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概股繁荣与“新经济”勃兴

中概股繁荣与“新经济”勃兴

代表着新兴经济力量的本土公司步入资本市场,背后凸显的都是中国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勃兴时期,几乎每一波成长奇迹都会带动一波中概股的上市热潮。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说中概股等同于中国经济成长的晴雨表非常贴切。

20世纪90年代,中国逐渐开始“触网”。我们所熟知的门户网站,正是在90年代后期相继成立的。1999年具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中华网在纳斯达克的上市。这个“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在三天时间里股价如同坐上了直升机,从20美元直接飙升至137美元。此后,其他门户网站也纷纷在千禧之年赴美IPO。

其中,网易公司创办于1997年,到2000年正式挂牌累计用时三年。搜狐正式成立于1998年,用时不到两年就于2000年7月于纳斯达克上市。新浪则是千禧年首家上市的门户网站,它从1998年12月成立到2000年4月登录纳斯达克,仅用了不到一年半时间。

2000年登录纳斯达克的新浪、网易和搜狐三家门户网站的融资金额分别达6.47亿、5.7亿和4.95亿人民币。虽然与第一个吃“互联网门户”螃蟹的中华网差距不小,但这笔资金对于还未规模盈利的互联网企业而言,已是难能可贵的发展资金。因为,接踵而来的2000年互联网泡沫,将让众多知名互联网公司走向没落。

据统计,2000年开始的纳斯达克泡沫破灭的过程中,多达210家美国互联网公司倒闭。大量的企业由于产品和商业模式被证伪,逐渐走向衰落,只有少部分企业得以幸存。幸运的是,彼时中国的三大门户都因为赶上了融资的末班车得以幸存。

2004年,腾讯成为第一家在港上市的大陆互联网企业,而百度、阿里也于随后两年分别登陆美股和港股,在互联网世界站住脚跟。随后的三年(2007—2010年)则被称为中概股的牛市,不仅融资规模不断放大,市值也不断取得突破,一个重要指标就是BAT市值先后超过100亿美元,跻身真正的全球最大互联网企业之列。

中国互联网经济进入规模化时代,也推动了一批优质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走向世界。其中,早期的阿里巴巴、腾讯和百度以自身的用户基础和商业模式推动了互联网生态帝国的建设,继而又以投资、并购等方式使体系内的公司进入遍及互联网所能覆盖的各个角落。

凭借中国网民数量的绝对优势,电商、娱乐、出行、教育、医疗等领域纷纷涌现出与之相关的超级独角兽,这客观上又推动了优质中概股市值的飙升。凭借中国网民数量的绝对优势,电商、娱乐、出行、教育、医疗如阿里巴巴和腾讯,其市值一度攀升至5万亿—10万亿元的市值区间,位列世界互联网公司的前十名。

与此同时,一批新经济公司的成长壮大也缔造了新时期赴美、港上市的新热潮。如自从开启“同股不同权”,小米、美团等近年陆续登陆港交所的公司均表现不俗,其在中国网络公司中仅次于阿里巴巴和腾讯。

中概股的发展不仅见证了新中国经济的腾飞,也见证了中国企业在全球扩大影响力的过程。从门户时代走来,中国互联网经历了蛮荒之境到巨头诞生,中国本土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京东、百度等已经成长为令世界瞩目的超级大公司,今天新经济公司更是百花齐放。

随着中国开放大门的越开越大,未来中概股在挑战中仍然有巨大的机会。尤其是国际化水平较高的新兴规模互联网公司,美股和港股仍然是它们的首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