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5 非洲

10.3.5 非洲

一般地说,北非国家遵循阿拉伯的礼仪、规则及行为准则,采用阿拉伯的手势语言及礼貌习惯;中非国家沿袭非洲的多种文化的特点;南非在很大程度上受荷兰及英国影响较多。

1.南非——商务礼仪习俗

[礼俗]

南非社交礼仪可以概括为:黑白分明,英式为主。所谓“黑白分明”是指受到种族、宗教、习俗的制约,南非的黑人和白人所遵从的社交礼仪不同;“英式为主”是指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白人掌握南非政权,白人的社交礼仪特别是英国式社交礼仪广泛流行于南非社会。以目前而论,在社交场合,南非人所采用的普遍见面礼节是握手礼,他们对交往对象的称呼则主要是“先生”“小姐”或“夫人”。跟当地人交谈或碰面的时候,不能目不转睛地盯着对方,这么做,对方一定大感不悦。他们认为,握手用力的程度跟对方好意的程度是成正比的,如果握得有气无力,表示虚情假意,毫无诚心,被称为是“礼貌不周”。南非一年四季都很温暖,雨量也很少。在七八月间(当地的冬天)来此出差的人,最好准备一点较为保暖的厚衣服。

[着装]

到南非进行商务活动,最好穿样式保守、色彩偏深的套装或裙装,不然就会被对方视为失礼。参加一般的商务谈判,男士穿两件套或三件套的西装均可。此外,南非黑人通常还有穿着本民族服装的习惯,不同部族的黑人在着装上往往会有自己不同的特色。

[会谈]

南非的商务礼俗,拜访需先预约,遵守约会时间;英语名片最为方便;在商务谈判桌上,只允许使用英语对话;商人信守合同,交易方式力求正式,喜欢对方有话直说,不喜欢转弯抹角地拖时间;在付款方面也严格按照规定执行。按南非交易的订约、交货、付款方式是偏重于英国式的,而不管是荷兰系或英国系企业都是如此,由具有决定权的负责人出面商谈,属权力集中型,因此,商业谈判不会拖时间;当然,其也希望对方商谈代表也要具有决定权。他们很遵守约定,付款方式也很规矩。最好于2—5月和9—11月去访,避免圣诞节与复活节前后的时间;当地犹太商人不少,注意避开犹太节日。

[宴请]

南非当地白人平日以吃西餐为主,经常吃牛肉、鸡肉、鸡蛋和面包,喜欢喝咖啡与红茶。南非黑人喜欢吃牛肉、羊肉,主食是玉米、薯类、豆类,一般不喜生食,喜欢吃熟食。随着欧洲移民、马来族奴隶及印度人的到来,又形成了多样融合的烹饪艺术,尤以芳香浓郁的咖喱料理、慢炖拼盘、传统非洲佳肴及本土烤肉最为脍炙人口。南非著名的饮料是如宝茶。在南非黑人家做客,主人一般会送上刚挤出的牛奶或羊奶,有时是自制的啤酒,客人一定要多喝,最好一饮而尽。

[禁忌]

在非洲尤其是南非,随便称非洲黑人为African会遭到厌恶,Negro和Black也是禁词。信仰基督教的南非人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南非黑人非常敬仰自己的祖先,他们特别忌讳外人对自己的祖先言行失敬。跟南非人交谈,有四个话题不宜涉及:(1)不要为白人评功摆好;(2)不要评论不同黑人部族或派别之间的关系及矛盾;(3)不要非议黑人的古老习惯;(4)不要为对方生了男孩表示祝贺。

2.埃及——商务礼仪习俗

[礼俗]

埃及人见面时一般先握手,随后亲吻对方的脸。当地还有一种吻手礼节。埃及人谈话时习惯站得近些,他们的目光注视对方但不凝视。同埃及人相处谈话时,尽量回避政治问题、宗教纠纷、男女关系等话题,而多谈一些埃及的古老文明和优质的棉花等话题。埃及人认为用手指人是不礼貌的。在埃及,进清真寺时务必脱鞋,要举止恭敬、态度虔诚,忌讳踩祈祷用的铺垫。

[着装]

埃及是伊斯兰教国家。去埃及男女都不能穿裸露肩膀的衣服;男子不能穿短裤、背心;女子不能穿超短裙、紧身衣。参加商务活动可穿保守式样的西装。

[会谈]

