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实施过程
正式研究开始于2015年10月,11月底完成,全程由研究者本人在受试任课老师的协助下组织实施。
为了使受试能够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各项测试,从而产出可靠的数据,在测试开始前,笔者告诉他们,这些测试是为了帮助老师们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情况,以便更加有效地进行英语教学,同时也有助于他们对自己的英语水平有更加清楚的认识。此外,在每项测试开始前,笔者都告诉受试该项测试的意义和价值,例如,词汇等级测试是国际上享有盛名的考察词汇量大小的测试,不仅能够测量他们的词汇量大小,而且可以反映他们对不同等级水平词汇的掌握情况。
因为本研究的测试项目较多,所需时间较长,为了避免受试产生厌烦心理,笔者共分四次完成,相邻两次的时间间隔在一周至两周左右。在测试项目先后顺序的安排上,特意把单词识别放在形态意识之前,把基词辨识放在WPLT之前,把WPLT的形式部分放在WPLT的意义和用法部分之前。这样做是因为前面的测试和后面的测试在内容上有关联,如果先做后面的测试,会对前面测试的结果产生影响,使之不能反映受试的真实水平。
第一次测试包括两个部分。首先,收集了受试的基本信息:姓名、性别、年龄、高考所属省市区、高考英语成绩、英语学习经历。然后,在计算机上进行了单词识别和阅读流利性的测试。因为这两项测试的题目类型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多见,并且不是纸笔测试,而是计算机测试,所以笔者向学生们详细地讲解了测试的程序和要求,并且进行了练习。由于受试人数众多,并且来自不同的院校和班级,同时计算机的数量有限,因此笔者把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93名受试和河南科技大学的130名受试分别分为两组和三组,利用五个晚上的时间先后进行了测试。
第二次测试包括形态意识和词汇深度两项。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笔者把河南科技大学的受试分为两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受试作为一组,利用两个上午和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了测试。在形态意识测试前,笔者通过举例说明的方法向学生们讲解了什么是词缀。在词汇深度测试前,笔者详细地讲解了测试的程序和要求,并且进行了练习。在测试结束后,笔者随机选取了13名受试进行了访谈。
第三次包括语法知识测试和理解准确性测试中的试卷一(即选自PETS-2和PETS-3的试卷)两个部分。它们的测试程序和要求较为简单,题目类型较为常见。笔者利用两个上午的时间分别对两个学校的受试进行了测试。在测试结束后,笔者随机选取了6名受试进行了访谈。
第四次包括词汇广度测试和理解准确性测试中的试卷二(即选自PETS-3和PETS-4的试卷)两个部分。受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本研究把河南科技大学的受试分为两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受试作为一组,利用一个上午和一个下午的时间完成了测试。
访谈由研究者本人与随机选取的受试逐个进行,双方都使用汉语。在访谈前首先告诉受试,访谈的内容没有正误之分,请他们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畅所欲言。每名受试的访谈持续了五至十分钟。访谈全程录音,用于后期的复听和转写。
测试结束后,进行了阅卷工作。因为客观题答案唯一,阅卷使用二元计分模式,回答正确得分,错误不得分,不受阅卷人主观因素的影响,所以具体阅卷过程不再赘述。主观题包括形态意识测试中的基词辨识任务和理解准确性测试中的简答题,由研究者和一位长期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的同事一起评阅。首先,在认真分析试题后,共同制定出参考答案和详细的评分标准。然后,随机抽取20份试卷,分别打分,分数出来后,逐卷逐题进行比较,对于得分不一致的题目,两人通过讨论达成一致意见。最后,对其余的试卷评分,分数出来后,对于总得分不一致的试卷,首先找出得分不一致的题目,然后两人通过讨论打出一个分数,如果试卷的总得分一致,则不再细看每道题目的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