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孩子发笑的情境
琼斯夫人记录了会让孩子们微笑和大笑的情境,且记录方式是相同的。她把引起孩子发笑的常规原因,按照下列顺序进行了排列:
·被逗乐。如挠痒、游戏式穿衣,会让孩子们发笑。
·奔跑、追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
·玩玩具。尤其是只有一个皮球时,会让孩子发笑。
·和其他孩子打闹时,会发笑。
·看着其他孩子玩耍时,会发笑。
·做一些尝试并获得成功,如玩玩具时让一些装置开始活动。
·使钢琴发出叮当的响声;将口琴吹出声响;唱歌;敲打器物等。
我罗列了一下能够引起发笑的情境,共有85种。在这些情境中,最常见的是跟其他孩子嬉戏打闹、挠痒、游戏式穿衣、逗乐和轻柔地洗澡。我想说的是,如果人们此时想要讨论,这些发笑反应是在什么程度上形成条件反射或无条件反射的,几乎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正视:依据孩子们内部的机体状态,以及控制情境的方式来看,相同的刺激可能会引发不同的反应。这就是说,同样的刺激有时会让孩子们发笑,但有时也会让孩子们大哭。比如,通常孩子们在浴室洗澡或洗脸时,我们更多的可能是听到他们的哭声,但有时也会听到他们的笑声。同样,也存在这样的情况,当孩子的情绪有些消极,给他一把口琴,房间里的氛围立刻就会变得活跃。还有一种情况,当孩子正在做他必须做的事情时,大人总是想办法逗他们开心,导致很多孩子被宠坏,而这通常也会成为他们痛苦的源头。我曾经见到过一个孩子,就是被大人用那样的方式宠坏的。新来的保姆被安排给孩子穿衣、洗澡、喂饭,或是将孩子放在床上,当她这样照顾孩子时,孩子还想让她哄自己开心,可保姆没有那么做,结果,这个孩子就开始哭泣。
我必须承认,我们的实验结果还有待完善,但我认为它已经能够深入地说明这个问题:家庭中引起孩子啼哭的大量情境是可以被替换的,它们也能反过来让孩子大笑,这没那么难度。从有机体新陈代谢的一般状况来看,有节制的取代未尝不可。另外,通过连续观察我们还发现,如果充分了解儿童环境中存在的难以解决的问题,我们就能为孩子重新创建环境,阻止那些对儿童结构发展不利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