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新的反应机制

04.建立全新的反应机制

了解到反应替代研究的重要性之后,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就是,如何在生活中建立全新的反应机制?

从生理结构上讲,人在出生时就已经形成神经联结,所以在婴儿期之后,人脑中不可能再有新的通路,这些非习得反应在生活中对成人的影响,也就可以视而不见了。不过,在适当的刺激下,这些简单的、无条件的反应,却可以重新整合,形成复杂精密的条件反应。数千种非习得的反应,如手指、手臂、眼睛、脚趾和腿的动作等,会因为条件反射,让我们形成有组织的、习得的反应,我们将其称为“习惯”。

这些对刺激作出无条件的、扩散的反应,是怎样形成一连串有节制的条件反应的呢?

我们用白鼠进食的实验来说明一下。实验之前,我们让白鼠先饿一天,接着我们把食物放进一个铁丝笼里。白鼠想吃到东西,就必须要打开铁笼上的门闩,可它之前从来没有这样做过。按照常理来说,此时这个刺激应该会激发白鼠各种先天的、非习得的反应,比如围着笼子转、咬铁丝、把鼻子探入笼子缝隙里去、用爪子抓铁丝笼、抬起头向笼子周围嗅一嗅,等等。这些反应中,已经包含了打开铁丝笼需要的一些反应,即走上前、抬头、用爪子拉门闩、爬进笼子吃东西。如果这个实验进行多次,白鼠在这些大量无条件的反应中,就会逐渐知道如何开启门闩,之后那些和开门闩无关的反应就不存在了。在学术上,为了解决问题而从无条件反应中确立起来的反应,被称为新的或条件化的反应,即我们常说的习惯。

在习惯养成的领域内,内省主义者和行为心理学家都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如习惯养成的因素、习惯的正确性、习惯的持续性、习惯的重塑等问题,有许多学者曾经研究过习惯形成的问题,且掌握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但依然没有人从实验性问题中发现习惯养成的公理。到现在,还有很多人说,习惯的养成和刺激—反应的条件反射之间的关系并不明确。可是,在我看来,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什么不明确的,也许是我把这个问题简单化了。当我们讨论习惯时,刺激通常都是不变的,因此习惯的养成就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建立,就像我们在路上对红绿灯的反应,又如我们早上六点半起床的反应,再如我们使用工具的反应。作为对固有刺激既定的反应形式,习惯决定了刺激在这个过程中是恒定的,我们只能够从非条件、非习得的反应中,去建立全新的条件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