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出海简史

中概股出海简史

1992年对于中国改革开放而言是个特殊的年份。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被国际社会认为是一件“对深圳、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意义深远的大事件”。在时任深圳特区报副总编辑陈锡添的通讯文章《东方风来满眼春》中,真实记录了小平同志在深圳视察时所作的重要谈话。

“这些东西(证券和股市)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在谈话中,小平同志明确强调,“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实际上,中国证券市场标志性的扩张阶段正是从1992年开始的。以大胆实践的思想为指引,证券市场搁置了意识形态争论,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投入股市建设,使中国新兴的证券市场得到了迅速扩张。

中国公司的赴美上市也是在1992年取得突破的。资料显示,1992年,在原华晨中国汽车公司董事长兼总裁仰融的主持下,华晨汽车先是在百慕大注册,其后在10月9日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成为首家在该所上市的中国企业,同时也开创了中国企业在海外注册公司绕道上市的先例。

因为头顶中国汽车公司的概念,华晨获得超额认购85倍和融资8000万美元的成绩,足见其在当时获华尔街追捧的程度。

如果说华晨汽车打开了中国公司通往华尔街的大门,那么第二年青岛啤酒在港交所的成功挂牌,则是另一种资本出海,实现了中国公司融资国际化的新浪潮。

1993年,H股首次在港交所上市,容许中国内地注册成立的公司直接进入国际股份市场。这一年的7月15日,青岛啤酒(00168.HK)在港交所上市,成为中国内地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企业。

在港交所主席李小加眼中,H股的历史性推出,为香港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了港交所发展的“第一次跳跃”。

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中概股要数联想集团——1984年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投资20万元人民币,由11名科技人员创办,也是中国的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在多年的发展中不仅成长为世界五百强企业,并多年蝉联全球PC市场的头把交椅。

在联想的30多年的发展历史中,1994年的在港上市被认为是具有分水岭意义的事件。有业界人士总结,成功上市使联想向银行借贷的间接融资模式转为向股市的直接融资模式,大大降低了融资成本。与此同时,也使公司治理更加透明,在管理上与国际早早接轨。

不仅是首发募股时的融资对于其成长的直接推动,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通过上市平台的再融资都为其出海和并购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子弹”,并且在PC市场的残酷竞争中,构建了一个资本的防火墙,把国内的其他竞争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事实上,也正是从推出H股开始,港交所才迎来了第一波中国内地企业IPO热潮,自此以后一幕又一幕资本神话接连上演。到1997年香港回归之后,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等内地超级规模的优质企业先后登陆港交所,为后者的国际化影响再添一把火。与此同时,浙江玻璃和国美电器等内地优秀民营企业也纷纷赴港上市,这在客观上也促成了港交所迅速发展成为国际招股中心,并于2005年超越日本,成为亚洲集资额最多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