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在的消极反应与生命的存留

05.内在的消极反应与生命的存留

我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当一个人身陷逆境时,比如一直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被遗弃、被虐待、被误解,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悲伤和痛苦中,为什么还要继续活着?社会学是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而用积极反应的理论也难以给出合理的解释,无论这些积极反应是什么、有多少。我认为,人在那样的环境下依然选择活着,是因为无条件的和条件的消极反应,让人在正常的条件下,不可能采取积极向上的手段,来终结自己的生命。

我们可能会伪装自己,用一些喜欢的、伤感的语言对生活与爱情津津乐道,沉醉其中。然而,真实的情况是,大人从小就告诉我们,自杀是有罪的。我们从小就知道,要远离毒品和利器,这就说明,我们早已经对那些会伤害身体、危及生命的物体和情境建立起了消极反应。这些是从小就养成的恐惧反应,它不同于我们说的那些温和的消极反应。

以死亡为核心建立的条件反射有很多,当我们听到或看到“死亡”这个字眼时,曾经建立的消极反应很难会让我们对死亡产生任何一种积极反应。所以说,一个正常人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境中,都不会选择自杀。只有在个体患病,因为各种原因,让机体丧失生存的斗志,他才有可能会选择自杀。

当然,也有特殊情况。这样的观点放在日本人身上就不太合适了。日本人很看重自己的荣誉,一旦丧失了荣誉,他们就可能会立刻自杀。虽然人们说自我保护是一种本能,但真正让人类产生自我保护意识的,并不是情绪、本能或其他的非习得反应。虽然人们从出生就开始产生了消极反应,但那种情况毕竟是少数,不会对保护个体起到太大的作用。其他的一切反应,都是通过社会建立起来的。不过,我们的生命之所以能得到保证,就是因为存在许多无条件反应,并形成了消极的条件反应的过程。也就是说,让人类遭受厄运时,是这些内在的消极反应,让人选择继续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