本系数之比。计算公式为

式中 Vi——第i个部件的价值系数。

(4)价值工程对象的选择。若Vi<1,表明对象为实现某功能所付出的成本过高,需要降低成本,因而这个对象应选为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

若Vi≈1,表明现有功能和现有成本相适应,比较合理,一般可以不列为重点分析对象。

若Vi>1,表明对象的现有功能高,而成本较少,从价值工程的本意来讲,价值系数高,原本是追求的目标,即不必作为重点选择的对象。但是,由于方法本身的特点,价值系数高只是表明该项功能的重要程度高,而不能反映该项功能是否已充分实现,所以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例12-2】有一幢多层砖混结构的住宅,建筑面积为3000m2,总造价39万元,各分部工程的工程造价及所占总造价的百分比见表12-3。用强制确定法来确定价值工程研究对象。

表12-3 砖混结构住宅各分部工程造价及所占总造价的百分数

解:用强制确定法,计算功能评价系数,见表12-4;计算价值系数,见表12-5。

表12-4 功能评价系数计算表

表12-5 价值系数计算表

根据上面的计算结果,得出墙体的价值系数是0.60,是所有分部工程中价值系数最低的,而成本系数0.35又是所有当中最大的,所以应选墙体作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

6.最合适区域法

最合适区域法也是一种通过计算价值系数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方法,因为这一方法是由日本东京大学的田中教授提出的,所以又称田中法。其基本思想是,在选择价值工程对象时,V=1是理想情况。而无须进行价值分析的分项工程或部件是比较少见的,如果把V<1或V>1的分项工程或部件都作为分析的对象,则价值工程的工作量势必大大增加,而且也难以抓住重点。

为了使价值工程工作比较集中、有效,应该围绕V=1的上下一定范围内,确定一个区域,作为“最合适区域”。最合适区域法就是把功能评价系数和成本系数大的部分突出出来,便于较为准确地选择价值工程研究对象。

田中法能够较好的解决对距原点远的VE对象进行严格控制和对距原点近的VE对象作较为放松控制的问题。田中法构造的最合适区域如图12-4所示。

图12-4 最合适区域图

以成本系数为横坐标,以功能评价系数为纵坐标,绘制价值系数坐标图,图中与x轴或y轴成45°夹角的直线,即为价值系数V=1的标准线。围绕V=1确定一个最合适区域,区域边界的两条曲线的构成方法是从曲线y=上任意一点Q(xi,yi)至价值标准线V=1的垂线QP与OP的乘积是一个常数S。即假定QP×OP=r×l=S。当S值不变时,l值增大,则r值减小;反之,l值减小,则r值增大。凡是落在这两条曲线范围以内的点被认为是合理的,不列为价值工程对象。在曲线范围以外的点,特别是远离曲线的点,应优先列为价值工程研究对象。

曲线中的S是一个设定的常数。若给定的S较大,则两条曲线距标准线距离也大,价值工程对象将选得少一些;反之,若给定的S较小,则曲线更逼近标准线,价值工程对象将选得多一些。一般取S=50。

二、情报资料的收集

价值工程的情报是指对实现价值工程目标有益的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知识、信息和资料。价值工程的目标是提高价值,为达到或实现这一目标所作出的决策,都离不开必要的情报信息,情报收集工作贯穿于价值工程的全过程。通过信息资料的收集,可以得到价值工程活动的依据、标准和对比的对象;同时可以受到启发,打开思路,深入地发现问题,科学地确定问题的所在和问题的性质,以及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方针和方法。

(一)收集情报资料的原则

1.目的性

价值工程搜集情报必须围绕“致力于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可靠地实现必要功能”这个目的来进行。这样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提高工作效率。

2.可靠性

信息是正确决策所必不可少的依据,若情报信息不可靠、不准确,将严重影响价值工程的预期结果,还可能最终导致价值工程工作的失败。

3.完整性

搜集到的情报必须系统完整,这样才可以防止分析问题的片面性,从而进行正确的分析判断。

4.适时性

在收集情报时要收集近期的、较新的信息。此外,收集信息应适时,决策之后提供的信息是毫无用处的。

5.计划性

为了保证收集到的情报资料有目的性、完整性、准确性、适时性,就必须加强情报搜集的计划性,通过编制计划更进一步明确搜集的目的,搜集的内容、范围,适当的时间和可靠的情报来源,从而提高搜集情报的工作质量。

6.条理性

对所取得的情报资料进行加工、分类,要有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整理过程,最后成为系统信息,以利于价值工程活动的分析研究。

(二)情报的主要内容

不同价值工程对象所收集的信息资料内容不尽相同,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户方面的信息资料

主要包括用户使用目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条件,用户对产品性能方面的要求,使用、维护和保养条件,对价格和服务方面的要求。

2.设计技术方面的信息资料

主要包括产品的历史和演变过程;国内外同类产品的设计方案、产品结构和加工工艺;与产品有关的新原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标准等。

3.市场情报

主要包括销售特点、销售量与需求预测;竞争产品的规格、产量、质量、价格、成本和利润等情况;市场划分和占有率情况等。

4.经济方面的信息资料

主要包括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国民收入及变化情况、人口数量、国家人口的增长趋势;政府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率及变化趋势、失业率及变化趋势;同类企业的规模、经营特点、管理水平以及产品成本、利润等方面的情报。

5.本企业的基本资料

主要包括本企业的经营方针、管理现状,企业的生产、组织,生产能力及限制条件,销售情况以及产品成本等方面的信息资料。

6.环境保护方面的信息资料

主要包括环境保护的现状,“三废”状况及处理方法,国家现行法规标准等;劳动强度、人身安全、工作环境等劳动条件的状况。

7.外协方面的信息资料

主要包括外协单位技术、经济、财务等状况,外协件的品种、数量、质量、价格、交货期等。

8.政府和社会部门的有关法规和条例等方面的情报

主要包括国家有关法规、条例、政策,以及环境保护、公害等有关影响产品的资料。

(三)搜集情报资料的方法

收集情报主要有下面一些方法。

(1)询问法。通过面谈、电话询问及邮寄书面询问等方法获取情报。

(2)查阅法。通过查阅各种出版物寻找相关情报。

(3)观察法。直接到现场观察和调查研究。

(4)购买法。购买样品、专利、图纸、技术等。

(5)试销试用法。将样品送到用户试销试用,收集意见,获得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