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的人格弱点
人性的弱点很多,要简单地描述出失败的主要原因,真的很难。实际上,一个人对人类的生活观察得越多,就越会深刻地认为,一个人看起来最有实力的地方,往往是他最明显的弱点。我们不妨结合下面这几个有关人性弱点的研究来阐述:自卑、对恭维话的感受性、为了成为国王和王后不懈努力、婴儿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健康人格的一般原因。
·自卑
我首先要跟大家讨论的是:自卑被“组织”列为这一系统的步骤。
精神分析学家们深入地分析过这一问题,但我想说的是,在科学术语中究竟发生了什么?换而言之,什么是自卑的来源?
多数人已经形成了一组遮掩自卑的反应,比如害羞、沉默、发火,以及对社会问题或道德问题秉持守旧的态度等。这就如同,自私的人通常会给自己设计一个好看的幌子,用来掩盖自私的一面;卑鄙下流的人,往往比别人更喜欢强调贞洁;容易被诱惑的人,最爱标榜自己的道德观,声称行为水准是生存的奠基石。其实,他们的内心特别脆弱,他们需要用这些反应给自己力量。
我们的组织习惯系统是为隐藏身体的自卑提供服务的。一个身材矮小的人,通常说话的声音都很大,在穿着上比较开放,行为也比较激进,给人一种“趾高气扬”的感觉。他是为了吸引他人的注意力,故意选择用一些特殊的方式来展示自己。
女性在这方面表现得更明显,一个相貌平平的女性,为了掩盖自己的平凡,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来拉近和那些漂亮女性之间的差距。她们的五官可能不太好看,但会把外形装饰得很好;她们的手臂可能不太柔美,但她们的腿却非常修长,能被有鉴赏眼光的艺术家们欣赏。如果在相貌、身材方面没什么优势,她们会尽量把自己打扮得时尚一些;要是身体太胖难以有曼妙的身姿,她们就会选择坐豪华的汽车,用闪耀的珠宝来作为装饰。
无论如何,绝大多数人都不可能让自己长久地面对自卑。对于我的这一观点,有些分析学家提出了异议,但我认为事实就是如此。我有不少朋友都是分析学家,他们的理论经常遭到反驳,这一点在其他领域也是常态。当人们对他们所拥有的较大权威进行挑战时,他们会特别生气。
很多人都说,当人们疯狂地宣传自己好的一面时,通常都是为了炫耀,这对他们来说很必要。我们必须认可这一点,这就跟婴儿渴望得到奶瓶之前所作的一个动作一样。那么,人们为何要这样做呢?
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补偿”,早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大人总是喜欢夸孩子聪明,甚至说他比邻居家的孩子聪明。人们都很爱自己的孩子,愿意为他付出更多。分析学家将其称为“自我”的表达。这种“自我”很早就已经形成,当我们还在母亲膝盖上时,这种有组织的习惯系统就已经形成了。恰恰是父母的自卑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人们总是努力维护自己的孩子,不管他长得是矮还是胖,在面对邻居的时候,他们还是会从自己孩子身上找出一些邻居孩子身上没有的东西。如果邻居的孩子脚很大,他可能会觉得孩子的手长得很好,大小适中,也很可爱。这样一来,孩子从父母那里听到的关于自己的情况全是正面的,没有负面的。如此,他就形成了关于他本人的一种资源的言语组织,他可以去谈论这些优点,却不知道该怎样谈论自己的不足。
·对恭维话的感受性
通过观察男性和女性的人格,人类保护层中的一些弱点呈现在我们眼前。如果你希望有一种武器,可以刺穿多数人的保护层,那么我可以告诉你,它就是恭维话。不过,恭维话已经成为一门艺术,只有那些训练有素、在艺术方面颇有造诣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地使用它。
之前我跟大家讲过,多数人都有一组支配性的习惯系统。这些习惯系统也许是从宗教、道德、职业或艺术中获得的。如果一个人持续受到恭维,跟他在这几个方面的成就相关,那你可以试着用这种方法去接近他,成功的概率很高。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是一场访问,有时只需要5分钟,能把这个支配性组织的基调定下来。在访谈过程中,禁烟者、禁酒者、效率迷、速度狂等组织,很快就会暴露出来。我们从许多观察中发现,当一个熟悉这方面的人,在结识这些人并跟接近他们的弱点时,这些人们几乎都会做出同样的判断,即“他很伟大,很有智慧,跟他相处很舒服,我认为他应该是我们的焦点。”
性格中的弱点被精神分析学家们称为“回避机制”,比如A为了不伤害别人的感情,不但放弃了金钱,还放弃了原则。他觉得自己应当承担起关心他人、帮他人分忧的义务。正因为这种怯懦,他很难成为一个敢说敢干的人,也不敢向他人透露自己真实的想法。
