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 产业发展规划
(1)第一产业发展规划

产业发展规划图
①粮食作物种植及产业链开发。玉米种植+产业链开发:实行土地流转,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规模的经济效益。依托现有合作社,实施“企业+基地+农户”三结合的运行机制,引导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向现代化、规模化、标准化、统一化转型。延伸产业链,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开展农业种植体验生活。
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根据银河村未来发展畜牧养殖业的规模,规划期内可适当扩大苜蓿种植规模,建设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
②露地及设施蔬果种植基地。在沿滨河大道西侧、中央粮库北侧的一般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区,建设设施温室。种植时令蔬菜和反季节菜,进行周年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种植,以保障银北、蒙西蔬菜的周年均衡供给。
结合蔬菜生产,发展蔬菜分拣包装,增加冷库储藏产业链,同时结合网络信息技术,拓展销售路网,打造精品蔬菜。
③养殖业。畜禽养殖:将村庄内的养殖大户以及零散庭院养殖的牛羊全部迁出至村庄南侧二矿南农场空地(该空地属于二矿南农场),建设规模约100亩,不仅可以满足本村牛羊养殖的需求,还可吸引周边村庄养殖户向本养殖园区集中。
渔业养殖:实施渔业养殖技术培训,丰富村民渔业养殖的知识,同时结合技术的更新,引进渔业养殖的新品种,如泥鳅、美国叉尾、丁桂、武昌鱼等。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探索推广水禽养殖,芦竹、茭白、荷花等水生植物种植。结合现有渔业发展状况,开设休闲垂钓、特色饮食等。开设渔产品的加工业,使产品得到真正增值。

畜禽养殖基地
(2)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①注册“银河”农产品及食品品牌。以适水产业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健康养殖基地为载体,积极开展无公害水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水产品的认定认证,注册“醉美银河”农产品品牌和食品加工品牌,设计以健康、绿色、生态、美味为主题的具有极高辨识度的包装。
②农产品包装加工。在一队南侧闲置地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面积约9.94公顷(149.10亩),利用现有废弃牛羊屠宰车间改造成为食品加工车间和冷藏冷冻库,重点进行五谷加工、蔬菜加工、肉食加工,还可进行鲜果(无花果)和蔬菜简易包装,引进食品加工设备,主要加工真空包装玉米、玉米汁、脱水蔬菜等。
③商贸仓储物流。在一队南侧原闲置地开辟商贸仓储物流片区,建设面积约2.76公顷(41.37亩),建设商贸交易中心,成为各类生活物资、农产品的集散地和展示地,作为整个辐射区域的后勤物资基地、商贸服务基地。
(3)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①乡村旅游与乡村民宿。在靠近银河湾的二、三队,主要发展以湿地旅游和田园风光游为背景的乡村旅游。规划在三队打造乡村民宿片区,引导部分村民利用自家住宅升级,改造成精品民宿。由于四、五、六队常住人口较多,宅基地面积过大,规划在四、五、六队发展庭院经济。

商贸交易中心

乡村民宿

观星部落
②开发“乡村夜经济”,建设“观星部落+帐篷营地”。观星部落——守护暗夜、共享星空:以“中国最佳银河观赏地”为噱头,利用二队东北侧空地,建设造型独特的观星部落单体建筑——“仰望星空:看得见星星的房子”,配置高倍天文望远镜,为夜晚留宿的游客提供天文知识讲解和观星指导。
帐篷营地:在观星部落内设置帐篷营地,露营地远离城市、风景秀美、贴近大自然,为人们带来自由的、随意的、放松的、不同于城市快节奏的娱乐休闲体验。
星光漫步道:在二队、三队之间的乡村道路,采用星星造型的太阳能自发光地灯,建造一条星光漫步道,增加游客夜间游赏的趣味。
(4)银河艺术社区
以“火车皮”改造的主题化餐厅为主体,配套乡村大舞台,建设银河艺术社区,注重创意型、艺术性、个性化,加上创意和美学元素,形成颇具特色、不同主题的夜宿、夜游、夜购产品。
(5)湿地科普+研学旅游
依托湿地内大面积的红柳林和沙枣林,建设红柳林驿站和沙枣野趣园,使游客可以深入湿地,观赏大面积红柳林和沙枣林。在湿地内开展湿地观鸟、爱鸟护鸟活动,邀请区内著名湿地、鸟类专家亲临指导观鸟及开展鸟类科普讲座,并将观鸟活动打造成为银河村独具特色的研学旅游项目。
设施农业采摘旅游:依托设施农业栽培的反季节蔬菜、特色瓜果,开展名特优新果品的观光采摘游活动。
田园旅居康养——“共享小院”:未来可打造多个“共享小院”用于发展旅居康养产业,配套建设书院、乡村剧场、公共食堂、医疗服务站等。

湿地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