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举措:聚焦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与加强投资者保护
避开问题谈改革,脱离奋斗谈目标,都是不现实的。监管者、上市公司和投资者都意识到,中国资本市场正处在一个新的路口。回望过去,这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它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面向未来,则是一条机遇与挑战并存、前景与问题同在的曲折道路。
探讨未来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对于客观存在的诸多短板和不足的重视也是其重要方面。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相关主体在上市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层面做的工作还远远不够,这也会直接影响高质量资本市场的构建。
第一,上市公司治理水平还需要得到切实提升。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主体和基石,上市公司的质量决定了资本市场的质量。如果上市公司公司治理水平低下、信息披露不实,就会动摇资本市场的基石,市场就没有办法健康成长。
客观而言,改进公司治理不仅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打造高质量发展的资本市场的关键,而且是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之一。
近几年来,随着监管力度的加大,一些上市公司存在的诸多问题也得以显现。对于一些典型问题公司惩罚力度的加大,客观上也起到了震慑的作用,使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意识到加强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例如,从后续发布的“中国上市公司治理指数”来看,近两年中国上市公司质量显著改善,包括上市公司与中小股东沟通日益密切、信息披露日益完善等。但显然,这些工作还有待继续深入。改善公司治理不止是公司本身的问题,还需要监管部门、投资者等各界的协作和努力。
第二,资本市场防线的守护与对投资者的保护需要得到整体加强。
众所周知,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资本市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保护投资者就是保护资本市场。但具体到资本市场中,我国投资者受保护的的力度和广度都还不足。
2010年,笔者参编由香港前证监会主席沈联涛所著的《监管——谁来保护我投资》一书,书中重点阐释了对付市场欺诈的“资本市场三道防线”,即投资者的自我警惕、监管和市场的自律,三者在具体的资本市场中又是相得益彰的。
某种程度上,这“三道防线”也是我们评判资本市场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投资者、监管者和市场的广泛参与者,对于构建一个好的资本市场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一些具体的财务造假案例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很多审计机构因失守底线而受到惩罚。归根结底,这是其对于自身“把关人”身份的违规利用和对其义务与责任的错误履行。更深度地思考,让审计者审计自己的“衣食父母”,其背后是否存在着底层设计上的漏洞,这一点值得深入思考。
对于投资者的保护应充分纳入到监管体系当中的建议也不绝于耳。从具体的案例中可以看到,每一个问题公司暴雷的背后,都造成了数以万计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而这些损失是通过强制退市、罚款等措施所无法直接弥补的。
所以,对于中国特色的投资者保护之路的有益探索,也将有助于资本市场行稳致远的长远目标的落地。近年来,我国对投资者保护的重视力度能够看到明显加强。例如,新《证券法》中设置了专门章节,从赔付和诉讼等方面明确了投资者保护的相关内容。这种制度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也让我们对未来投资者的切实保护看到了希望。