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座丰碑——沪深交易所的设立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路
1990年底沪深交易所的设立与运行,是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中的第一座丰碑,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今天可以看到它的意义多么重大,但当时看不清楚。当时的国际环境很恶劣,经济遇到空前的困难。企业要发展,最缺的是资金。当时金融资源非常稀缺,只有向社会募集资金一种方式,所以发行了股票筹资,发行股票后就要交易,沪深交易所应运而生。从今天看,沪深交易所的设立,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之路。用学界术语说,交易所的出现开启了金融脱媒的新时代。没有资本市场之前,企业通过金融中介和商业银行来融资,融资活动主要通过商业银行来完成。商业银行是相对古老的金融业态,但在功能上有重大缺欠:功能单一,嫌贫爱富。你兴旺发达时,所有银行都给你授信,你若有一些风险,所有的银行可能都会封你的账。很多企业都希望通过市场融资,因为市场融资可以对资金进行长期配置,不会因为经济周期的变化而变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有起伏,没有一家企业永远是持续稳步上升的。当你有起伏时,最大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所以,企业希望通过市场来完成融资活动。我们把这样的过程称之为金融脱媒。资本市场生生不息的发展,其实质是脱媒的结果。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之后的剩余收入有越来越强烈的投资倾向。市场不发达时,金融资产种类较少,人们一般将剩余收入存入银行,通过储蓄存款来防范未来的不确定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储蓄存款的收益越来越低,这种收益实际上是对近期消费的补偿,不是投资性收益,这种收益与经济增长没有关系。所以,社会必须要创造一种机制,让越来越富裕的人群有投资的机会,资本市场顺应了这种要求。当然,中国资本市场不是基于这个目的产生的,而是在解决企业融资难的现实问题上产生的。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和居民收入的增长,要求提供多样化的金融组合资产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沪深交易所建立的初衷是融资,所以,在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相当长时期中,都把资本市场定位于融资的市场或企业融资的平台,这种定位持续了二十多年。这种初始的认识误区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资本市场存在基因上的缺欠,不重视财富管理,不重视企业选择标准的市场化,不重视企业成长性的选择标准。基于这种认知和功能定位,从沪深交易所建立之初到2000年之前,亦即1999年证券法产生之前,中国资本市场股票发行实行的都是额度基础上的行政审批制,企业分到额度就可以发行股票并上市,几乎没有什么市场标准。企业上市几年后就ST,并购两三次这个公司就要退市了。并购的初始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地成长,企业市值不断提升,但在那个时代,中国资本市场上的并购,成为了掏空上市公司的重要手段,这一定位的差异导致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在相当长时期里,中国资本市场都是在混沌的环境下运行,各种违法违规行为频发,欺诈发行非常疯狂,人们都在着迷于造假,有些上市公司几乎所有的财务数据都是人为造出来的。在这样的环境中,资本市场怎么会有发展?这样的市场几乎成了掠夺投资者财富的市场,这样的市场是注定搞不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