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万能的情绪公式
詹姆斯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创造了一个万能的情绪公式,其核心就是“内心意识”。詹姆斯的理论和达尔文、兰格、门特加扎的理论刚好是相悖的,在他看来:“身体的变化直接伴随着对现存事物的知觉而产生,当它们发生时,情绪就是人们对这一变化的感受。如果我们假设一种激烈的情绪出现,然后尝试从身体的所有感受的意识中去提炼,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做法毫无意义。没有一种心理原料能够组成情绪,剩下的只是一种冷静的、中性的状态。”这就是说,詹姆斯认为身体的变化是源于知觉的产生,而知觉唯有本人能够感受到,其他人是不可能体会到的。
按照詹姆斯的说法,实验者研究情绪状态的最佳方式,应当是一动不动地站着,直至产生了某种情绪,然后内心意识开始作用、觉察,最后,人的内省意识可能会觉察到以下一组反应:开始感受到心跳变慢,接着是嘴巴干燥,然后是腿软,等等。这组感觉是恐惧呈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因此,詹姆斯认为人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中去觉察他每时每刻的情绪反应,且没有一种实验方法能够对被观察者情绪状态进行证明。当然,观察结果的验证就更是荒谬了。简单来说,就是他认为不可能科学、客观地对人的情绪反应进行研究。
在那个时代,詹姆斯的理论看起来是很完美的,但其实非常不全面。詹姆斯和他的追随者们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情绪反应的起源问题没有进行系统化和科学化的探究。他认为,人的情绪反应都是源自于祖先的传承,所有人都如是。可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论是错的,因为每个人的情绪反应都不一样。比如,有的人看到一只老鼠就会心跳加速、特别害怕,而老鼠饲养员或鼠类爱好者看到再多的老鼠,也不会产生任何害怕的情绪。再如,多数人在遇到危险时,都会两腿发抖、惊慌失措,但接受过特殊训练的特种兵,却可以冷静地面对突发事件,情绪对他们的影响微乎其微。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通过纯粹的自我研究或是套用公式,不可能科学地解读情绪。詹姆斯的理论让心理学失去了最科学、最有意思的研究部分,他用简单的表述就把情绪研究引入了歧途,让它与科学性和系统性渐行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