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概述
一、项目质量的概念
质量是反映产品或服务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性。质量的主体不仅包括产品,而且包括活动过程、组织体系或人以及它们的组合。工程项目质量是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设计文件及工程合同对工程项目的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性能在规定期限内的综合要求。它是在“合同”环境下形成的,合同条件中对工程项目的功用、使用价值及设计、施工质量有明确要求,是工程项目质量的内容。
任何工程项目的建设,都是通过一道道工序来完成的。所以,工程项目质量由工序质量、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和单位工程质量等组成。从另一个角度看,工程项目质量包括工程建设各个阶段的质量及其相应的工作质量,即项目论证决策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施工阶段和项目使用保修阶段的质量。
二、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
工程项目质量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工程项目的质量有如下特点。
(一)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
工程项目建设周期长、项目投资大。因此,有很多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诸如论证决策阶段的不缜密,造成工程项目与地质条件不符;设计阶段的粗心大意,导致结构受力不合理;施工阶段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偷工减料,以及施工工艺、施工方案、施工环境、施工人员素质、管理制度、技术措施、操作方法、工艺流程等都会影响工程项目的质量。
(二)工程质量离散、变异性大
由于工程项目的建设有不可重复性。某一处或某一部位质量好,如果不注意,另一处就可能质量不好;如果某一关键部位质量不好,就可能造成整个单项工程质量不好,或引起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变异。
(三)工程质量隐蔽性强
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大部分工序是隐蔽过程,完工后很难看出质量问题,但其内部可能存在质量问题。另外,工序之间的交接也容易造成隐蔽性质量事故。
(四)工程质量终检局限性大
工程项目完全建成后,再全面检查质量,此时的检查结论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实施现场监督管理,以及时发现隐蔽工程的质量问题。因此,工程质量的控制应重视事前控制,事中监理,消灭工程质量事故。
三、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过程
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是伴随着工程建设过程而形成的。
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需要确定与投资目标相协调的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可以说,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直接关系到项目的决策质量和工程项目的质量,并确定工程项目应达到的质量目标和水平。因此,工程项目决策阶段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关键阶段,在此阶段要能充分反映业主对质量的要求和意愿。
在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根据项目决策阶段确定的工程项目质量目标和水平,通过初步设计使工程项目具体化,然后再通过技术设计阶段和施工图设计阶段,确定该项目技术是否可行、工艺是否先进、经济是否合理、设备是否配套、结构是否安全可靠等。因此,设计阶段决定着工程项目建成后使用功能和价值,也是影响工程项目质量的决定性环节。
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根据设计和施工图纸的要求,通过一道道施工工序形成工程实体。这一阶段将直接影响工程的最终质量。因此,施工阶段是工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
在工程项目竣工验收阶段,对施工阶段的质量通过试运车、检查、评定、考核,检查质量是否达标。这一阶段是工程项目从建设阶段向生产阶段过渡的必要环节,体现了工程质量的最终结果。因此,工程竣工验收阶段是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
四、工程项目质量形成的影响因素
1.人的质量意识和质量能力
人是质量活动的主体,对建设工程项目而言,人泛指与工程有关的单位、组织及个人,包括:
(1)建设单位。
(2)勘察设计单位。
(3)施工承包单位。
(4)监理及咨询服务单位。
(5)政府主管及工程质量监督、监测单位。
(6)策划者、设计者、作业者、管理者等。
建筑业实行企业经营资质管理、市场准入制度、执业资格注册制度、持证上岗制度以及质量责任制度等,规定按资质等级承包工程任务,不得越级,不得挂靠,不得转包,严禁无证设计、无证施工。
2.建设项目的决策因素
没有经过资源论证、市场需求预测,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建成后不能投入生产或使用,所形成的合格而无用途的建筑产品,从根本上说是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具备质量的适用性特征。同样,盲目追求高标准,缺乏质量经济性考虑的决策,也将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不利的影响。
3.建设工程项目勘察因素
包括建设项目技术经济条件勘察和工程岩土地质条件勘察。前者直接影响项目决策,后者直接关系工程设计的依据和基础资料。
4.建设工程项目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因素
总体规划关系到土地的合理利用,功能组织和平面布局,竖向设计,总体运输及交通组织的合理性;工程设计具体确定建筑产品或工程目的物的质量目标值,直接将建设意图变成工程蓝图,将适用、经济、美观融为一体,为建设施工提供质量标准和依据。建筑构造与结构的设计合理性、可靠性以及可施工性都直接影响工程质量。
5.建筑材料、构配件及相关工程用品的质量因素
它们是建筑生产的劳动对象。建筑质量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工业的发展,原材料及建筑装饰装潢材料及其制品的开发,导致人们对建筑消费需求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正确合理选择材料,控制材料、构配件及工程用品的质量规格、性能特性是否符合设计规定标准,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
6.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
包括施工技术方案和施工组织方案。前者指施工的技术、工艺、方法和机械、设备、模具等施工手段的配置,显然,如果施工技术落后,方法不当,机械具有缺陷,都将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影响。后者是指施工程序、工艺顺序、施工流向、劳动组织方面的决定和安排。通常的施工程序是先准备后施工,先场外后场内,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先主体后装修,先土建后安装等,都应在施工方案中明确,并编制相应的施工组织设计。这些都是对工程项目的质量形成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
7.工程项目的施工环境
包括地质、水文、气候等自然环境及施工现场的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以及由工程承发包合同结构所派生的多单位多专业共同施工的管理关系,组织协调方式及现场施工质量控制系统等构成的管理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形成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五、工程项目质量控制的过程
工程项目质量控制是GB/T 19000(等同采用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一个质量术语。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致力于满足质量要求的一系列相关活动。
从工程项目质量的形成过程可知,要控制工程项目的质量就应按照程序依次控制各阶段的工程质量。
在工程项目决策阶段,要认真审查可行性研究,使工程项目的质量标准符合业主的要求,并应与投资目标协调,使工程项目与所在地的环境相协调,避免产生环境污染,使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充分发挥。
在工程项目设计阶段,要通过设计招标、组织设计方案竞赛,从中选择优秀设计方案和优秀设计单位,还要保证各部分的设计符合决策阶段确定的质量要求,并保证各部分的设计符合国家现行有关规范和技术标准,同时应保证各专业设计部分之间的协调、还要保证设计文件、图纸应符合施工图纸的深度要求。
在工程项目施工阶段,要组织工程项目施工招标,依据工程质量保证措施和施工方案以及其他因素,从中选择优秀的承包商。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监督按施工图纸进行施工。
质量控制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按照GB/T 19000定义,质量管理是指确立质量方针及实施质量方针的全部职能及工作内容,并对其工作效果进行评价和改进的一系列工作。因此两者的区别在于质量控制是在明确的质量目标条件下通过行动方案和资源配置的计划、实施、检查和监督来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