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人格作出正确的判断
个体在年轻时习惯模式形成、成熟和变化时,是其人格变化最快的时期。女性在15~18岁会逐渐从女孩变成女性。一个女孩在15岁时,跟同龄的男孩、女孩就是同伴的关系,可到了18岁时,她却变成了每个男性的性对象。
人格变化的过程是逐渐减慢的,个体进入30岁后,人格变化的速度会进入极其缓慢的阶段,这是我们从研究人的习惯的资料中获悉的,有科学的依据。研究资料还表明,大部分人在这段期间开始安于现状,行为组织体系的模式不再发生变化,除非持续受到一个新环境的刺激时,才会继续发生变化。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个日常的30岁的个体,你会发现,他在今后的几十年里的变化很微小。如果一个30岁的妇女,平日喜欢说闲话,习惯幸灾乐祸,讲话声音很大,和邻居的关系很紧张,那么,就算她到了40岁或是60岁,情况也不会有什么变化。
普通人不需要认真研究他人的人格,往往也能够判断出周围的同事的人格。不过,为了快速地适应生活,迅速判断出他人的人格,会让我们养成一种喜欢依靠表象判定他人的习惯,这种做法很容易伤害到他人。有时,我们会扬扬得意自己能快速判断出他人的人格,认为自己能够一眼看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的人,并坚信这种判断是对的。事实上,用这样的方式去观察的人,会在他的行为表现中,发现一两件不同于我们特殊的倾向性与喜好。这样的情况太普遍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些关于人格的判断理论并不真实。我们只有采取客观的方法观察个体,才能对人格做出正确的判断。
尽管短期的观察和私人访谈,以及职业测试和智力测试,能让我们发现一些问题,但要掌握一般工作习惯、道德习惯、情感习惯的资料,还是需要长期地观察在复杂情境中工作和生活的个体。
当然,每个人都能收集他人的人格资料,但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学观察家,以及突破自己人格限制的人,在观察上更为精准。
在对人格进行研究时,我们选取的大都是职业方面的案例,这可能会让一些人产生疑问。事实上,案例中介绍的那些方法,不仅仅适用于职场,还适用于很多方面,如交友、择偶等。现代社会,人们的婚姻频频亮起红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就包括青年男女相遇、相交的快速性这一因素。在性刺激的支配下,青年男女无法理性地观察对方,致使结婚之后,发生了人格碰撞,有勇气面对的人就选择了离婚。当然,至今为止,尚未有一种真正的方法,能够预测出两种人格能否在婚姻中共存,只能在婚后去发现。我在咨询工作中发现,性顺应的重大失败,是导致婚姻最大问题的源头。
两个人生活在一个逼仄的空间里,必须拥有真实而坦率的性顺应,才能拥有共同的幸福生活,否则是很难实现的。我曾经先后对25对年轻夫妻进行过访谈,他们之中只有一对真正能够做到性顺应。差不多每个案例中出现的问题,都跟他们的行为密不可分。这就是说,他们在身体上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行为。矛盾的原因主要来自哪些方面呢?不良的教养和性组织是关键。通过我们的指导,他们拥有了性顺应。如果年轻的夫妇能够在婚前得到适当的指导,他们的婚姻状态都会得到相应的改善。但是,给予指导并不容易。通常,父母和家庭医生给出的指导往往都是不恰当的,而这些不恰当的指导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我为什么要跟大家谈论这些呢?首先,我认为,人格的所有方面,都有助于维系良好的婚姻状况;其次,如果年轻一代不曾面临这样的问题,我们现行的没有被社会试验过的婚姻制度,很可能会在今后几年里遭受重创,且大城市的状况会更明显。
当我们有了人格判断时,该让它发挥出怎样的效用呢?很简单,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依据,以此来雇用和解雇行业中的人员;或是以此为指导,对人员进行降级和提升。与此同时,我们的社交关系、朋友关系和生产关系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根据对某人的人格判断,选择是否要跟他们交往。毫不夸张地说,这也是我们做出选择的唯一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