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对记忆的解释
绝大多数人所表现出的记忆,大概就如下面的这种情形:
一个人突然造访自己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他看到这位朋友后,连声高呼:“天哪,我是不是在做梦?这不是西雅图的爱迪生·史密斯吗?我们有多长时间没见了?上一次见面还是在芝加哥的世界博览会上,自那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过。温德麦尔的旅馆,你还有印象吗?我们以前经常去那里聚会。博览会中的娱乐场,你还记得吗?记不记得……”
心理学对这一过程的解释,就是这么简单。在批评行为心理学的一些言辞中,有人曾经提到,说行为心理学不能充分地说明记忆。那么,事实是否如此呢?我们不妨来看看。
一开始,这个人认出史密斯先生时,他不仅看到了他的人,也熟悉他的名字。可能在一周或两周后,他再次看到了史密斯,还听到了别人介绍他。又一次,他见到了史密斯先生,并听到了他的名字。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成了朋友,几乎天天都见面,彼此非常熟悉。这就是说,他们相互之间对相同或相似的情境,已经形成了言语和操作的习惯。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人在跟史密斯交往的过程中,在充分组织过后,用许多习惯方式对其作出反应。这样,最后就只剩下见到史密斯先生了。哪怕几个月不见面,只要见到,还是可以唤起他原有的言语习惯。此外,其中还夹杂着许多其他类型的身体和内脏的反应。现在,见到了史密斯,他非常激动,直接跑到史密斯面前,显现出“记忆”的各种迹象。但是,他可能在看到史密斯时,发现自己不知道他叫什么。这时,他会找一些理由来掩饰尴尬:“看着你觉得很面熟,可一时间又叫不上名字来。”在这样的情境下,原来的操作和内脏组织还在,如握手、拍肩等,但有一部分言语组织却丢失了,而言语刺激(说出名字)的明显重复,会再次建立原有的习惯。
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可能史密斯先生一直待在其他地方,或者两个人原本就不是很熟悉,(练习时期)交情很浅。所以,多年之后再见时,操作和言语上的组织已经消失了。在他的术语系列中,已经把史密斯先生彻底“忘记”。
其实,我们每天遇到的人、读过的书,以及遭遇过的事情,都以这样的方式组织着。这种组织有时是偶然的、短暂的,有时是他人教导的,如乘法口诀、历史事件等。在学习的过程中,组织的侧重点不一样,或重于操作,或重于言语或内脏。但通常情况下,它包括三种组织在内。只要刺激没有间隔太长时间,就会不断地复习和巩固这个组织,如果刺激长时间没有出现,即没有练习的时期,这个组织就会部分消失或完全消失。等到刺激再一次出现时,关联到原有的操作习惯的反应,就会跟名字、微笑、笑声同时出现。这是一个完整的反应,也就是说,“记忆”并没有缺失。不过,这其中很有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是,这个整体组织的任何一部分会集体消失,或消失一部分。行为心理学家认为,所谓的一种热情的感受和仅仅围绕真实记忆的亲密行为,是指一种内组织的保持,与喉的组织和操作的组织得以保持没什么两样。
故而,我们所理解的“记忆”是这样的:当我们重新遇到某个消失了的刺激时,我们做了过去习惯性的事情,当然也只做了这些。比如,把过去说过的话再说一遍,把过去的内脏—情绪—行为又表现了一遍。即,当我们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刺激时,我们是怎么做的,现在我们还是这样做。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人们在学习一系列单词和无意义音节时,一开始会消退得很快,但之后消退的速度就会变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