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研究没有捷径可走
如果我们采访一下被试,能否通过这样的一次访谈,就了解与人格相关的内容呢?
的确,在与私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个体的部分情况。
可是,私人访谈只进行一次是不够的,必须进行扩展,那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必须重视访谈期间的一些细节,很多细微的情况都值得被发现和利用,比如他说话的语气、走路的姿势,以及他的外表,都对观察有重要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这些表象,快速判断出他是否接受过教育,举止是否优雅。有的人在接受访谈时,嘴里叼着雪茄,不脱下帽子;另一些人表现得惊慌失措,甚至连话都说不出来;还有的人在接受访谈时,总是自吹自夸,让人忍不住想远离。
一个人的衣着,可以反映出他的行为。他是否爱干净,我们看看他的衣着就可以知晓。如果他的衣领很脏,手和手腕上也有脏东西,那我们可以断定,他不太爱干净、举止粗俗。可是,从私人访谈中,我们很难知晓一个人的工作习惯,也无法知晓他是不是诚实可靠,会不会坚持原则,以及他的个人能力如何。就像我在前面所言,想判断一个人的人格,必须要详细地了解其生活经历。
人们为什么都深信自己能够判断人格呢,无论他的身份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可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太相信自己了。在他们生活的那个圈子里,人格把一个标准抛给了他们。
如果要你从一群到办公室里申请做勤杂工的人中,或是一群来申请其他简单工作的人中,蒙住眼睛去挑一个人来任职,你选对人的概率只有一半,或是稍微高一点点。通常情况下,我们对工作标准提出的要求并不高,所以每一个在办公室里工作的人都能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的工作,一旦提高了标准,这些人就无法顺利地完成工作了。
虽然不少的办公室主管目光都很犀利,也见过了那些申请工作的人员,并向他们发问,对其回答进行了记录,以便了解他们的本质。然而,用这样的方式选择人才,并不是最好的,它无法提高挑选的准确率,只是比随意选择的方法稍强一点。正因为此,才让不少心理学骗子有了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