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条件反射或无条件反射
通过大量的实验,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截至目前,消除恐惧反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建条件反射或是无条件反射。不得不说,用“重建条件反射”这个词语来解释这一现象,结果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它除了被自然科学爱好者们在不同形式下使用之外,“无条件反射”似乎只是另一种可用的词语。
我们也尝试过用无条件反射的方式来消除恐惧反应,接下来,我要为大家介绍一个案例。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就使用了这一方法。介绍这个案例的目的,主要是说明人们在这一研究中可能碰到的难题,以及如何使用这一方法。
被实验者是一个3岁的孩子,名叫彼得。他活泼好动、精力充沛,能很好地适应日常环境,但他很害怕兔子、老鼠、毛皮大衣、青蛙、羊毛、棉花、鱼和机械玩具。从上述恐惧状态的描述中,你可能会想到我们之前的实验对象阿尔伯特,他也害怕这些动物和物体。但这里需要说明一点,彼得和阿尔伯特的恐惧反应,产生的环境是不同的。彼得的恐惧是在家里产生的,而阿尔伯特的恐惧是在实验室产生的,且彼得的恐惧反应更加强烈。
彼得被我们的实验员带进游戏室,然后被放到一张有玩具的小床上。没过一会儿,彼得就开始专心地玩起了玩具。忽然,床边出现了一只小白鼠(实验员躲在屏幕后)。在看到小白鼠的一瞬间,彼得就开始尖叫,仰躺在床上,表现出很害怕的样子。刺激消失后,实验员把彼得抱到椅子上坐好。芭芭拉也在游戏室内,她虽然是一个小女孩,可一点也不怕小白鼠,还把小白鼠放在手里。彼得一动不动地坐在那里,看着芭芭拉和小白鼠。这时,实验员把彼得的一个珠串放到床上,小白鼠看到珠串后,用爪子去碰触珠串上的绳子。每当它这样做的时候,彼得都会埋怨说:“我的珠子。”芭芭拉也会去摸那个珠串,但彼得却没有表现出不乐意的样子。实验员让彼得从椅子上下来,他拒绝了,他还是感到害怕。过了25分钟之后,他的情绪才彻底平复。
第二天,实验员记录下了彼得对下列环境和物体的反应:
·实验员把彼得带进游戏室,他自如地拿起玩具玩,坐到小床上。
·实验员向房间里扔进一只白球,彼得看到球后,把它捡起来拿在手上。
·实验员趁他不注意,把毛皮小地毯挂在床边。彼得看到地毯后开始大哭,直至地毯被拿走才停止哭喊。
·实验员悄悄把毛皮大衣挂在床边,彼得看到后开始哭闹。当实验员把它拿走后,彼得才停止哭闹。
·实验员又拿来了棉花,彼得看到棉花后大哭,并一直向后退。
·看到有羽毛的帽子后,彼得大哭起来。
·实验员把一只白色粗布玩具熊拿到彼得面前,他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实验员拿给彼得一个木制的玩具娃娃,他看到后,也没有作出任何反应。
我们之前在讨论社会因素时,才开始对彼得进行这些恐惧消除训练,且有了很大程度的进步。正当我们打算继续对他进行恐惧消除训练时,彼得患上了猩红热,在医院住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期间,我们不得不暂停对他的训练。出院那天,护士刚刚陪着他进入一辆出租车时,车后面就跟上来一条大狗,他跟护士都很害怕。因为刚生了一场,彼得坐在出租车里看起来无精打采的。
彼得出院休息了几天,之后再次被带到实验室,和动物们一起。看到那些动物,彼得表现得很害怕,可以说,那种恐惧感的程度极高。后来,我们决定采用直接的无条件反射的方式来训练他。
我们的方法是这样的:不控制彼得的用餐,但在午餐时一定会给他饼干和牛奶。我们把他安排在一间约40平米的房间里吃午餐,让他坐在小餐桌边的高椅子上。
训练的第一天,实验员拿进来一只装有兔子的网状笼子,放到离彼得较远的地方,力求不影响他吃午餐。效果很明显,彼得没有被这只兔子影响,正常地吃午餐。
第二天,我们把兔子放到离他近一点的地方,刚好能够对他产生影响,也就是放在一个比较明显的位置。
第三天以及之后的几天,我们重复前面的步骤,直到兔子能够被放到桌子上,甚至后来可以放到彼得的膝盖上。彼得对兔子的反应,从容忍变成了主动,他不再像很久之前那样害怕兔子,而是可以一边吃饭,一边跟兔子玩。这一现象证明,他的内脏和手都重新得到了训练。
彼得之前一直很害怕兔子,甚至可以说相当严重,我们在消除了他对兔子的恐惧反应后,很想看看如果其他毛绒动物和物体出现在他面前,他会做出什么样的反应。结果,再看到棉花、毛皮大衣、羽毛时,彼得已经一点儿都不害怕了。他用手去触摸它们,之后就转移了视线,甚至把地上一块毛茸茸的地毯捡起来给实验员。
尽管小白鼠还没有让彼得表现出积极的反应,但也有了不小的进步,至少他可以忍受了。他会把装有小白鼠、青蛙的箱子拎起来,拿着它在房间里来回地走动。这个实验之后,我们又把他放在一个新的动物的情境中进行实验。实验者拿来一只彼得从未见过的老鼠,和一些纠缠在一起的蚯蚓。彼得最初看到这两样东西时,表现不太积极,但过了一会儿,他就对蚯蚓转变了态度,不再因为老鼠的存在而受影响。
彼得的恐惧反应是在家里产生的,我们的研究对象也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根本不知道对孩子们最初产生条件反射的情境,如果我们事先了解这些信息,知道使他形成最初的恐惧性条件反射的东西,那么所有这些“迁移的”反应都可以很快消失。
如果我们想在这个领域继续研究,就必须拥有更丰富的经验,建立最初的恐惧反应,且能够关注迁移。我们认为,在初级的条件反应、次级的条件反应以及不同的迁移反应之间,很有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如果真如我们预想得那样,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通过像彼得这样的儿童所呈现出的广泛而不同的情况来看,我们随便选择一个儿童,都可以对他进行条件化。
无论如何,我们对于恐惧反应的实验,都已经证实了一点:我们能够通过一种方法消除恐惧反应。假如真像我们期望和已经看到的那样,可以用一种方法消除恐惧反应,那么我想是不是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消除和生气、爱等息息相关的情感组织的其他反应?我相信,这不是问题。
我必须承认,这个实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实验报告还不够完善,这确实有点遗憾,且无条件反射的研究也缺乏进一步的发展。所以,想得到更好的结果,还需要在各方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进行更加细致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