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武术怎么练

(二)群众武术怎么练

群众武术怎么练,倒是现在武术教育界面临的一大课题,现有的主流方式仍是如前所述的“竞技武术”训练模式。也就是群众武术的教练大多执行的就是初级武术教练的功能,他的任务就是为学习者打好基本功的功底,准备为上一级武术运动员培养部门输送人才(训练的主要内容参见“竞技武术”的“训练初期”)。那么,群众武术这么练到底行不行?答案是肯定的,但同时也是否定的。

我们先来谈谈肯定的一面,值得肯定的是,竞技武术的训练模式能为上一级武术运动员专业(包括半专业)机构直接提供后备人才。下一级运动员培养机构送来的运动员苗子必须符合几个条件:①韧带压开了;②送来的队员可塑性强,它包括几个方面:如武术专项身体素质好、协调性好、爆发力强等等。然后经过再培养,几个月或若干年后,他又被转送到了上一级运动员培养部门(专业队)或是在竞争中被淘汰了。从培养专业武术运动员这一层意义上来说,群体武术运用竞技武术进行练习是肯定的。那否定的方面是哪些呢?

现在我们来谈谈运用培养武术运动员的方式,即“竞技武术”模式进行“群众武术”否定的一面。长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竞技武术训练占主流的社会群体武术教育模式,正是使社会群体武术市场萎缩的一个主要原因。其实竞技武术训练本身并没有出什么问题,而是我们的外部环境已经开始发生了改变。第一、竞技武术的培养模式目标是为了培养一个专业的武术运动员,而现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以及人们择业的自由化,希望自己或自己的孩子从事以武术为职业的人或家族在都市里未必能有多少,所以,这是社会大背景的变动;第二,再来谈谈人们对健身的需求,现在已不同于20世纪80年代少年宫武术班报名火爆的场面了,现在各种以健身为主题的项目已经来到了我们身边,就连远在千里之外的跆拳道也好像在一夜之间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人们的选择多了,他们可以选择一些既能健身又能休闲娱乐的体育运动项目。当然,这种竞技武术训练模式的训练过程单调乏味并且艰苦、而且为上一级武术运动员培养机构选择人才的竞技武术模式自然就会被其它体育运动项目淘汰,面对社会群体武术人群的稀少,又如何能发展竞技武术事业?现各地的少年宫、中小学在遇到武术招生人数稀少和甚至连一个班都凑不上的尴尬局面,就是这种情况真实的写照。所以,必须要把武术放到一个时代的背景下进行相应的研究,才能使武术教育工作者完成继承和发展武术的历史使命。

那么,群众武术怎么练,怎么合理安排它的训练内容和方式,使它既能满足社会群体的要求,又能为竞技武术做人才资源上的准备。

首先,扩大社会群体的参与人数,这是基础,也就是说,只有参加的人多了,才会有武术运动的发展,也可以使竞技武术在选拔人才时的范围更为广阔。这就需要武术迎合社会群体健身的要求,对“竞技武术”(培养武术运动员的练习方法)训练模式进行相应的改变。针对社会群体生理及心理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武术内容及训练。

第二,它还应该执行初级武术教练员的职能,也就是能为竞技武术提供后备人才的职能,这就要求提供社会群体教学服务的武术教师(或组织)要有一个统一规范的动作标准,只有动作统一了,你才可能比较标准动作,知道动作对不对,武术的手型、步型做没做到位。如果没有这个统一,张三教A 拳、李四教B拳,张三说李四教得“不对”,李四反过来说张三教得“不好”。这就是由于套路或技术动作没有统一的原因。但说到武术教练的这个职能,还应该放在有一定群众基础上去完成。其实,学习武术的途径和方法不止一条,不是说先压了腿再踢了腿才叫“练武术”,如果问题就这么简单,那更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先练半年体操、把韧带拉开了再来练武术,这样对他的发展更好。所以,长期以来武术教育界普遍存在的教学思维定势,即培养专业武术运动员的“竞技武术”教学模式,必须要改变。如果不改变,社会群体武术市场就没了,而随之而来的祸及秧池,竞技武术后备人才也没了,生拉硬拽也没有人愿意学习“武术”。所以,在针对社会群体进行武术教学时,着重对习武者进行全面的塑造和培养,如武术的“精、气、神”、课程的科学安排、训练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动作规格的标准性等,而不仅仅是“竞技武术”只练武术技术(主要是基本功)的单一培养。从而在这些扩大的社会群体武术人群中,选拔出更多的竞技武术的后备人才。

第三,如果有可能,通过武术学习还应该折射更多的传统文化信息和培养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及道德品质。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武术的社会功能,而现在武术中的这种社会功能可能已经名存实亡了。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术,在传统武术的基本上进行研究和创新,使武术真正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