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和遗传对人类的影响

02.环境和遗传对人类的影响

在谈论遗传的问题时,人们通常会把环境这一影响因素忽视掉。有些人喜欢用社会上的“犯罪遗传”来举例说明,认为那些长辈行为不端的家庭养育出的孩子,也会跟他们的祖辈、父辈一样行径龌龊。可是,行为心理学要告诉你,一个在正规道路上成长的孩子,如果被放到一个恶劣的环境下,时间久了也会变成坏孩子。实际上,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个生活在良好家庭中的孩子成为行为不端的少年,这也印证了一点,遗传不是导致人的罪性被诱发的原因,不然的话,那些父辈、祖辈表现优良的家庭,为什么会出现失足少年呢?

在谈论这些问题时,有一些事实我们不想避讳,社会中能够认真对待犯罪倾向问题的人寥寥无几。许多留守儿童和被领养的孩子,在待遇上跟亲生孩子并不一样,这也使得其中的一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了心理问题。还有些人因为祖辈、父辈犯罪,被人用有色眼镜看待,他们内心很孤独,还要长期承受周围异样的眼光,这自然会让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自闭、忧郁、极端、容易冲动的倾向,在所有犯罪行为中,这些因素都是罪魁祸首。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一旦在生活中受到了某些刺激,就会点燃犯罪之火。不过,这种心理特征跟遗传没关系,人犯罪也不是遗传导致的。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阶段中或多或少、或长或短都会出现上述的状态。一般情况下,当人与跟周围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冲突,这种心理特征就会出现。爱的缺失导致没有归属感,归属感的缺失导致对周围的一切丧失热情,自暴自弃,最终选择逃离正常的生活。

事实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人们普遍采取的方法就跟他们对其他问题采取的方法一样,他们没有能力,也不愿意去面对现实。我们对优越有着强烈的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有时是虚幻的。我们会对体面的人和物产生幻想,比如我们会认为一个绅士必然来自于一个条件优渥的家庭,他的家族有许多美好的传统;面对一个糟糕的孩子,我们可能会作出简单粗暴的判断,认为孩子在教育上的所有问题都是遗传和家世导致的,他肯定是受了祖辈或父辈的影响,这样我们就能推脱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失误了。

我们不是出于好奇,才费尽心力去说明人的可塑性和遗传的问题。事实上,我们在婴儿心理学的研究上下了很大功夫,但现在的社会教育还是没有摆脱天赋遗传、心理特征遗传的观念束缚。如果不彻底打破对这些前提和假设的迷信,我们的教育不可能有质的改变。

了解了环境作用的深刻性之后,我可以保证: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并让他们生活在我所设定的特殊环境里,你们可以随便挑选其中一个孩子,说出你们想让这个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医生、律师、艺术家、政客,我都可以让你们梦想成真。作为婴儿所表现出来的才能倾向,以及他的祖父辈的种族、职业以及社会地位的问题,我都不会考虑。但有一点需要说明,要由我来决定培养这些孩子的环境和方法。

在此,我得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所选的对象和环境。首先,所选的对象必须要健康,没有影响智力发育的遗传病,如腺体疾病、梅毒、淋病等,这些疾病会在早期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智力发展,让大脑和身体的联结缺失而无法正常运行,导致这些孩子无法接受正常的训练。其次,所选对象的生理结构也要健全,不能有残疾、畸形或器官残缺等,虽然这些生理问题不会影响智力发育,但会影响心理,产生自卑的心态,让他们拒绝和一些人平等成长。事实上,我们发现了一个问题:在不同肤色的人之间,特别是在黑人与白人的教育问题上,即便是学校或家庭的教育环境相同,黑人孩子往往会跟不上白人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