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内省理论的误区

01.情绪内省理论的误区

19世纪末,詹姆斯发表了一篇学术文章,第一次提出“情绪内省”理论。他认为,人的真实情绪不能通过客观实验进行描述,其真实性与合理性也无法验证,只能通过人本身对情绪的主观感受,才可以得出最准确的结论。

如今看来,詹姆斯的理论不够全面,可在19世纪,在人们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下的情况下,几乎所有的心理学家都认同他的观点。这就使得,情绪心理学开始误入歧途。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到詹姆斯的影响,人们不再深入探究情绪本源的问题,可在此之前,情绪的研究在人类历史中一直没有停止过,早期有不少哲学家和生理学家都对情绪进行过大量的实验。兰格、达尔文和门特加扎是真正把情绪引入科学实验领域的人,他们虽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情绪理论体系,可至少离正确的道路很近。

达尔文曾经进行过一项恐惧情绪实验,对此他作了如下的描述:“受到惊吓的人双腿不停地颤抖,就像木偶一样站在那里纹丝不动。他们屏住呼吸,蜷缩着身体,怕别人发现他们。他们的心跳越来越快,每一次心跳似乎都要把他们的体力和毅力消磨光。此时,他们已经不能像平常那样高效地工作,甚至没办法传送大量的血液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他们的肤色会在短时间内变得毫无血色,导致这种表皮苍白的主要原因是,血液流动中枢收到皮肤小动脉收缩之类生理运动的影响。另外,当一个人感到非常害怕时,其皮肤会明显受到影响,具体的表现是出汗。这种汗水流出得很明显,等皮肤表面冷却下来后,就会成为一身冷汗。当汗腺处于正常兴奋状态时,皮肤表面会持续发热,温度不会下降。”

“感到害怕的人,皮上毛发会竖得很高,表层肌肉会不停地颤抖。这时,心脏也会受到影响,最明显的就是呼吸加快。由于唾液腺的问题,人会出现口干舌燥的症状,嘴巴经常一张一合。在轻微的恐惧下,有强烈的张口倾向,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症状就是身体的每一部分肌肉都在颤抖。先是嘴唇,受到嘴部肌肉颤抖和嘴巴干燥的影响,声音会变得和以前不一样,或是沙哑,甚至完全失声。当恐惧的情绪强烈到一定程度时,各种奇怪的现象都会冒出来,比如心跳加速或几乎停跳,接着是眩晕、脸色发白、呼吸沉重且无力、鼻孔张得很大、嘴唇抽搐、脸部肌肉不停地颤抖、喉咙处不停地吞咽、眼睛睁得很大、眼球突出、盯着让自己感到害怕的东西,或是眼球不停地转动,瞳孔放大;身体的所有肌肉很有可能会变得僵硬或出现颤抖,手没有规律地进行握拳和松开的动作,还不停地哆嗦;手臂做抵挡动作,像是要挡住眼前让自己感到恐惧的东西。哈根诺尔先生曾经在一个感到恐惧的澳大利亚人身上看到了另一种奇怪的举动,那就是突然的、没有预知的、轻率的逃跑倾向。这种突发情绪特别强烈,即便是骁勇善战的士兵,也有可能对此束手无策。”

兰格有一段关于“悲伤”的描述,我们不妨再看一下:

“伤心的人走路很慢,且很难保持平衡,他们迈着沉重的脚步,垂着双手,面无表情。咽喉部和呼吸肌群开始受影响,声音非常细小,没有一点感染力。他们可能一直保持着同一姿势,或坐或站,沉浸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肌肉的正常张力和潜在的支配神经都没有以前那么有力,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颈部弯曲、头埋得很低,腮部和颌部肌肉松垮垮的,让他们的脸看起来没有生气,眼睛虽然变大了,但是没有神采,这是因为眼部括约肌松弛无力,以及部分眼珠被垂下的上眼皮盖住,导致上眼皮的提肌丧失了张力。不过,整个自主运动器官的松弛无力,也只是悲伤情绪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方面不容忽视,那就是非自主器官的肌肉,这些肌肉经常被人们忽略,如在血管的内壁上发现的肌肉,它的功能是通过收缩来减小血管的直径。这些肌肉和它们的神经共同组成了血管运动器官,在悲伤的状态下,这些非自主器官的表现和自主运动器官的表现恰恰相反。血管肌肉等非自主器官和自主器官不一样,不会变得麻木松弛,而是收缩得更强烈,让身体的组织和器官处于缺血状态。这种缺血会导致人脸色苍白、身体颤抖、面部特征扭曲、面部松弛,形成悲伤情绪者特有的面容。紧接着,皮肤缺血的另一个现象就会出现,即身体畏寒,浑身发抖。悲伤的固有症状就是肢寒畏冷,很难暖和起来。悲伤得难以自拔的人,他们的内部器官和皮肤一样也处于缺血状态。虽然无法直接看到,但有不少表象都能够证明这一点,我们能够觉察到人体各种分泌液的减少,如嘴巴干、舌头黏而重、有苦味感等。如果哺乳期的妇女陷入悲伤的情绪中,还会造成奶水减少或彻底回奶。还有一种特例,就是因悲伤过度而哭泣。哭泣伴随着大量的泪水、红肿的眼睛,以及鼻黏膜分泌的增加。可见,带有哭泣的悲伤和单纯的悲伤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兰格的理论先于华生的行为心理学,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他的理论是真实的。起码它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出的结论,且准确、客观地对组成悲伤情绪的不同反应进行了描述。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门特加扎对心怀“恨意”的人的表情特征的描述:“他们的头和脖子缩向后面,身体向后退;手自然地伸向前,像是要把憎恨的对象阻挡在外;他们眼睛眯起或紧闭,上嘴唇抬起,鼻子收得紧紧的,做出最简单的回避的样子;接着,他们会表现出有威胁性的动作,如皱眉、瞪眼、龇牙咧嘴、气喘吁吁、咆哮高喊、语无伦次、声音颤抖、吐唾沫等;最后,伴随着血管运动会出现全身发抖,嘴唇、面部肌肉、肢体、躯干等部分痉挛的现象,抑或是产生咬拳头或指甲等自虐行为,还会不时地冷笑,脸色变幻不定,忽红忽白,鼻孔张得大大的,一副气急败坏的样子。”

从上述这些对情绪反应的描述中,相信你可以全方位地了解一个人的面部表情和生理特点了。不过,需要说明一点,我引用这些学者的描述,不是为了暗示我的观点和他们的不谋而合,而是想要说明一个事实,那就是他们曾经客观地对表现出上述情绪状态的人群进行过观察,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可见他们的观察态度是很严谨的。

相比这些更接近事实的客观观察结果,詹姆斯的理论完全与之背道而驰,他曾经说:“所有这些描述的结果,让情绪的描述性文字成为心理学中最枯燥无味的一部分。它不仅冗长,还会让你觉得它细分出来的部分,都不是真实的,或是无关紧要的。它那自命正确的样子,完全就是在说谎。”

毫无疑问,这番话否定了实验和客观的作用,也与实践出真知的根本理论相悖。詹姆斯其实是在找一个公式或定论,想把所有的情绪都套进其中,这跟中国古代道家以阴阳划分万物有点像,带有一定的形而上学的思想。詹姆斯太看重主观的理论,这无益于朝着正确的方向去研究情绪心理学。不过,他的“自省”研究方法和创作出的情绪公式,还是有积极意义的,有助于后世对情绪心理学的继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