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词替代物体和情境

04.用单词替代物体和情境

纵观1个和2个单词习惯的形成案例,我们会发现,这个过程和简单的条件反射的建立很相似,比如个体在受到听觉和视觉的刺激时,会把手缩回。

下面是刺激—反应的公式。

在无条件和非习得的刺激下,咽喉、口唇、胸腔等的肌肉和腺体组织会产生某种变化。当然,这些部位的变化,也会逐一被来自胃部或外在环境的刺激所引发。我们发出“爸爸”这个音时,是非习得的反应。这就是说,我们一开始建立的反应和我们的手工行为一样,是非习得的和无条件的反应。由于我们不太了解非习得声音的反应的基本刺激,所以有点懈怠于早期阶段的单词条件反射。其实,比引起婴儿的非习得反应的刺激,我们对引起动物的非习得反应的刺激了解得更多。比如,我们知道摩擦青蛙身体的哪一个部位会让它发出叫声,我们也知道如何让一只狗狂吠、让一只猴子乱叫。可是,想要让婴儿开口发出“dada”“glud”“boo-boo”“aw”的音,就找不到头绪了。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各种尝试,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做,我们就能够快速地用单词、词组和句子去建立那种反应。对于婴儿来说,我们能注意到的也只是最接近某个常规性的单词的声音,然后尽可能让它关联到成人中激发那个单词的物体,也就是让它代替那个物体。

事实上,我们要告诉大家的是,在那个阶段,我们所做的一切努力,只是尽可能地将他带入他所在群体的语言环境中。前面我也提到过,由于我们不太了解引起婴儿的非习得反应的刺激,所以这件事并不太好做。有时,我们只能用音节刺激儿童,以引发他对音节的条件反射,进而获得一个完整的单词。好在这种做法还是颇有成效的,由此我认为,在一个长单词中,很可能有着多个各自独立的条件反射。所以,习得一个单词和我们曾经讲过的迷宫学习的情况差不多。即便如此,我还是相信,在婴儿发出的非习得的声音中,应该有各种反应的单位,当条件反射把它们连接起来时,就变成了我们字典中的词。至于那些杰出的演说家,他们在演讲中发出的震撼人心的声音,不过是他非习得的婴儿声音,是其成长中每一阶段耐心的条件反射的相互联系。

言语习惯一开始形成的速度非常慢,不同于第二级之后成序的条件反射,它们显现出来的形成速度是很快的。对一个3岁的孩子来说,“妈妈”这个单词,是这样被激发的:

·妈妈出现在眼前

·妈妈的照片出现在眼前

·妈妈的声音传入耳畔

·妈妈的脚步声传入耳畔

·印刷体的英语单词“妈妈”出现眼前

·手写体的英语单词“妈妈”出现在眼前

·印刷体的法国单词“mere”出现在眼前

·手写体的法国单词“mere”出现在眼前

·妈妈的衣服、鞋帽等视觉刺激

这些替代刺激一旦被建立起来,孩子对“妈妈”的反应就不再像之前那么简单了,而是会变得很复杂。这时,他可以用多种方式说“妈妈”,可以用平时说话的语气,也可以用很大的声音叫,还可以轻柔地表达,或是聒噪地喊叫……种种现象的出现,都充分说明孩子对“妈妈”的反应是由很多肌肉活动组成的。

换而言之,我们在抚养孩子时,采用的是自己的言语习惯,他们就会在言语上形成条件反射。从一个孩子说话的语调,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他是来自南方还是北方,比如一个孩子说“水”的方式,可以让我们判断出他是芝加哥的小孩。显然,父母的语言我们会习得,他们的语言习惯我们也会习得。不同种族和地域之间的语言差异,不是咽喉结构有区别,也不是基本的非习得的婴儿期反应单位的类型和数目不一致。南北战争结束后,许多北方人迁往南方,他们的孩子在那里开始学习南方话,而不是学说新的英格兰英语。同样,一对法国夫妇生的孩子,如果被带到这个国家,让说英语的人来抚养,那么,这个孩子也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如果我们在晚年时学习一门外语,那真的很难不带任何方言地用它讲话。因为,反应的习惯类型让机体丧失了灵活性,也就是说,它们有让身体的实际结构产生定形的趋势。如果一个人总是郁郁寡欢,我们难免会把他描绘成面部表情忧郁、丧气、扫兴的样子。这里还有另外一个因素,青春期阶段,咽喉部开始发生变化,不再那么灵活,稳定下来的它很难发出新的声音。

孩子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会对外部环境的每个物体和情境都建立起一个条件化的词语反应,这些是父母、老师和他所接触的社会上的其他人为他安排的。不过,对于自己内部环境的许多物体,如内脏本身的变化,他不需要去做出条件化的词语反应,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不过,也很容易解释。父母和其他人对它们没有任何的词语反应,内脏中发生的事情,大都是非言语化的,人类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