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

05.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

意识,原指精神活动。意,是自我的意思;识,代表的是认识、认知。意识,体现的是个体的独立性,是主观存在的,代表人可以认识自己的存在,能够知道发生的事情,与不同于自己的事物进行对比。

意识的定义很简单,就是能够认识和知道事物的存在的一种能力。有时,可以用精神代替意识,它是人类大脑的一切活动和结果,有自发性的思维。意识是人脑与客观世界的矛盾,有自发性的规律,可以从主观层面对人类的自我自由的实现进行认识和指导。

从人类诞生之时起,意识就出现了,人类依靠它来进行发现和创新活动,它是实践的结果,并随着生命遗传给后代。新生儿继承前辈的实践结果,与生俱来的感知能力为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任何生物都有感知能力,吸收营养的能力是最为关键的感知能力,比如吃就是天生的一种能力,人在胎儿时期就已经具备吮吸的能力。

意识来源于生物进化,从简单的有机生化发展到复杂的大脑生化,随着生命进化,这个过程从本能的自然行为进化为主动的人类行为。思想产生的基础是意识,我们的感知能力帮助我们记忆,经过记忆和分析形成思想。动物也有思想,但那种思想是自发的,不存在主观能动性,只有人的思想是主动的、多彩的。在人的实践中,意识包括记忆、思想、情绪、观念、念头等多种形式,先是直观的表象,再到一定现象的想法集合,最后通过逻辑形成观念,再通过思考形成思想。

直到现在,意识的概念依然不够清晰和完整,通常情况下,人们觉得它是人对环境及自我认知能力和认识的清晰程度。专家们无法准确地定义它,约翰·希尔勒通俗地把意识解释为:“从安稳的睡眠中醒来后,除非重新入睡或进入无意识状态,要不然,人在白天会一直处在知觉、感觉或觉察的状态。”

现阶段,意识概念中的感觉是最容易进行研究的部分,如某人感觉到了什么,某人感觉到了自我。有时,感觉已经成为意识的代名词。现在,我们对于意识的本质依然有不少的疑惑和不解。意识本质的研究存在两方面的难题:一是自然主义认识模式没有办法完全等效地模拟大脑结构和社会语境,二是相应的哲学命题和范畴太少。比如,在自我意识方面,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都在从各自的角度对意识的概念进行研究,这对于认清意识问题是很有益处的。

人脑对大脑内外表象的觉察就是意识。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说,意识脑区是指能够获得其他各脑区信息的脑区。辨别信息是意识脑区最关键的功能,说得详细点,就是意识脑区可以辨识自己脑区中的表象是从外部感官而来,还是从想象或回忆中来。这种辨识信息的能力,是其他任何脑区都不具备的。人在睡眠时,意识脑区的兴奋度降至最低,此时无法辨别脑中信息的真伪,大脑就选择了全部相信的方式,这种意识脑区失效的情况就形成了“梦境”。意识脑区不存在自己的记忆,它的存储区域称为“暂存区”,就和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只能对所觉察的信息进行短时间保存。意识是永远运动的,当你尝试停止脑中的意象时,你会发现这样做是徒劳的。专家发现,意识脑区不具备思维能力,只有在潜意识的诸脑区里才有真正的思维,我们所感知到的思维,是潜意识将其思维呈现在意识脑区的结果。

思维主体对信息进行处理后,就会产生意识,没有思维主体和思维活动,就不会有意识。思维主体能够对信息进行能动性操作,如采集、传递、存储、提取、删除、对比、筛选、判别、排列、分类、变相、转形、整合、表达等,这既符合自然进化而形成的动物,比如人类,也符合愈发完善的人工智能产品。信息是可以被思维主体识别的事物现象及表象,是思维活动的操作对象。思维活动所产生的意识以信息的形式储存、表现和传递输出,意识传播的实质是信息传播。思维主体进行下一步思维的基础,通常也是意识。

