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本能”之说
通过大量的论证和实际观察,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不能再用“本能”来对心理学的名词进行解释了。在对婴儿早期成长过程的观察中,我们已经发现,即便是很多简单的动作,也存在习惯因素的作用。当我们对照詹姆斯的本能理论,以及他列举的“本能表”,或是其他类似的“本能表”时,就会发现,婴儿在他们列举的这些所谓的“本能”行为还没有出现时,就已经在习得反应上特别娴熟了。既然习惯的因素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参与到婴儿的行为反应中了,那么,詹姆斯的“本能表”里的行为,又如何能够作为非习得的资质呢?
我们观察婴儿的成长过程,发现他们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存在一段生发史。虽然孩子一出生就会出现微笑的反应,但没过多久,他们就能建立条件反射,如见到母亲就会微笑,而后对声音刺激、图片刺激也会作出反应。待他们再长大一些,又会对某个词语、某种生活情境作出微笑的反应。在这个过程中,微笑的对象、与谁在一起,都会决定微笑的反应。把早期的训练放到一边,单纯对本能进行探讨,这是与事实相悖的。
在一些教育宣传中,有人提倡“让孩子发展内在的天性”,提出“自我实现”“自我表现”“野性”“挖掘孩子的潜能”等主张,事实上,这些词会严重误导公众。而且,这些有误导性的词汇,大都来自于那些孤僻的、漠视环境作用的、喜欢捕捉自我意识的人。那些发明“意识流”“潜能”“本能”等词语的人,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他们正试图让人离开自然和社会环境,希望人在自己的个人世界里去理解整个世界。
然而,这可能吗?人作为一个接受刺激、并对刺激作出反应的有机体,离开了环境的作用,就像种子离开了土壤,根本无法建立个人习惯。人与社会之间没有有效的刺激,人的许多功能都会丧失,如个人的语言、记忆、运算、逻辑、情感、秩序的组织。这样一来,传统心理学的建设根基就彻底坍塌了。他们如此热衷于用“内省”“本能”等词汇去探讨心理学,反复强调人一出生就具备一切后天习得的资质,根本看不到环境、“刺激—反应”的作用机制。
一切复杂的行为,都源自简单反应,加之环境刺激的作用。为了让大家更清晰地了解这一行为心理学理论的核心原则,我们需要引入“活动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