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习惯的形成

02.言语习惯的形成

婴儿在三个月左右时,就能够伸手抓东西。经过特殊训练后,到五个月左右,这种习惯会得到充分的发展。不过,婴儿的第一次发声习惯要晚一些才开始,且发展较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有些孩子已经六个月大了,任何常规类型的言语习惯都还没有形成,而有的孩子在1岁大时,就已经有了很多的言语习惯。

那么,婴儿形成简单的言语习惯,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和妻子对B进行了实验,尝试在他身上形成简单的言语习惯。B还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开始处理他的嫉妒行为。B出生于1921年11月21日,当他五个月时,他已经显现出了这个年龄的婴儿必备的所有技能,如能够发出“咯咯”声,并发出“ahgoo”以及“a”和“ah”的变音。这个孩子2个月大时,开始用奶瓶喂养。考虑到这一点,我们从1922年1月12日开始,把这些音和奶瓶联系起来。

我们的实验步骤是这样的:先让B自己吮吸一会儿奶瓶,然后从他手里拿走奶瓶,但不收藏起来,而是拿在我们手上,就站在他面前。这时,B开始变得焦躁不安,身体开始移动,两只小脚不停地踢蹬,并伸手去抓奶瓶。我们对他大声发出“da”音,这种刺激大约持续了三个星期。当然,在对他进行这种刺激的过程中,我们会在他发出哀鸣或呜咽时,把奶瓶递给他。1922年6月5日那天,当我们拿着奶瓶站在他面前,并向他发出刺激音“da”时,他也发出了“dada”的词音。这时,我们立刻把奶瓶递给他。

大家可以看到,在这段时间的反复刺激下,B已经产生了变化,可以发出“dada”的声音。在那样的情境下,我们重复了三次这一过程,每次他都发出了刺激词的声音。为了进一步观察他的反应,我们又连续五次拿走他的奶瓶,但不给他刺激词。结果,B为了得到奶瓶,竟然主动说出了“dada”一词。他还在一次实验中,连续发出这个刺激词的声音。在之后的几个星期里,我们继续观察他,发现引发这种反应变得容易了很多,就跟引起其他任何的身体反射作用差不多。言语反应几乎只局限于这种刺激,我们在对B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发现,在某些场景下,我们把玩具兔子拿给他时,他也说了“dada”,可是换了其他东西后,就没有发生这样的情况。

1922年6月23日那天,我们发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且很令人兴奋。婴儿B发出了他之前从来没有学习过的其他种类的声音,如“boo-boo”和“bia-bia”及“goo-goo”。当他发出这样的声音时,他没办法继续发出“dada”的发音。他可以快速地发出一连串其他的声音,可期间却再没有发出“dada”的声音。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却很轻松地就发出了“dada”的声音。7月1日那天,他又带给我们一份巨大的惊喜,在没有给他任何刺激词的情况下,他嘴里的“dada”声突然变成了“dad-en”,但他并没有忘记“dada”这个音,偶尔还会发出这个声音。

B出现的现象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打破婴儿的哺乳习惯,观察他发出“dada”声音的言语场合,并立刻给他奶瓶,那么,他的这种习惯能否更早、更快地形成呢?我认为,这是极有可能的。对于我们在实验一开始做的,用奶瓶喂他时大声发出刺激词“dada”引起反应,效果是不是明显,是值得斟酌的。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理解我的观点,我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我在怀疑,在婴儿的早期阶段,是不是能够模仿任何言语?虽然后来这种所谓的模仿也出现过,但大多数情况下,可能不是孩子在模仿我们,而是我们在模仿孩子。当这些声音形成了条件反射,我们就可以断定,对于整个语言活动来说,它是“模仿的”。为什么这样说呢?在社会交往中,一个人的口头语言,会刺激到另一个人引发相同的或不同的言语反应。

在第一百五十天的时候,我们结束了这一阶段的实验。当时,我们对婴儿B伸手抓物和与其习惯相应的一种有条件的发声反应,基本上算是建立起来了。可以说,到了第一百五十天时,这种反应的表现已经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