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情绪无法自行习得
成年人的情绪反应太复杂了,想把一个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很难。相比之下,婴儿的情绪反应就简单多了,也很直接,所以我们以婴儿为研究对象,从社会中选取了实验标本:一部分孩子来自贫穷家庭,另一部分孩子来自富裕家庭。实验过程中,让他们单独面对相同的实验情境,即让一个孩子待在游戏室内,然后放进一个小动物。
为了了解孩子真实的情绪反应变化,我们需要在平日里适当改变一下他们的生活情境,比如让一个不熟悉的人用不同的食物喂养他们,或是给他们穿衣、洗澡;在拿走玩具或是保护措施完善的情况下,把他们放置在高处。实际上,现实生活为我们提供的测试方法还有很多,在此不能一一赘述。
早期的实验过程告诉我们,来自于贫困家庭或富裕家庭的孩子,作为被观察的实验对象,他们并不够理想。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他们表现出来的情绪也比较复杂。随后,我们又在医院里选择了一些由妈妈喂养的健康婴儿,还有一些年龄大点的、有家庭的孩子,当然不会超出实验者的观察范围。这些孩子中,有的一出生就开始接受观察,直到一周岁;有的孩子被观察了两年;还有几个孩子被连续观察三年。接下来,我们列举两个实验来进行论证:
实验1:观察孩子在实验室内对毛绒动物的反应
我们提前将孩子安置在实验室内,再让不同的动物进入其中。孩子被放在一个不受限制的房间里,或是由母亲和护士分别陪伴,或是独自一人,以便区分在不同人陪伴的条件下,他们对毛绒动物的反应是否一致。房间被设置成暗色,墙也是黑色的,没有任何家具,只有一盏灯。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特殊的环境。
一开始,我们让一只活泼的黑猫出现在孩子面前,它个性温顺,喜欢用叫声吸引他人的关注。它围着婴儿转来转去,用毛茸茸的身体和婴儿的皮肤接触,婴儿对此也作出了积极的反应,高兴地去触摸猫的身体,抓它的鼻子,摸它的眼睛。在其他孩子身上,也出现了这种普遍的反应。
接着,实验对象换成了一只兔子,它也展现出了应有的活动特征,并激发出了婴儿的掌控欲。孩子们喜欢用手去抓兔子的耳朵,把长长的、毛茸茸的耳朵塞到自己的嘴里。
实验过程中,我们还用到了小白鼠。由于白鼠的体型过小,婴儿根本没有注意到它。然而,只要动物的体型大到能够吸引婴儿的眼球时,他们就会出现触摸反应。
我们还用过其他的动物,比如艾尔谷梗种狗、鸽子、青蛙等,实验证明:无论房间的条件如何,婴儿和这些动物在一起时,都能很快成为“朋友”,不会产生害怕的反应。相反,那些有过外部生活经历的孩子,大部分都对白鼠、兔子或其他毛绒动物感到害怕,并出现逃避的行为。
实验2:不同年龄孩子的情绪性恐惧反应
1924年夏天,华生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带着3岁的大儿子和7个月的小儿子去动物园。小儿子只有习得性情绪,没有形成条件反射的情绪性恐惧反应,而大儿子已经经历过了复杂的条件反射。比如,大儿子曾在游泳时发生过危险,所以他害怕水;他还被狗咬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了对狗的条件反射,但这种恐惧还没有迁移到其他毛绒动物身上。
在动物园划船时,水溅到了船里,大儿子明显感到很害怕,不时地提醒父亲船里的水太多了,小儿子对此却根本不在意。当他们从船上下来,看到各种小动物时,大儿子表现得很兴奋,不时地用水果喂养跑过来的小动物,还想去笼子里触摸黑猩猩。小儿子的反应有些消极,在动物园里一天都处于怏怏的状态,好像没什么东西能够吸引他的眼球,只是偶尔看看天上的鸟儿。
上述两个实验告诉我们:婴儿身上确实存在非习得性反应,但这些都不能被视为情绪建立的开端。没有经过足够多的条件反射,婴儿无法自主学习复杂情绪,他们只能依靠外界的刺激来完成。这一结论把詹姆斯的内省理论彻底打破了,舍弃了只研究意识的观点,也使得情绪行为起点的研究不再只关注于个体内部,同时还把目光转向了外部(外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