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解决方法

2.5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解决方法

通过梳理和分析相关文献,笔者发现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第一,从语言类型上看,一语方面的研究较为丰富,二语和外语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一语与二语和外语在学习模式和发展途径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会导致一语方面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未必适合二语和外语学习。就外语而言,与母语不同,学习者在发展读写能力之前缺少听说经历,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真实和有效的交际场合,因此阅读既是学习者优先发展的外语技能,也是他们进行外语学习的主要途径。再者,因为课堂是外语学习的主要场所,所以外语知识包括形态知识主要以显性学习的方式获取,然后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逐渐转化为隐性知识,实现加工的自动化,这与母语的习得模式不同。此外,因为学习者在接触外语之前通常已经具备一定的母语能力,所以外语学习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母语的迁移。

第二,从受试的年龄和语言水平上看,前人大多以小学生和初中生为研究对象,较少关注年龄更大、认知和语言水平更高的高中生和大学生。这是因为在一语习得的过程中,儿童时期是学习者开始接触文字、逐渐发展识字和阅读能力以及形态意识的时期。但是对二语和外语的学习者而言,这一时期通常推迟至中学阶段。并且无论是在一语、二语还是外语的书面语言学习早期,阅读能力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识字能力,距离严格意义上的语篇阅读和理解还有差距。通常认为,英语学习者至少需要掌握3,000个词族(word family)[14]才能进行真正的阅读(Qian,1999)。以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为例,学习者一般在高中毕业时达到这一阈值(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2013)。另外,我们之所以在关注初级学习者的同时也要开展对语言学习中级和高级阶段的研究,是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理论上完整、全面地阐述形态意识在阅读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实践上有针对性地为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提供切实有效的建议和指导。

第三,从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上看,已有的研究表明:形态意识与阅读理解相关,相关程度大致介于0.4和0.7之间;词汇知识(主要是词汇广度)是形态意识影响阅读理解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开始引入多个变量,试图揭示形态意识影响阅读能力的内部机制。但是,由于缺少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研究者们在控制变量和中介变量的选取上存在较强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从而导致研究结论不能覆盖形态意识影响阅读能力的所有或主要途径,也不利于研究结果的比较和推广。并且,前人的研究虽然已经开始关注形态意识与阅读理解关系中的中介因素,但是直接检验其效应程度特别是同时检验多个变量中介效应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第四,阅读能力是一种双维的能力,位于理解深度和加工速度的接口处(Carver,1993,1997,2000),因此对阅读能力的评估应该包括阅读流利性和理解准确性两个方面。但是在阅读研究尤其是二语阅读研究中,阅读能力通常以阅读理解测试的成绩(即理解准确性)为量化指标,极少涉及阅读流利性。

第五,关于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关系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量化研究,从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上看,常用的方法是相关和回归。但是,相关分析不能反映因果关系,回归分析在处理多个变量的间接关系上捉襟见肘,多次的回归分析不仅繁琐,极易累积测量误差的效应,而且在多个因变量面前束手无策。例如,人们虽然很早就认识到了词汇知识在形态意识与阅读理解关系中的作用,但是现有的研究大多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通过检验形态意识在词汇知识之后是否能够进入预测阅读理解的回归方程,考察在词汇知识的贡献得以控制的前提下形态意识是否仍然影响阅读理解,只是在近几年,才有研究开始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词汇知识的中介作用和效应大小直接进行检验。SEM作为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的有机融合,在处理多元关系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是全面、深入探究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关系的理想工具。但是,由于SEM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统计方法,不仅如上所述,近几年才有为数不多的研究开始使用它,而且在这些研究中,也许是因为篇幅的限制,对于模型构建的具体过程特别是其中出现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的方法和依据,描述过于简略。事实上,对假设模型的检验和修正,不仅是SEM分析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是判断研究结论可靠与否的依据;检验过程有助于确定模型的可接受度,修正必须是能够得到合理解释的修正。

第六,形态意识缺少统一的测量工具。在2.2节中我们看到,形态意识任务多种多样。因为采用的任务不同所以量化的形态意识的维度不同,从而导致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令人生疑,而且采用的量化任务通常只有一种,不能覆盖形态意识的所有维度。笔者认为,测量工具的问题,究其根源,在于研究者们对形态意识这一概念的认识尚未统一。例如,在Zhang和Koda(2012)的研究中,形态意识由其关系维度(Tyler & Nagy,1989)全权代表,其意义维度(Wang et al.,2006)被命名为词汇推理,以新变量的身份成为形态意识与词汇知识和阅读理解之间的中介,而在Qian(1999)的研究中,形态意识的量化数据则来自对其意义和句法维度(Tyler & Nagy,1989)的测试。

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拟以我国某大学一年级的英语学习者为受试,对形态意识影响阅读能力的内部运作机制进行挖掘和分析。从研究对象上看,本研究关注的是前人较少涉及的成人EFL学习者,拓宽了形态意识与阅读能力关系研究的广度。

从研究内容上看,第3章将对形态意识研究和二语阅读能力研究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整体的概念框架,在该框架内同时考察形态意识对阅读能力的直接效应和以多个变量为中介的间接效应。关于中介变量的选取,一方面参考前人的研究,另一方面根据中介效应的判定标准(详见3.2.4节),探索性地把2.4节所讨论的影响二语阅读理解的主要语言因素作为中介变量。关于阅读能力,本研究既使用传统的阅读理解测试量化理解的准确性,同时又考察读者加工文本的效能,增加阅读流利性这样一个维度(详见3.2.6节)。

从技术手段上看,本研究将主要使用SEM,同时结合其他必要的统计方法;对于SEM分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将进行详尽的阐述。

从形态意识的测量上看,本研究将对形态意识的三个接受性维度(即关系、意义和句法维度,参见2.2.2节)分别测量,把其结果作为三个观察变量,通过SEM的测量模型(参见5.3节)计算潜在变量形态意识的具体数值,从而提高测量的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