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刺激的替代

02.刺激的替代

有关用刺激—反应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合理性,我们已经反复谈过,今后不再多说。接下来,我们用字母S来代表刺激或复杂的刺激情境,用字母R来代表反应。

我们之前说过,刺激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客观影响力,反应是有机体为了适应刺激而准备随时引发的一种固定不变的行为方式。我们可以再回顾一下这句话,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在上一篇中我们谈到,有些刺激第一次开始作用时,并不会让有机体产生任何的反应,我们也可以肯定,这个刺激今后也不会产生作用。不过,一种刺激本身无法令人产生应激反应,不代表它无法令人产生应激反应,前提条件是,只要我们懂得刺激替代这一事实。

举个例子,当光亮照射在我们手上时,我们的手无动于衷,可如果在实验过程中,让被试看到这束光的同时,用小幅度的电击刺激他的手,他立刻就会把手缩回去。用相应的频率反复作用几次,我们再次用灯光照射被试的手,他就会立刻作出缩手的反应。在这个实验中,刺激替代的事实就发生了,本来不足以引起被试反应的刺激,却让他产生了应激反应。当然,这个现象建立的基础是,对照明光没有形成条件反射。我们将其称为“刺激的条件化”,虽然这种表述可能不太准确。

与条件反射相对应的是无条件反射。某些刺激可以把有机体与生俱来的反应激发出来,如光线照射眼球,人的瞳孔会关闭,眼球会来回转动;再如膝跳反应、口中含酸会分泌唾液等。尽管人有很多种无条件反射,可与条件反射相比,它依然是少量的。在准备一篇长论文时,我们要考虑词语的甄选、段落的连贯性、严谨性,这个过程中所作出的反应全是条件刺激的结果。人对生产工具的使用反应,是最具有代表性的条件刺激的结果。不过,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的总数量,都没办法进行统计。

刺激替代,或称为刺激的条件化,让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刺激范围增大。我们可以在一种刺激使有机体作出反应的同时,对有机体施加另一种刺激,用来替代原有刺激对其的作用。我们在讨论刺激—反应的相关问题时,一定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这个刺激到底是无条件刺激,还是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就是会引起先天反应的刺激,比如光线照射眼球后瞳孔的收缩反应;条件刺激是发生了刺激替代的刺激,比如我们天生只有在吃到酸性的东西时才会分泌唾液,可当我们熟悉了这个刺激之后,只要听到、闻到、想到酸性的东西,就会分泌唾液,这个过程刺激就被替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