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是环境刺激下的习得反应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次机械旅行。
现在,我手里拿着一根木棍,我把这个木棍朝着前方的开阔场地扔出去。木棍飞了一会儿后,落在地上。不过,我想让它换一种运动方式,把它放到锅里煮,通过加热塑形,让它形成弯曲的弧度。接着,我再把它扔向开阔的场地,它的运动方式和原来不一样了,先是向外飞了一会儿,然后又折返回来,落在地上。我把它弄得更弯,做成了凸形,并将其称之为“飞镖”,希望能让它的折返幅度更大一些。现在,我再次把它扔出去,它的运动方式又改变了,它会向前飞,也会转向,同时还能再飞回来。
木棍的材料性质和以前一样,可是形状却改变了,这导致它的运动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木棍受到投掷刺激做出回旋运动,但我们不能因此宣称木棍有了返回投掷者身边的本能。那么,为何木棍会作出这样的运动呢?这是因为,我们最初塑造它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这样的结果。只要制作方法无误,投掷方式也无误,几乎所有的飞镖都会返回到投掷者的身边。
还有一个司空见惯的例子,就是我们常见的骰子。熟悉骰子运动方式的人都知道,只要用某种特定的方式去旋转它,总能让有6个点的一面朝上。这是它的结构决定的,只要用这样的方式旋转,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如果你把一个玩具士兵放在橡皮泥基座里,不管你用什么方式扔它,玩具士兵都会垂直站立。这不是它有垂直站立的本能,而是因为物体的重心差不多都落在了橡皮泥基座上。
不管是飞镖、骰子还是玩具士兵,它们的结构和投掷环境决定了它们的运动方式,让它们呈现出独特的运动特征。人的生理结构特征是一致的,当处于某种特定的场景中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思维,在很大程度上都有相同之处。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用同样的方式和力度投掷飞镖,它都会作出回旋运动,但两个飞镖无法作出完全相同的运动路线。人也是一样,就算生活在大环境中的我们,被各种刺激因素影响,具备羞怯、竞争、同情、表达、爱等行为方式,但也没有两个人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表现出这些行为。
如果一个人从小跟野兽一起长大,那些声称人具有特殊的本能的学者们就会意识到,那个人从一出生就脱离了各种刺激,那个人会丧失许多正常人具备的“本能”。所以,我们称之为“本能”的东西,其实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习得反应。
就像对木棍加热让其变形一样,木头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而飞镖作出回旋运动也不是因为本能。同理,一个人在没有受到大文化环境的刺激之前,他的行动方式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是截然不同的,他的生理结构会因学习而产生变化。
也许会有人反驳说:“你的论证,不刚好证明了你的错误吗?你说,一个人在接受、学习的过程中让生理结构发生变化,那在没有接受这些刺激之前,他们的结构基本上是一样的,那他们表现出来的相应行为就是‘本能’。”
我给出的答复是:假如有条件,我们可以一起去育儿室看看。在对婴幼儿的观察中,你会发现,他们在没有出生前,就已经有了不同的行为特征,这些差异早在母胎中就已经显现出来。那时,你们就会质疑詹姆斯的本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