是不是坚守某种戒律、诚实的规律以及矢志不渝的信念,就可以让男性和女性不受到伤害?我对此始终秉持怀疑。在我看来,如果放在过去,有可能会免受伤害,但在今天却不一定。现代人的不少行为已经超越了习俗,也经常不遵守宗教禁令,商业活动中的欺诈行为也是屡见不鲜,以至于需要依靠法律来维护商业诚信。如果不能顺利地解决我们的弱点,继续偏执而敏感,每个人难免会受到伤害。我的意思不是说,我们在今天会做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比如杀人放火、抢劫银行、卑鄙地利用他人,而是说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我们可能会做出一些不符合道德的事。这样的情况在职场和生意场都很常见,比如你的一位前任为你提供帮助时,你会很周密地为他提供一切他应有的利益。你在任何情况下都很支持他,相信他永远是对的。可当你靠近他,并在权利上与他共享时,你就要少说多听,用耳朵去寻找自己的不足。如果你听说,他在某些时候并不是那么信任你时,就会有一个强烈的声音冒出来。当你最终取代他时,你会觉得不可思议,他怎么会被你这样一个凡夫俗子取代?为了让你的取代合理化,你开始搬出自己的经济实力。这样,你既加强了自己的资产实力,也巩固了自己目前的地位,避免出现之前那样的竞争。
我向大家揭示人的本性,并没有任何不良的企图,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的行为方式在某些情境中是自发的。很多人知道自己身上的弱点,也有很多人不知道,认为那是人类共有的,且根本不在意自己的弱点。在我看来,心理学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上有重要的用途。我这样理解《圣经》里的一句话:想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唯一的办法就是,先改掉自己身上的缺点。这才是真正令人信服的规则,它甚至比待人的规则更胜一筹,也超越了康德的《宇宙观》。
我们对于黄金法则——“你希望别人怎样待你,你就怎样去对待别人”知道得太少了。有些人在这方面是偏离正轨的,甚至是有问题的。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按照这条法则去行事,不一定能得到预期的结果,所以我们经常会身陷沼泽,甚至有时被几种最糟糕的处境包围。
康德的《宇宙观》里说:“有规则的运动适合于构成宇宙。”然而,心理世界变幻莫测,没有什么规则适合于构成宇宙。那些适合于伊甸园的规则,根本不适用于凯撒时代,也不适用于1925年。但是,每个人都会注意到自己的行为方式,且在面对激发他行为的真正刺激时,市场会感到惊讶。我们都能觉察到自己的自私、嫉妒、回避困境、恐惧竞争以及恭维话的感受性,不愿意暴露缺点,甚至为了逃避面对而把矛头指向他人。没错,就是它们构成了人性中令人难以置信的部分。通常,只有在一个人真正和自己面对面时,这些东西才会被揭示出来,且这时会被它们压倒。为了掩盖自身的幼稚行为,人们会想办法给那些不道德的东西找个合理的借口,为自己开脱。所以说,只有敢于直面人性的弱点,不去遮掩的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为了成为国王和王后不懈努力
每个人可能都希望成为国王或王后,且认为这是自己理所应当享有的权利。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认知,是因为父母从小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我们后天阅读的书籍也是这样引导我们的。这个梦想,贯穿人的一生。
国王和王后过着令人望尘莫及的生活,他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吃着好吃的食物,住在舒服的房子里,有专门的人伺候,满足更多的性欲,享受更多的美好,这不就是多数人童年时代能够享受到的生活吗?正因为此,人们才不愿意告别童年,总希望能够停留在那个时候,支配着别人。工人领袖喊高呼“打倒资本家,劳动者站起来”,就跟我们渴望成为国王如出一辙。同样,资本家希望一直把劳动者踩在脚下,也是渴望成为国王或王后。
这是生活的一部分,没有人能够反对这种争取,且这种争取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所有孩子都被行为心理学家抚养长大)。成为国王或王后无可厚非,但有一点需要说明,他们的领域是有局限的。这个社会上还有一种人,他们只希望自己成为国王或王后,却不能接受他人有这样的想法,这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了。我们在许多领域都发现了这一问题,比如牧师团、商业以及科学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内,有一些教授也存在类似的想法。当他们看到自己的得意门生在技术或理论中有不足时,或是跟他们的理论不一致,在逻辑上有缺点时,他们会一改往日对待这位得意门生的态度,不再极力地推荐他进入理事会和主席团。当这位得意门生也获得了教授职位时,就更不可能被推荐了。如果同事一再向他提出这样的要求,他们就会用很隐晦的方式提出反对意见,并尽量让自己的做法看上去合情合理。我们经常会看到某位教授对他的学生态度很好,这样的情形能够持续的时间,和他处在顶峰的时间成正比。可以说,他这种善良本性与此之间有很大关系,教授因为培养了许多年轻人而备受尊重。可是,他的王位是禁止他人靠近的,不然嫉妒就会吞没他所表现出来的所有亲和感。那些所谓的正统做法,就是社会上的行为准则与教养规则等,也都是为了维护国王和统治者的统治。
