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与才能并非源自遗传

01.天赋与才能并非源自遗传

众所周知,生活在不同地域的人,生活习俗不同,做的事也不一样。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全身裸露,靠捕猎、野果维持生计;生活在温带地区的人,通常住在奢华的温室里,男人喜欢戴帽子、沉浸在工作中,女人喜欢打扮靓丽、料理家务;生活在寒冷地带的人,会用动物的皮毛制作外衣,吃油脂含量高的食物,住在冰堆起来的房屋里。非洲黑人有时会相互蚕食对方的躯体,中国人喜欢吃大米,而西方人习惯用刀叉进餐……试问,种族生活习惯如此制作的,差异如此之大,生活在各个种族里的成员,如果不是受同一组刺激的影响,又怎么会产生同一组反应呢?生活在同一片区域里里的人,几百万年之前和今天,是否有相同的“天赋”呢?一个人出生在非洲的黑人部落,或是出生在奢华的皇室中,他表现出的“天赋”是一样的吗?

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那些把能力、才能、气质、性格归咎于遗传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这些后天的复杂反应,其实是形成于其所生活的环境的刺激。回答这个问题最合适的人选莫过于遗传心理学家,可他们也想回避这个问题,只是说:“不管一个人的父母社会地位怎么样,也不管他的出身环境多么优越,他作为婴儿的本质和反应跟其他同类婴儿没什么区别。”

对那些信奉优生学的人来说,这恐怕是一个打击,他们可能会反驳说:“难道一个孩子的父母的基因,对孩子的天赋没有任何影响吗?难道人出生时没有任何的优劣差距吗?经过了这么多代,难道人类的思维和智力还停留在以前的状态吗?”

我们必须承认,遗传差异的确存在于人的形式和结构上,就像不同皮肤的人会生下与他们皮肤相同的后代,这是我们必须承认的。通过遗传,还有一些变异的生理因素会传给后代,如皮肤的质地、眼睛的颜色、头发的颜色、白化病等。常识告诉我们,如果祖辈或父母有这样的特征,几乎可以预测到,他的后代也会存在相同的特点。不过,千万别因为这些明显的遗传事实而影响你的判断。生活中还有许多生理上的结构特征,必须要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刺激,才会呈现出来。我们真正的遗传结构的呈现方式,最终取决于我们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接受刺激的。比如,铁匠的胳膊、健美者的身材和肌肉,还有一些伏案工作的戴眼镜的人,他们在生理结构上的不同,都是由其所在的生活环境决定的。

讨论完生理上的遗传特质,我们再把目光转向心理。

人们大都觉得,天才的产生主要是因为遗传,而犯罪者也是如此。

人们经常说,龙生龙凤生凤,那些在社会上名声显赫、才华横溢的人,他们的孩子也会跟他们一样。他们会说:“一个家里的父亲什么样,儿子就什么样;一个家里的母亲什么样,女儿也必定是什么样。”

不可否认,社会上的不少家庭中,儿子的性情受父亲影响,女儿的性情受母亲影响,这样的比例是很高的。但是,在行为心理学家看来,这不是遗传因素导致的,我们也看到了有些人不管是性情还是成就,都超越了他们的父辈。

人们之所以会这样认为,是因为多数人的生活环境直接受家庭环境的影响,他们的生活范围狭小。由于接受刺激的范围比较小,使得很多人的性情只能被固守的环境所影响,从而呈现出狭隘、固守、偏执的行为反应特征。可在一些健康的集会里,比如教会、读书群、音乐群等有共同信仰或爱好的团队里,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原本在家里不爱说话、脾气暴躁的人,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圈和性情,这都是因为精神上的纽带而跟其他性情各异的人产生了联系,他们在环境、人际关系的影响下,逐渐变得更有智慧和内涵。

为了证明才气、气质等心理特征不是遗传的原因,我们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韦斯利·史密斯的父亲约翰·史密斯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他从小生活的环境就是终日与经济、政治等话题为主要内容,在父亲的引导下,他自然也会朝着经济学领域迈进。如果你是律师或医生,那么你的儿子和你从事同一职业的概率非常大。我们不妨问一下:知名的人士很多,为什么偏偏约翰·史密斯的儿子韦斯利·史密斯出名了呢?难道其他的名人、学者的才能都不能被遗传和继承?这里牵扯到多方面因素,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成长环境。我们用约翰·史密斯来做一个假设,如果他有三个儿子,彼此之间在生理结构上没有任何差异,但父亲偏爱长子,对他给予了更多的教诲和陪伴,他最终走上了经济学家的道路;次子因为没有得到父亲足够的爱与陪伴,长期受母亲的关怀和影响,他就没有走经济学家的道路,转而向其他方面发展;第三个儿子虽然也学习经济学,可父亲在长子身上倾注了太多心思,而母亲把大部分精力给了次子,缺少父母照顾的他,经常跟家里的仆人在一起,由于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他最后成了一个同性恋者。后来,他又跟父母闹僵,和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偷窃、吸毒,最后死于疯狂享乐。就跟我们所假设的差异一样,现实中多儿或多女的家庭里,你几乎很少会看到子女的性情、天赋是一样的。这也印证了行为心理学的观点,那就是人的天赋和才能不存在遗传的问题,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被所在的环境和人际关系影响。

其实,在胎儿时期,习惯的形成就已经开始了,环境对人的影响在人没有出生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这是近期由行为心理学家和一些动物心理学家发现的。人在出生时的结构差异,以及出生后习惯差异的形成,都可以用来回应心理特征的遗传问题。

我们之前举过一个例子,证明天赋的继承与遗传无关,也就是同一家庭里生理结构上没有差异的孩子,表现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况,一个先天生理不足的人,是否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佼佼者呢?

有些人会利用这种差异来说明人的天赋是被生理结构束缚的。我们假设,一个家庭里有两个男孩,他们的父亲是有名的音乐家,母亲是油画画家。长子的手指长、手型好、有腕力,特别适合弹钢琴,所以父亲很愿意塑造他。次子的手长得一般,也不够有腕力,就只能更多地得到母亲的关爱,他将来很有可能在绘画方面颇有造诣。

但我想说的是:如果这个父亲只有一个小儿子,他会如何对这个孩子付出呢?他可能会告诉孩子:“你手指不够长,不够灵活,但是没关系,我为你特别打造了一个琴键较窄、方便你手指够到的钢琴;再为你把琴键的形状改一下,让你按下琴键时不用太费力。”如果情况是这样,有谁敢说这个先天不足的孩子不会成为另一个伟大的音乐家呢?所以,小儿子可能成为画家,根本不是天赋使然,而在于母亲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