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具有的思维是不出声地交谈

09.个体具有的思维是不出声地交谈

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个体具有的思维是默不作声地沟通。这一观点不是凭空下的论断,而是有大量的证据作为基础,这些证据大都来自于对儿童行为的观察。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经指出:儿童一个人待着时,会自言自语。以一个3岁的孩子为例,他可能会通过自言自语的方式,说出一天想做的事。他会说出自己的心愿、希望、恐惧和烦恼,以及对保姆和父母的怨怼。过不了多久,社会会以父母和保姆的形式对他的行为进行阻挠,他们会告诉孩子,一个人待着的时候“不要出声说话”,还会告诉他,爸爸妈妈从来不自说自话。在这样的情况下,外显的言语逐渐消失,最后变成低声细语。但是,一个熟练的唇语者,还是可以透过儿童的低声细语,了解他对世界和自己的想法。

当然,有些个体没有对社会作出这种妥协,自然也就不会受到影响,他们一个人待着时,还是会大声地自言自语。不过,大部分人在独处时都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几乎都停留在低声细语的阶段。但由于个体的行为总是被社会不时地干涉,当大部分人想要进入下一阶段时,总会有人这样要求他们——“不要对自己小声说话”“你不能默读吗”。所以,此后这个过程就只能变成无声的了。有了这一层阻碍,你可能用最恶毒的名称、最僵硬的表情来称呼一个恶霸;你也可以告诉一个令人厌恶的女性,实际上她有多么可怕,然后又面带微笑地跟她说好话。

聋哑人通常都用手势与人沟通,而不是用语言。我曾经收集了大量的证据,这些证据都显示,他们确实是用手势代替言辞的,且在交谈和思维时使用的手势反应是一样的。博林学苑和曼彻斯特收容所负责人塞缪尔·格里德利·豪博士,曾把一种手语教授给一位名叫劳拉·布里奇曼的人,这个人又聋又哑又瞎,可他在学习了手语后,哪怕是在梦里,他也能用手语以最快的速度自言自语。

要找出大量的证据对这一观点进行证实并不容易。这些过程和呼吸、吞咽、血液循环等过程不一样,它很细微,而后者一直处于运动中。比较微弱的内部语言活动在它们的影响下,可能会变得很模糊。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出现可信度更高的观点,也就是与已知的生理学事实相一致的其他观点。

无论谁提出什么样的观点,要说服大家都得以事实为前提,因为大家都对事实感兴趣,行为心理学家也一样。如果所获得的事实证明我们目前的理论有失偏颇,那么行为心理学家愿意摒弃它。可是,假如这种情况出现了,那么要一并舍弃的还有和运动行为相关的整个心理学概念,即伴随感觉刺激而产生的运动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