·婴儿时期遗留下来的不健康人格
人性的弱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事实,即许多已经形成的习惯系统,从婴儿时期到青年时期一直延续到成人时期。这些系统中的绝大多数系统,在言语的关联和替代都存在不足,即它们没办法用语言描述。个体不但不会去谈论它们,还会否认继承了婴儿时期的行为这一事实。可是,在适当的情境中,这些孩童行为就会暴露无遗。这些早年时期的遗留物,对健康的人格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庭中的成员,如父母、兄弟、姐妹,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处在我们所继承的一个系统中,我们会非常依恋他们。如果一个人过分依赖某样东西的话,对他是没有好处的,无论这个东西是具体的物体、地点还是位置。这种遗留通常被称为“恋巢习惯”。婚姻看起来是两个异性走到一起,实则没那么简单,它意味着一个陌生人进入到另一个群体中,因此在一个人被丈夫或妻子接受之前,他(她)会遭遇许多的困难,这也是人类中存在世仇的原因。你的父母把这些习惯遗留给你,而你又以相似的方式把它带给陌生人。对于这种幼稚病,我们可将其视为一种不可磨灭的社会遗产。此外,人们也滋养了种族系统,只是表现方面没那么明显。
再来谈谈个人成长的问题,这是大家都很感兴趣的话题。
假如你在3岁时,通过母亲的抚养,你明白了自己今后的行为方式。你是一个可爱的天使,母亲认为你做什么都是对的。父亲和母亲的态度一样,也没有去纠正你的言行。3岁之后,你上学了,在学校里经常被人诟病。没过多久,你开始逃学,而母亲也没有劝阻你的行为。之后,你又学会了撒谎、偷窃,被学校劝退。母亲为你请了家教,他教育你,但他的权限依然在母亲之下。最后,你的人生变得一塌糊涂。
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就是没有打破恋巢习惯。当他们失去了家庭的宠爱时,不要指望他们活得多么精彩。当青春渐渐逝去,为了寻求依靠,他们会退行到早年的依恋时代。
我们应当每年都抛弃一些孩童时期的习惯,就像蜕皮一样,但这与蛇蜕皮又不完全一样。逐渐长大的我们,会进入新的环境,面临新的要求,这迫使我们必须作出改变。一个正常的孩子,在3岁时就应当有一个组织得很好的3岁的人格,也就是与这个年龄相符的系统。当他到了4岁时,就应当把3岁时的习惯丢弃了,还要把婴儿般的言语以及个人习惯舍弃掉。如果一个孩子到了4岁还在尿床、吃手指、怕见生人、不能顺利地与人交谈,父母就要予以重视了。这个年龄的孩子应当放弃裸露的表现,父母此时还要让他们知道乱闯房间是不对的,不能随意打断他人讲话,要学会自己穿衣、洗澡,必要的时候,还要学会在夜间自己上厕所。如果一个3岁的孩子能被这样教育,那么4岁时的他就会拥有适合这个年龄的习惯,且不会残存婴儿时期的那些东西。
问题是,真的能够做到吗?事实上,这不过是我们主观构建的模式,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不然的话,那就是他们的父母在婴儿时期没有遗留下任何东西,或者他们非常清楚该如何教养孩子。
我们已经大致解释过,遗留物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下面,我从咨询经验中选取影响成人生活的诸多因素中的一种,来帮助大家深入地理解这个问题。一个母亲过分宠溺儿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儿子想要结婚就比较困难,无论他做什么样的选择,母亲都不会同意。等到儿子终于结了婚,家庭的争吵也会不断。当这种争吵暂时缓解后,媳妇过来与父母同住,事情会变得更糟,因为儿子有了两个“妻子”——母亲和爱人。面对这样的情况,这个男人必须要真正长大,抛弃婴儿时期的那些遗留物,才能把母亲的条件反射摆脱掉。
自负源自婴儿时期的溺爱,是一种无知的、愚昧的表现,对人格有负面影响。对于婴儿时期的遗留物,我想不必再进行延伸了。我想说的是,在某种程度上,整个行为所表现出的婴儿期和童年期的遗留物会使人的人格更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