意识的产生离不开能量,它的存在和传播离不开介质,意识的存在依附于物质。意识所表达的含义,并不等同于其物质载体本身的现象。暂且不谈载体的因素,意识的内涵的存在并不占据空间,而物质的存在是要占据空间的,意识和物质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此。

思维主体在获取和处理信息的时候,信息有可能会出现各种变化。因此,意识的内容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意识可能超越客观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会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通常认为,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和概括的主观反映。不过,“反映”这个词太缺乏主动性,根本无法凸显出意识主体的地位和主动性,更别提创造性了。说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可能更加确切。

钢板在锤子的敲击下会变形,钢板变形所产生的力,有一些会通过弹性的方式反作用于锤子,剩下的部分因为挠性作用于钢板本身,使之发生恒久性变形。钢板对锤击的反应就是这两种:有对外部(锤子)的,也有对自身的。

意识是人脑对刺激的反应,意识的结果不但会在人体器官的作用下,对外界产生影响,还会通过改变人脑本身的结构而形成记忆。不过,人脑的结构比无机质的钢板复杂多了,人脑由140多亿个脑细胞构成,每个脑神经细胞都有许多神经树突,并通过神经突触和其他的脑神经相连。这些神经连接错综复杂,形成一个极其庞大的神经网络。意识的这种反应的对外行使,以及对内改变的复杂性,就取决于人脑的这种结构。

和一般的动物细胞结构相比,神经细胞的结构也差不多,人们至今也没有在脑细胞中发现思维和记忆组织。当感官接受刺激时,这些刺激转化为电或是化学信号,在神经纤维的传导下抵达大脑,在大脑中沿着相连的神经网络通道进行传导,直至大脑对外界刺激形成有效反应。传导的过程,就是意识作用的过程。

在地球上乃至宇宙中,最复杂的系统莫过于人脑了。在人的进化过程中,对自身最有利、对外界变化最有效的神经连接,并没有被淘汰,在世代遗传中被基因固定了下来。婴儿出生时,就已经拥有了完善的脑神经网络,无异于成人,特别是跟其父母的神经结构有相同之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人继承了父母的某些特殊能力。不过,相较于成人,婴儿除了吮吸反射神经和控制心跳、呼吸等植物神经通道是通畅的以外,他们的神经网络连接的粗细基本是相同的,因此婴儿大脑中的神经信号传导是整体的,也是无效的。比如,婴儿的眼睛和成人一样,能够独自看东西,但难以形成有效意识,这是因为神经网络中还没有形成有关颜色、形状、运动的相关路径。经过教育,他们才能在条件反射中强化相关的神经连接,促使大脑发育。

受冯特的影响,心理学的基调从一开始的灵魂转向了意识,这种影响力至今还在行为心理学之外的心理学领域发挥着余热。像这样把意识作为基调的心理学,创造了很多与灵魂概念相似的假设,但这些假设不仅没有证据,且无法获得公正性。行为心理学家,意识和灵魂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没有本质的区别。

对我们而言,可能大家都知道意识象征着什么。当我们有了某种知觉或思想时,或者我们打算做某件事时,抑或是我们准备、渴望做某件事时,我们是有意识的。是的,其他内省心理学论者在理解意识时,跟我们对意识给出的各种前提一样,都不符合逻辑。事实上,他们在大量的文献和论述中,根本没有准确地把意识是什么解释出来,而是在论述的过程中借助假设,把意识赋予给一些事物,当他们对意识进行分析,觉察到之前被赋予了意识的事物时,就觉得这是再正常不过的。

既然我们发现了意识,该如何对待它呢?意识不是类似一种化合物的东西,它存在于我们内部,只有通过内省的方式才能捕捉它、分析它。基于这样的假设,我发现在一些很有代表性的心理学家所做的分析中,没有提供真正可以从实际意义上突破和解决心理问题,并让研究方法趋于规范化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