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消极反应与体罚
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中,遭受体罚是司空见惯的事,人们经常会听到或参与讨论这一话题。我认为,我们的实验应该算是解决了体罚的问题,而且我还觉得,体罚这个词语就不该出现在我们的语言中。
对肉体的惩罚,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了。现代社会中,之所以还会存留对罪犯和犯错的儿童进行惩罚的观点,主要是受教堂中古老的受虐狂实践的影响。我们必须不承认,圣经意义上的惩罚从来都没有消失过,也就是“以牙还牙”的观点。
对儿童进行惩罚的行为,我是坚决反对的,这绝非是一种好办法。无论是老师、法官还是父母,他们总觉得,唯有建立符合团体行为的个人行为才是正确的,也是孩子必须要有兴趣的。大家都知道,行为心理学家是严格的决定论者,他们的思想是,不管是孩子还是成人,都必须做自己职责以内的事。要让一个人做出不同的行为,唯一的方法就是先让他缺乏教养,再让他变得有教养。我们知道,许多儿童和成人的行为,并不符合家庭与团体建立的行为准则,甚至是反其道而行的。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家庭和团体没有对他们进行充分的训练。人的成长是一辈子的,而社会训练也应当一直坚持下去。由此,我们可以说,如果一个正常人的行为背离了社会行为准则,家庭、老师和团体中每个成员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我们把话题拉回到体罚上来,在我看来,这一行为不可饶恕。
首先,我认为父母之所以体罚孩子,是因为孩子的行为偏离了社会常规。也就是说,先有孩子的行为,后有父母的体罚,通过这种不科学的过程,条件反射是无法建立的。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白天犯了错,晚上就要狠狠地打他一通,让孩子长记性,今后不再犯。这种想法实在令人匪夷所思,甚至是很愚蠢可笑的。我们一些法律的惩罚方式也同样荒谬,比如为了让犯罪行为不再发生,允许人们在一年中犯罪,然后到一年或两年后再对其进行惩罚。
其次,父母和老板对孩子进行体罚,多半都是为了发泄情绪。
最后,当孩子的行为偏离社会的常规后,父母以殴打的方式体罚孩子,希望用这样的方式让孩子长教训。然而,体罚的力度难以掌握,太过柔和难以达到条件化的消极反应的刺激程度,太过强烈会对孩子的内脏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另外,为了建立一种消极反应所需的科学条件,并不是对每一次偏离社会常规的行为,孩子都要受处罚;或者,经常体罚孩子,让体罚丧失效用,孩子习惯成自然,当个体面对不愉快的刺激时,会形成积极反应中的一种病态反应——也就是“受虐狂”的心理状态。
既如此,消极反应又该如何建立起来呢?大家可能跟我一样,会相信这样的事实: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正在吮吸手指、拧煤气开关,或正在打开水龙头的开关,一定会走上前去,用十分客观的方式打孩子的手指,就像行为心理学家对任何特定的物体,建立一种消极的或退缩的反应时,所实施的电击一样。我们的社会,包括不同的群体和父母,很少体罚大一点的孩子,更多的时候是口头警告。我也知道有必要对孩子说“不”,但我还是希望将来有一天,我们能创建另外的一种环境,减少孩子和成人必须建立的消极反应。
有一个不太好的情况,就是在建立消极反应的系统中,家长也卷入其中,导致消极反应系统成为惩罚制度的一部分。许多孩子在长大后憎恨自己的父母,尤其是父亲,就是因为在小时候经常被父亲体罚。所以,我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进行这样一项实验:在桌子上安上电线,当孩子伸手拿玻璃杯或玻璃花瓶时,会因触电而缩手,从而远离那些易碎的东西,这样就不会因为毁坏东西而遭受大人的惩罚。孩子拿自己的玩具是不会被惩罚的,也不会遭受电击。我想说的是,希望能够找到一种方式,让物体和生活情境建立起自己的消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