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农居建筑整治与引导

7.2 农居建筑整治与引导

(1)整治措施

拆除:积极引导村民自行拆除建筑质量较差或失去使用功能的空置住宅、独立辅房、牲畜棚圈等,拆除后用地改作他用。

改变建筑功能:规划建议将部分厂房改造成旅游设施或相关服务设施,要按照特色宾馆、餐馆及其他服务设施项目建设要求,通过立面改造、庭院整治、设施配套、内部改造等方式,改变建筑使用功能。

重点整治:重点整治建筑主要指银河村四、五、六队的建筑中景观风貌一般的建筑。主要采用平改坡、立面整治和庭院美化3种整治模式。

img

居民点整治措施图

一般整治:一般整治主要包括屋面整修、现状面砖墙面清洗、墙面涂料粉刷、栏杆和线脚粉刷,局部更换、粉刷或清洗窗框、门框等。

(2)提升改造区域详细设计

①空置宅基地和空置农房引导。除七队外,共计空置宅基地42户,面积约为5.25公顷。规划对这些空置住宅进行统一编号,并通过对其建筑质量和功能分析,以不同置换方式以对其进行有效利用。

规划针对空置农房基础条件的不同,引导不同的利用方式。根据这类空置房都以散落形式存在、面积大小不一的特点,规划依据村庄现有用地功能安排,合理利用这些空置房,不仅可以理顺村落肌理,疏通道路交通,还能弥补村落相关功能的不足与缺失。规划建议由村集体通过一定的补偿政策,收回并合理利用这些空置建筑,或者拆除用于民宿修建。主要对建筑质量较差的空置房进行拆迁平整,作为居民点内的公共场地。对于建筑位置好、结构稳固的空置房,可以通过外立面整修及内部空间改造,置换为公共配套用房,比如村民棋牌室、儿童娱乐室等。

由于村内各户家庭经济条件存在很大差异,有部分村民目前还属于无房户。规划建议将建筑质量较好,且户主也无意向居住的空置住宅,由村委制定相应补偿和流转政策,积极引导空置住房在村内流转,满足无房户或经济条件较差家庭的居住需求。

②建筑改造。本次改造主要对沿村庄主要道路两侧农宅的墙体、围墙进行统一粉刷。统一立面形式包括建筑色彩、建筑材料、建筑装饰,同时改造室内环境。平屋顶住宅建筑改造,在山墙面增设高低错落的平挑檐。立面整治主要包括墙面贴面砖,局部加披檐,悬挂立面花池,涂料粉刷栏杆和线脚,更换或粉刷窗框、门框等。墙面底层0.8米墙身处青砖勾缝,或者贴当地石材,房屋四周都要做散水。

③围墙改造。规划建议通过政策鼓励,积极引导居民对自家院落围墙按要求进行改造,采用砖砌体通透式围墙,外侧可采用苯板隔挡后进行粉刷,防止围墙的返碱脱皮。

④庭院美化。在原有本底基础上,以清理修建为主,突出庭院整洁宁静的感觉。庭院面积较大的可搭建葡萄架、瓜架等。鼓励农户住宅进行改水、改厨、改厕。鼓励村民利用自家院落或门前空地进行绿化。

⑤公共配套。在各队公共活动室的旁侧或者根据场地需求建设广场,增加休憩设施。

(3)腾退新建区域详细规划

①建筑布局与风貌引导。腾退新建区域主要位于银河六队、三队与四队。依据规划指南,村民建房遵循“一户一宅”的规定,新建住宅不得超过规定的宅基地标准。共可新建安置户50户(可安置拆除的常住户与候鸟户)。村民建房必须遵循“拆旧再建新”的原则。新建住宅整体色调以米黄色为主,配以灰色瓦面,主要采用双面坡。剩余常住户的住宅建筑与提升改造区的建筑改造方式一致。

img

庭院美化效果图

img

院墙改造效果图

img

休闲广场

img

腾退新建区(六队)平面图及公共设施效果图

img

腾退新建区(六队)鸟瞰图

②住宅建筑户型使用功能引导。住宅建筑户型设计充分尊重银河村居民的日常生活和居住习惯,户型占地面积分为96、120平方米两种,并联式布置,部分区域根据农村宅基地的情况,单独布置,层数为一层。

建筑色彩与材料引导:村庄的建筑色彩选择应充分体现与银河的整体环境背景相协调的原则,整体建筑色彩以米黄色墙体灰瓦为基调。建筑材料应尽可能利用当地的传统材料,以毛石、青砖、外墙瓷砖等材料为主。

建筑朝向与高度引导:规划建筑以朝南偏东、偏西为主,原则上与现状建筑朝向保持一致。建筑层数以一、二层为主。规划延续村庄的整体风貌与空间格局。采用附加阳光间式被动式太阳房技术。

③三队新建民宿建筑样式风格指引。规划拆除位于银河村三队西南侧的土坯房建筑,新建民宿。民宿的风格与现状住宅基本保持一致,屋顶双面坡,建筑立面颜色沿用土坯房建筑的颜色,稍作改动。建筑材料选用石头、红砖、木梁等。高度控制在一到三层。

img

新建进深6米住宅建筑户型

img

进深8米住宅建筑户型

img

新建进深6米住宅建筑单体

img

新建进深8米住宅建筑单体

img

效果图

img

三队新建民宿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