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对思维的解释
你可能会认同我在前面讲述的内容,但未必能够理解我所做的一切:这个人花费这么多时间去研究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到底是为了什么?现在,我来跟大家解释一下,我这样做的目的是想为你们提供一个背景,不再误会思维的本质。
不管你们之前如何理解思维,也不管你们现在是否还想去看看这方面的书籍,并试图去了解它,但我相信你们终究都选择放弃,就跟我一样。那么,思维到底是什么呢?可能有人曾经告诉你,思维是没办法碰触到的、独特的、非肉体的东西,它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人们很喜欢把神秘的东西跟看不到的东西联系起来。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许多过去无法观察到的现象,现在都可以被观察到。所以,民间传说中的许多事情都是虚无的。所以,行为心理学家对思维提出了一个自然科学的理论:它属于生物过程的一部分。
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心理学家所谓的思维,其实是自我沟通。虽然这一观点的证据有许多假设的部分,可它是一个根据自然科学来解释思维的前沿理论。我在这里希望证实的是:在发展这种观点的过程中,我从不认为是喉的运动在思维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曾在过去的描述中用类似的方法阐释过。
其实,我们有很多证据都表明,切除喉之后,个体的思维能力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喉可以让发音不那么清晰,但不会破坏低语,因为低语靠的是脸颊、舌头、咽喉和胸部的肌肉组织反应。说得更准确一些,低语是在使用喉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组织,当喉被切除后,这些组织反应产生作用不会受到什么影响。
还有一个观点说,思维是由组成喉的大量软骨负责的。我不太认同这种说法。这就跟我们说构成肘关节的骨头和软骨组成了打乒乓球所需的主要器官一样。我认为,在外显的言语中,习得的肌肉习惯负责内隐的或内部的言语(思维),这种肌肉组合有几百个,个体是因为它们的存在,才可以发声或是对自己说出任何一个单词。由此可见,语言组织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也可以证明我们外显的言语习惯的变幻莫测。
我们都知道,一个优秀的模仿者能用多种不同的方式表达一个词组。比如,他们能用男高音的形式,也可以用男低音的形式,可以用女中音、女高音的形式,也能像一个无法把英语说得通顺的法国人那样,还可以像一个孩子那样。可以说,我们在表达一个单词的过程中,会形成数不清的习惯。不夸张地说,这个数目是无法计算的。个体从婴儿时期开始使用语言,跟他用双手表达情形的作用相比,前者的作用要强上千倍。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复杂组织,即便是心理学家,也无法很好地把握。当个体外显的言语习惯形成后,他们开始不断地进行自我沟通(思维),这时就会出现耸肩或身体的任何其他部位的运动,即出现了新的组合、新的复杂性、新的替代,像耸肩这类的运动,就代表着要取代一个单词。不久后,身体上的任何一种反应,都可能会取代一个单词。
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也推动了我们理论的发展。比如,有的理论指出,大脑的发声中枢是很脆弱的,这就使得在思维过程中,没有神经冲动通过运动神经传递到肌肉,这样的话,肌肉和腺体里就没有反应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