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

太极拳

太极拳的拳法变幻无穷。“太”是大的意思,“极”是开始或顶点的意思。

陈氏太极拳:此拳起源于明末清初,创始人有说是武当山上的张三丰,也有说是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陈王廷。陈氏太极拳创始人是陈王廷,书上是有记载的。据载:陈王廷曾任过温县保安兵,明亡后隐居家乡,一边务农,一边于闲暇时练拳养生。他研究道家的《黄庭经》,编拳时参照戚继光的《拳经》,创编了陈氏太极拳。戚继光是明代著名的武术家,他曾总结和整理了明代16家民间著名拳法,吸取其精华编成32势拳套。陈王廷吸收了其中29势编入太极拳套路。陈王廷还懂些医书,编拳时又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动作,气沉丹田,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把拳术中的手、眼、身法、步的协调配合同导引、吐纳有机地结合起来。太极拳运用了中国古代的中医经络学说和阴阳学说,要求“以意引气,以气运身”,内气发源于丹田;以腰为主,要发力于全身。陈王廷发明创造了陈氏太极拳后,在长期的演变中又逐步形成了许多流派,而且各式风格特点各不相同。

杨式太极拳:据记载,河北永年人杨露禅,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做长工,学得陈氏太极拳。这里还有一段故事,传说陈氏太极拳陈家不轻易传给外姓人,杨露禅便装做哑巴在陈家打长工干零活,白天干活,晚上偷着学艺,大家都知道他是个哑巴,因此对他也不介意,这样在陈家干了三年苦力,杨露禅对于陈氏太极拳所有套路、技艺、要领,俱已融会贯通。有一天,吃过早饭,杨露禅收拾完毕,便来到陈长兴面前,双膝下跪,说师傅莫怪,三年已满我该回去了。陈长兴一惊说你不是哑巴吗,怎么说话啦?杨露禅说,我要不装哑,你们不教我,我就没机会学太极拳。陈长兴听了很受感动,当即教起来。自此,师徒亲如手足,就这样前后经过六年时间,杨露禅把太极拳的技艺第一次从陈家沟陈氏家族带了出来,在北京、河北一带教拳,后经磨炼创编出了姿势舒展大方、易学、易练的杨氏太极拳。后到北京传习拳艺,经其孙杨澄甫不断修改,成为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特点是舒展大方,速度均匀,动作和顺,绵绵不断。

吴式:全佑,满族,河北大兴人,初拜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又拜杨露禅次子杨班侯学小架子。其子吴监泉在继承父传的拳套上不断修改,即流传至今的吴式太极拳。其特点是:以柔化著称,动作轻松自然,连绵不断,紧凑中自具舒展,不显拘谨。

武式: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初从师杨露禅,学陈式老架太极拳,经多年演练,自成一家。其特点是:姿势紧凑,动作舒展,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在进退旋转中始终保持中心,出手不过足尖,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

孙式:河北定县人孙禄堂,精通形意、八卦,民国初向郝维祯学太极拳,博采各家之长,独创孙式太极拳。特点是:进退相随,动作舒展圆活,敏捷自然,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

几十年来,太极拳发展非常快,普及面很广,国家体委推广的24式太极拳、32式太极剑、48式太极拳,以及1989年中国武术研究院编写的适应竞赛的陈、杨、吴、孙式太极拳和综合太极拳的套路,为太极拳进一步向世界推广,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太极拳的主要方法有:挤、按、肘、靠、分、云、推、搂等手法,栽、搬、拦、撇、打等拳法,蹬、分、拍、摆莲等腿法。其运动特点是:心静体松,呼吸自然,轻灵沉着,圆活连贯,上下相随,虚实分明,柔中寓刚,以意导动。

练习太极拳要想达到健身效果,必须做到: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松腰敛臀,虚实分明,用意不用力,一动无不动,内外相合,运动如抽丝,迈步如猫行等等。由于太极拳本身的特点是老、弱、病、残者,身体健康的人和青少年都可以进行锻炼,强健体魄。青少年通过练习太极拳,可以增加自我控制力,集中注意力,增加稳定性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有一副好的身体的渴求越来越重视,因此,练习太极拳的人是越来越多,在我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加太极拳运动,成立了许多社会辅导站,电台、电视台还不间断地播放各式太极拳的教学套路,为人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学习条件。在日本,每年都要举办全日本太极拳比赛,每年有几十万人参加太极拳锻炼,水平提高很快,目前,已经在酝酿着举行世界性的太极拳竞赛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