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形态意识的定义

2.2.1 形态意识的定义

形态意识,也称语素意识,指学习者对语素和单词形态结构进行反思和操控的能力(Carlisle,2000;Deacon & Kirby,2004;Kuo & Anderson,2006)。与多语素词的三种形态结构相对应,形态意识有复合、屈折和派生意识三种。由于派生是英语的主要构词方式,派生变化情况复杂,所以在三种形态意识中,派生意识方面的研究最多。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似和不同之处,以及我国的英语教学实践,本研究只关注派生意识。具体的阐述参见3.2.1节。在关于派生意识的文献(Kieffer & Lesaux,2012a,2012b;Zhang & Koda,2012)中,普遍的做法是用“形态意识”指称“派生意识”。本书也沿用这种行文方式,在以后的论述中,如无特别说明,“形态意识”就是“派生意识”。

形态意识是一种元语言意识。元语言意识指学习者辨识、分析和操控语言形式的能力(Koda,2005a)。元语言意识是一个多维度的构念,各个维度可以通过与之对应的语言单位及其特征进行定义和测量,包括语音、形态、句法和语用意识等。其中,语音和形态意识处于亚词汇层面,属于词内意识(intraword awareness)(Koda,2005a)。

在文献中,形态意识经常与形态知识互换使用。事实上,两者的概念内涵有所不同。形态知识与其他知识一样,有隐性和显性之分。隐性知识指知道如何实施某种行为,显性知识指知道这种行为发生的过程和机制。有时我们能够正确使用语素,但却无法描述我们是如何做到的,这就是隐性的形态知识;如果我们对语素有清晰的认识,能够有意识地对语素组合进行分析和操控,这就是显性的形态知识。至于形态意识,如上所述,是一种元语言意识,是自觉地意识到单词的形态结构并且对其进行反思和操控的能力(Carlisle,1995)。因此,形态意识的核心是显性的形态知识。

此外,形态意识与形态敏感性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相对而言,形态敏感性这个术语的使用不是很严谨,一些研究(Jeon & Yamashita,2014;Mahony et al.,2000)把它等同于形态意识,而其他研究则普遍不对它进行明确的定义,让人感觉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笔者认为,形态敏感性指的是人们在语言理解和产出过程中自动感知形态信息的能力,是隐性的、无意识的形态加工,通常以启动范式中的反应时为量化指标。

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按照以上的界定使用形态意识、形态知识和形态敏感性三个术语,但是在涉及前人的文献时,将沿用原文中的称谓。

在2.1节中笔者指出,派生词的词根有的是自由语素有的是粘着语素。但是由于粘着词根不能自由使用,所表示的意义又比较隐晦,需要一定的词源学知识,对于学习者而言难度过高,因此目前的形态意识研究只关注由自由词根和词缀构成的派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