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情境产生的过程
新的情境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呢?
说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起:人们时常会问,怎样才能创作出一首优美的诗篇呢?我的回答是,通过对语言的灵活运用,再对其进行修改,直至一个新的模式产生,就实现了新的言语创作。
个体在思考时,不会两次都处于相同的情境中,这就使得言语模式也是一样的。那些出现的词语,是我们目前使用的词汇,其成分是之前的,说它“新”也只是因为设置和以往不同而已。为什么一个不擅长文学创作的人,几乎不可能创作出文学作品,却能够使用文学工作者所用的一切词汇呢?那是因为,他们不会精心推敲那些词汇,只是粗糙地使用它们。文学工作者就不一样了,那是他们的工作,不得不挖空心思琢磨,所以才能出色地使用词语。在各种情感和实际情境的影响下,他们能把词语很好地派上用场,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词语在他们手里,就像打字键盘上的键,或是一组统计数字。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再给大家举一个操作的例子。
你如何假定帕图要做一件新的套裙呢?你是否觉得,他有想象过做好之后的套裙,会跟他脑海中想象的一样?不,他没有,他根本没空去勾勒那幅图景,他只是描绘出了套裙的草图,或者让助手按照他事先想好的样子去做。当他开始创作性地工作时,即设计这件套裙之初,他有大量的关于套裙的组织。这一组织里的每种东西,对他来说都很熟悉,就像过去所做的每件事一样。创作时,他把在模特身上裹一块丝绸,再在模特身上上下左右地拉着,把放在腰部的丝绸收紧或放松,提高或降低,再让裙子或短或长。这样,那块丝绸就在他手里不停地变换出各种形状,直至最后呈现出女裙的样子。他在停止摆弄之前,他必须对这一新的创作作出反应。
创作就是这样,任何一件东西都不完全同于过去做过的东西。当他处于创作状态时,被完成的产品以各种方式激发他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会扯下丝绸,重新琢磨,也可能会觉得很满意。期间,助手和模特也可能会对其表示认同和赞赏。可是,如果在他对作品感到满意的时候,刚好碰到一个竞争心很强的时装商人也在场,帕图听到他这样的评价:“确实很好,但我总觉得它有点像他三年前设计的那套裙装,他现在是不是变得有点迟钝了?过于守旧的话,就无法跟得上时尚潮流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帕图听到这样的话时,他可能会立刻把作品从模特的身上扯下来,扔到一边。这样的话,新的创作就又开始了,直至帕图创作出令自己和他人满意的新作品,这项创作才算完美。这个过程,就跟老鼠在迷宫里找到了食物差不多。
诗人和画家,在创作时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诗人在读过济慈的作品后,或者是刚从月光下的花园里散步回来,突然想到美丽的女友曾强烈地暗示他,她从来没有听到他对她的赞美。回到房间后,他刚好无所事事,为了摆脱这种状态,他开始操作言语。于是,他拿起桌上的铅笔,言语活动就被激发了出来。于是,他创作出了那些浪漫的情话。当然,在那种情境里,他创作出的作品肯定是快乐的、深情的,而不会是哀悼的,或是诙谐的。对他来说,那是一种新的情境,当置身于那样的情境中时,他的言语创作的形式也会不同于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