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洞见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未来
总序 洞见中国经济发展的趋势与未来
谁都知道2020年是中国乃至世界经济最困难的一年,但2021年全世界依然过得并不容易,一边经济在恢复,一边仍受到疫情的侵扰。虽然世界经济确实在2021年出现了恢复性增长,但2022年以后世界经济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我们还不敢确定。毕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21年最后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给出两个警告:一是随着美联储和其他央行收回其在疫情期间提供的支持,全球股票价格和房屋价值面临骤降风险。二是受疫情影响,全球供应链关键环节中断且中断时间超预期,全球通胀上行风险加剧。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会怎样运行呢?
相比于其它国家,中国经济增长还是有确定性的,截止到我写序这一刻,我国2021年前三季度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23131亿元,同比增长9.8%。但是,我们仍然不能忽略“当前经济恢复不均衡、基础不稳固”这样一个基本事实,而且这个事实可能要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们现在“要用好稳增长压力较小的窗口期”进行科技创新和供给侧结构改革,“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我们不回避中国经济面临的内生性增长不够的问题,也不回避新冠疫情和中美关系等诸多严峻而复杂的外部因素对中国经济的拖累,而是客观地、立体地去探讨中国经济发展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引导我们的政府、企业和个人正确地看待和判断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既不要因为中国经济的确定性增长而忽略了自身不确定性的风险,也不要因为自身面临的困难而看淡了整个中国经济的前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自己的确定性是每个地方政府、每家企业和每个人的必修课,课程之一就是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经丛书”。
“中经丛书”由经济日报社主管主办、经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经济评论》杂志精心打造。作为一个重要经济评论阵地,《中国经济评论》自然要担当起思考先行者的角色。于是,这个在疫情之年逆势诞生的新杂志以杂而不杂、热点聚焦的主题评论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杂而不杂的“杂”体现在不同的经济学专家(包括权威官员)和不同的经济观点同时出现在同一期杂志中,形成“前沿观察”“中经智库”“趋势洞见”“环球视野”等栏目;“不杂”体现在无论哪一位专家或官员、无论哪一个栏目和观点都围绕一个经济热点或主题展开。于是,一个眼界更开阔、思考更纵深、评论更立体的畅读体验开始了。同时,也为我们今天出版的“中经丛书”奠定了基础。
因为每期《中国经济评论》杂志都聚焦一个经济热点问题,这便为独立成书提供了深邃的思想和完整的体系。于是,我们在“聚焦构建双循环”“聚焦资本市场”“聚焦科技创新”“聚焦近景远景”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为“中经丛书”,先期推出的是《论局——双循环的机遇与挑战》《谋局——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与突围》《布局——中国科技创新的道路与抉择》和《新局——中国近期规划与远景目标》,后期还将结合供应链产业链、扩大内需和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紧扣经济前沿的深度作品。我们希望,通过继续加强媒体融合、书刊联来丰富我们的“中经丛书”。也让更多关心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和未来的有识之士们,能够多一个洞见中国经济发展趋势与未来的重要窗口。
经济日报出版社社长
2021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