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目的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形态意识与阅读理解相关,有助于阅读理解的提高(Carlisle,2000;Deacon & Kirby,2004;Nagy et al.,2006)。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儿童的母语习得为研究对象,很少关注二语[6]阅读,尤其是成人二语学习者的阅读。更为重要的是,现有的研究尚无法清楚地揭示形态意识与阅读理解关系的实质。虽然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几年已经有学者开始着手探究形态意识影响阅读理解的工作机制(Kieffer et al.,2013;Zhang & Koda,2012),但是因为处于起步阶段,所以仍有许多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有鉴于此,本研究的第一个目的就是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试图推动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关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揭示形态意识影响阅读能力的内在机制。首先,本书对阅读能力的考察将更加全面,包括阅读流利性和理解准确性两个方面,其中理解准确性相当于前人研究中的阅读理解,而阅读流利性则在前人研究中极少出现。其次,以中国大学一年级新生为受试,把研究对象的范围扩展至具备初中级水平的成人外语学习者,以期发现学习者的语言学习阶段、语言环境不同,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是否随之变化以及如何变化。再之,在研究内容上,为克服前人研究中变量选取随意性大的问题,本研究将在细致梳理和深入分析相关文献之后,把相关的变量整合到一个概念框架内,然后以该概念框架为理论指导,精心设计和实施实证研究,最终厘清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发生关系的具体路径以及每条路径的相对权重。具体地讲,除了形态意识和被细化为阅读流利性和理解准确性的阅读能力之外,该概念框架还将包括单词识别、词汇广度、词汇深度和语法知识四个变量。最后,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将用更加适合处理多个变量之间复杂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SEM)技术代替前人研究中捉襟见肘的回归分析。一方面,SEM中的测量模型能够对构念的因子构成进行验证,赋予各个因子不同的负荷,有助于获得更为有效和可靠的量化数据;另一方面,通过SEM中的结构模型,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方向和程度将得以直观的展现。
本研究的第二个目的是调查我国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形态意识水平及其相关的学习经历。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与中学阶段相比,对学生们的词汇广度和阅读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形态意识不仅与词汇广度和阅读理解均相关(Carlisle,2000;Nagy et al.,2006;Qian,1999),而且在阅读的信息加工体系中处于低层,具有很强的可授性,因此本研究将通过测试和访谈的形式,对受试的形态意识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这样不仅有助于比较形态意识在外语环境中的发展与在母语环境中有何异同,而且有助于为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们的形态意识进而促进他们的词汇发展和阅读学习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