无论是拜访公司或朋友都要提前订好时间,但埃及商人时间观念不强,有时不按约定时间到达。埃及人对专访客人很重视,即使是不速之客,他们也会给以热情招待。同埃及商人洽谈生意时往往需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因为他们会多了解一些对方情况后再做决定。在埃及从事商务活动用英语,持阿拉伯语和英语名片均可,但使用英语、阿拉伯语对照的名片更方便。

到埃及进行商务活动最好是在10月至次年4月,另外,当地每周工作日是从本星期六到下星期四,星期五是伊斯兰教的休息日。埃及货币为埃镑,埃及不允许埃镑进出海关。埃及海关的外汇申报制度相当严格,外国货币进出海关不限量,但需先报数额,否则将受到严厉惩罚。

[宴请]

埃及人通常不愿吃用酵母蒸出来的平圆形面包,在口味上,一般喜欢清淡、香甜、不油腻的食品;用餐时通常不喜欢互相交谈;习惯用右手就餐,认为左手不洁净,不但不能用左手与他人接触,更不能用左手给别人递送食品或其他物品。一般都遵守教规,忌讳喝酒,但可大量饮茶,款待埃及人要用不含酒精的饮料。他们有饭后洗手、饮茶聊天的习惯。他们还习惯喝一种加入薄荷、冰糖、柠檬的绿茶;绝不吃猪、狗肉,也禁止谈论有关猪、狗的事;不吃虾、蟹以及鳝鱼等海产。埃及的社会活动开始时间一般较晚,晚宴一般要在22:30或更晚些才开始。

[送礼]

如果被邀请到埃及人家吃饭,习惯上带花或巧克力作为礼品。在送礼或受礼时,一定要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能只用左手。

[禁忌]

埃及人喜欢绿色和白色,而忌讳黑色和黄色。他们认为3、5、7、9是积极的,而13是消极的。在埃及不许穿带有星星、猪、狗、熊猫图案的衣服,同样图案的包装纸也不受欢迎。由于伊斯兰教历与公历的差异,斋月的时间每年不同,在斋月期间,如果你在当地人面前吃喝东西或吸烟,会被训斥。埃及名胜古迹很多,但有很多地方是禁止外国人拍照的。埃及人忌讳缝衣针,“针”在埃及是骂人的词,万不可赞美妇女腰细如针,她会感到蒙受奇耻大辱。千万不要把照相机对准当地妇女。

礼仪小故事

周恩来总理涉外礼仪故事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周恩来总理当时给我们确定的接待方针是“不冷不热,不卑不亢,待之以礼,不强加于人”。

尼克松乘坐的专机于2月21日中午抵达北京,周恩来总理等到机场迎接。尼克松下飞机时,为了突出他和他的夫人,使照片拍出好的效果,不让基辛格、罗杰斯等人同他一起下机,等他跟周恩来握手之后,其他人才下舷梯。而周恩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在尼克松步出机舱,走下舷梯近一半时,周恩来鼓起掌来,尼克松也报之以掌声。请注意,周恩来不是等尼克松一出舱就鼓掌,也不是根本不鼓掌,而是等尼克松下梯一半时才鼓掌,足见周恩来总理对礼仪细节的重视。

尼克松对周恩来说:“我非常高兴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这是中美两国领导人越过一个大洋,越过相互敌对20多年的握手,这表明中美关系从此揭开了新的一页。”而周恩来则对这次历史性的握手做了寓意深长的形容:“你的手伸过世界上最辽阔的海洋——我们25年没有交往了啊!”

机场欢迎仪式,按惯例是悬挂两国国旗、奏两国国歌和检阅仪仗队等。尼克松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我方的接待完全符合礼仪,但同当时我们接待其他国家贵宾的仪式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没有群众欢迎场面。所以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对我们接待工作的评价是“合于礼而不热”。

在欢迎宴会上,由于周恩来的精心安排,中国乐队演奏了美国民歌和尼克松家乡的歌曲«美丽的亚美利加»«牧场上的家»,让尼克松夫妇感到非常亲切。周恩来一般在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碰杯时,总是让自己酒杯上沿去碰对方杯子的中间部分,以示对来访客人的尊重,但这次在向尼克松敬酒时,却特意将他的酒杯杯沿和尼克松的酒杯杯沿持平后再碰杯。这种细节安排既不失礼也不过分,显示了我们对美国人不卑不亢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